毕业已经有三年时间了,科研生活又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回忆三年的科研生活,倍感充实和艰辛;那些回忆就像是散落的沙子,零零碎碎,就这样断断续续地接着写;希望可以留下点自我存在和发展的印记,兹以自勤自勉。
科研需要宽容
中外科技界似乎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差异。在中国,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一般都非常辛苦,却很难出大的成绩;即便少数人能够做出杰出的成果,却又常常英年早逝。在国外,虽然研究出成果也不太容易,相对中国而言出的成果却是容易得太多了,而且许多都是世界级的成果。更为关键的是,这些取得重大成就的学者一般都快乐并健康的从事多年的研究事业。几番寻思之后,问题的答案在于中外科研文化的差异上。
外国人推崇个人成功,但这种成功与国人理解的成功有些不一样。人们常说的成功者往往是指那些在残酷的、零和博弈的竞争中获胜者。但国外科学界推崇的是,那些通过创新而获得成功的人。这两种成功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结论存在着巨大差异。前者的成功是建立在他人失败的基础上,社会总体福利不会因此而明显改善;后者的成功则让人人从中受益,整个社会因此而得到发展。为了催生更多的创新型成功者,国外一些政府机构每年都要拿出一大笔钱来,给有识之士做科研,为的是“满足科学家们的好奇心”。与此同时,企业和一些社会基金每年也会拿出大笔钱来支持创新型研究。当然,科研离不开创新,而创新总是潜伏风险的。总而言之,在创新活动中“失败者”必然要远远多于“成功者”。“失败者”需要社会的宽容对待,一如既往的尊重和支持。正是由于这一理念由始至终贯穿着整个科研过程,上层建筑在审批科研支持项目时只要认为这种“好奇心”存在潜在价值,就始终不渝地给予支持。对他们来说,科研工作应该是由那些乐意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来做。而事实证明,这些实验室却往往能出好的成果。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人才筛选注重挑选那些乐意从事科研工作的人。
宽容的思想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就一直存在。但是,实践证明,要在全社会或者一个较大范围内形成一种彼此宽容(“兼容”)的风气,并非易事。它需要一个前提,人们形成这样一种信念:在世界上,人在本质上是平等的,任何世俗的荣耀在“人”这个本体面前都是渺小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一部分人自以为理所当然地认为高人一等,可以趾高气扬,全社会形成宽容之风则无从谈起。从西方现代科技实践活动来看,许许多多的杰出成果都得益于这种“创新、宽容、平等”的文化氛围。
国内,由于受经济发展因素和资源基础因素的制约,项目一旦获得资助,一定要出成果。这就决定科研人员多偏向于那些把握性较强、风险系数较低的研究,尤其是那些拷贝型或者缝补型的研究。如此一来,大量低水平科研成果成为了重点,而重大创新的研究项目则几乎处于窒息的空间。此外,科研人员做研究时不仅要承受来自学术上的压力,而且还要消化来自非学术领域的压力,这势必造成科研的成本居高不下。
早些年,我们就提出要科教兴国,但迄今为止效果并不十分突出。相反,越来越多的人抱怨:“为什么我们古代有四大发明,现在却几乎一无所有?”。也许,有必要从科研文化中探寻更深层次的原因。
科研要善于总结
科研中有一个忌讳叫“兜底翻”:样品没做好,就急急忙忙的做成品,结果全部推倒重来,一次一次重复,结果只有使自己更加迷惑。科研中有一个忌讳叫“做做看”:拍脑袋想点子,做着玩玩的,是需要得到什么信息?解决什么问题?能否得到这些有用的信息?是否有用?没有用,当然不必浪费时间了。科研中有一个忌讳叫“一把抓”:同时把五个鸡蛋丢上天空,结果每个鸡蛋都打碎了;科研需要一种真抓实干的务实精神,不要好高婺远,但求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目前的某个特定关键课题。科研需要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按照计划去做;科研需要心平气和,科研需要善于总结。以往的科研经历,让我感受良深:总结也是一门学问。
1.做有用的课题研究
我的第一篇论文,导师审阅之后给我的评语:你做的研究有什么用。当时的我热衷追求一些复杂的结构和看起来很炫耀的课题,看了这个评语之后自我感觉很惊讶。从此之后,“做有用的研究”这一评语一直影响我的研究思路,科研更需要一种简单实用的思维。
2.文献并非万能
我一个实验步骤路线是按照文献实例来,参考的文献是一本权威的杂志,最后还是没成果。
最后我多方请教和钻研,才获得了这个初步结论。实验室另外一位同事的实验也出现了相同的情况。有时候尽信书不如无书,参考文献是基础,具体课题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起点和终点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是我们选择的道路。
3.贵在坚持
记得曾经参加一个著名的学者讲座,他说了这么一句:经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要形成这样一种能力,当接触一个新的领域时,三个月就要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三个月成为专家,除了强调学习能力外,应该还有很大的文献查找和阅读里面,这是搞科研的一项基本功。关于文献的学习,其实还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三个月成为专家的阶段,发扬三个月成为专家的精神和劲头,查阅文献,了解该领域的热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坚持,给自己定下阅读指标,持之以恒进行文献阅读,实现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
4.两手都要抓
一个院士候选人曾经在报告会上说:科研需要两手抓,一手抓基础研究,一手抓应用研究。
的确如此,国家的风向标是不定的,一个阶段重视基础研究,一个阶段又重视应用研究。做到两手抓,风向朝哪边都能有的放矢、运筹帷幄。
5.良好的心态
有些人囊括了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的同时,有些人却没有拿到学位,心里黯然神伤;就业的时候有些人拿到了满意的工作,高薪厚禄,有些人却停留在原地踏步,身心疲惫;实验工作的时候,有些人发表了多篇国际期刊论文,有些人却一无所获,备受打击。
科研生活也是一个现实的世界,有赢家也有失意者。别人得意的时候,不要太过于在意;自己失意的时候,不要甘于落后,不要在颓废和长吁短叹中一蹶不振。在科研生活中形成的不良心理,受害者只是自己。要形成良好的心态,每天进步一点点,只有对自我的满足才是最大的满足。
在科学研究这一片酷似浩瀚的大海之中,我显得那么渺小,我将做出怎样的选择?在我看来,仍然只能是:建设,建设,还是建设。
(叶灿滔,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