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长补短 育人为本全方位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 邱嵘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1991
作者:邱嵘

近代物理研究所地处西北,是一个依托大科学装置、多学科交叉的基础性研究所。多年来,研究所紧密结合科技创新活动,坚持“科研与教育并举,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的宗旨,始终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放在首位,为国家建设,特别是西部的发展培养输送了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然而,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兰州与京沪等发达地区的差距日益拉大,吸引优秀生源的难度增加;同时,一年级的硕士生与导师和研究所因地理隔离导致的沟通交流难产生了新的问题。面对这两个困难和目前研究生考研目的多元化、价值观多元化等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共同问题,研究所充分发挥依托大科学装置和广泛的国际合作优势,挖掘本地科学、人文资源,针对研究生这一群体的特点,扬长补短,以人为本,多举措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依托大科学装置优势 多举措提高生源质量
优质的生源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面对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物理学科优质生源不够丰富,生源缺、吸引优秀生源难的问题,近代物理所分析有效生源现状,确定立足西部地区“985”、“211”院校和中部地区普通高校,争取中、东、南部地区“985”、“211”院校优秀生源的目标,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多管齐下提高生源质量,收效显著。2010年与2005年相比,硕士生平均优秀生源率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推免生录取比例提高了9个百分点;五年来博士生的优秀生源率保持在98%以上。
一方面,研究所充分利用依托国家大科学装置的优势,与目标院校开展科研与人才培养合作,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专业对口院系签订了合作协议;接待目标生源院校师生到研究所来参观学习,进行社会实践、科研实践、毕业论文研究工作;举办有高校合作院系负责人参加的“所校合作”研讨会。这些举措有效增强了高校师生对研究所的了解,激发了优秀生源报考近物所的热情。另一方面,所领导和学术骨干带头,教育干部和导师代表有针对性地到具有潜在生源的目标院校对口专业院系做学术报告和招生宣传咨询,同时利用研究生院“新闻网”及时报道研究所研究生培养相关活动信息,反映近物所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吸引了生源,近年来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和录取的优秀生源率较前些年显著增加。同时,研究所高度重视招生工作的规范化和人性化,建立健全了招生工作的各项制度,建立了招生专用保密室,在复试工作中,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突出考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考查,德、智、体全面衡量,客观、科学评价,坚持以人为本做好落选考生的调剂和抚慰工作,保证了研究生选拔质量。
国际合作 创建国际化研究生培养平台
国际化的学术视野和交流能力是当代科技创新人才的必备素质。近代物理所虽然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但是,研究所充分利用大科学装置优势,发挥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的辐射带动作用,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外著名科研中心签订了19项长期所级合作协议,被国家外专局命名“国家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成为“中国科学院与第三世界科学院奖学金学者培训基地”,是首批33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重点科研机构(联合研发中心)”之一,从而在偏远的西北形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学术环境,为研究生培养创建了国际化的平台。
2006年以来,研究所已经邀请外国专家学者487人次开展科研工作与学术交流,聘请了32位知名专家为名誉、客座教授和研究员,举办了11次国际会议。在与国际一流科学家共同工作、参与国际会议的组织接待和学术交流活动中,研究生不仅在学术上得到了良好的言传身教,而且在外语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礼仪等多方面得到了提高。同时,研究所还派研究生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学习培训或进行科学研究,近五年来有在读研究生87人次出国,在实践中学生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有的放矢 育人为本 提升综合素质
近代物理所地处大西北,不仅要面对当前研究生生源、价值观念和考研目的多元化等共性问题,还要解决因与院内发达地区单位相比待遇长期偏低,机会偏少,社会生活单调,人才流失严重,科研工作艰苦甚至枯燥等在一些同志中产生的自闭和消沉情绪对研究生的负面影响,杜绝因之诱发的信心不足、学习不安心、消极和抱怨情绪等个性化的问题。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研究所认真分析解决处于不同培养阶段的研究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努力挖掘利用本地的科学与人文资源,针对他们精力旺盛,富于创意的特点,充分调动研究生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热情,通过一系列锻炼身心、锤炼品质、陶冶情操和弘扬主旋律的活动,在“润物无声”中提升了研究生综合素质,收到了显著成效。多年来研究所未发生一起恶性事件,所有学生顺利毕业,越来越多品学兼优的毕业生放弃到东部发达地区工作或求学的机会,选择留所开创事业。
研究生院得天独厚的校园生活为一年级研究生注入了丰富的人文素养,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不可逾越的“地理隔离”往往导致师生沟通困难和研究生对研究所的归属感缺失。针对这一问题,教育干部每年都到北京与一年级学生进行座谈交流、解答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去年还组织新生开展了游览圆明园、香山等活动。导师常常通过电子邮件及时与在北京的学生交流,并利用到北京出差的机会去看望学生,进行面对面座谈交流。同时,研究生会在研究生院BBS网站建立了所内研究生与京区研究生的信息交流平台,便于同学间进行沟通交流。上述活动促进了师生互动交流,传递了研究所对新生的关怀,增进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培养新生团队意识和对研究所的归属感。
二年级的研究生回所时普遍要面临适应新环境和“两个转换”,即以课程学习为主的知识拓展阶段向以科研实践为主的科技创新阶段的转换和由学生到科研工作者的角色转换的问题。同时,近代物理所的学生由于从繁华的首都北京来到边远的甘肃兰州,从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校园到以职工为主体的研究机构,这两个生活环境和自我定位的“落差”会引发部分研究生的心理波动,产生不安心学习的情绪。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所不仅通过 “入所教育”系列活动使研究生尽快熟悉环境和图书资源、了解研究所史和规章制度、掌握必备的安全与技术防护常识、分享从研究生成长为领军人才的导师代表的成功经验外,而且充分利用西部地区的科学与人文资源开展以“理想主义、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自2005年以来,先后组织二年级研究生赴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青海金银滩原子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和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兄弟院所参观学习;每年组织新入所研究生参观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红军西路军史馆、甘肃省博物馆和兰州南北两山绿化工程,清明节组织二年级研究生为革命先烈扫墓,举办追忆近代物理所创始人杨澄中院士的活动。同时,为了满足研究所依托大科学工程从事科学研究要求科研人员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的需要,自2008年以来,对新入所的研究生进行以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增强自信和提高团队精神为目的的户外“拓展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即将毕业的研究生不仅要总结所学知识和科研成果,完成论文和答辩等培养环节,而且需要梳理情感和做好下一步的人生规划。近年来,近代物理所除了做好就业指导等服务工作外,围绕“毕业典礼”的举行,开展 “毕业感言”征文活动,制作记录他们在校期间活动瞬间的DV,帮助毕业生划好人生这一阶段的句号,鼓励他们怀着感恩的心充满自信地走向人生新的旅途。
除了对不同培养阶段的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外,近代物理所还充分发挥研究生党支部、团支部和研究生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作用,将以研究生为主体的文体、联谊、学术、公益等活动贯穿整个培养过程。自2005年以来,每年举办的“迎新年文艺晚会”,“迎新杯”与“毕业杯”篮球友谊赛,“中秋节联欢会”,“桃之夭夭”联谊会和“阳光户外行”等活动已经成为近代物理所研究生的“品牌”活动。同时,研究生还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开展多种“爱心捐助”、“大手牵小手” 和“社区志愿服务者”等公益活动,2009年成功举办了首届“近代物理所研究生学术论坛”。这些活动在活跃研究所创新文化氛围的同时,提升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规范过程管理 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规范的管理和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近五年来,随着全院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研究所的发展,近代物理所研究生培养的学科范围、模式、规模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为了适应新形势,研究所积极制定、修订和完善研究生“休假与考勤”、“学年考核”、“住宿”、“评优奖励”等方面的管理规定;修订和完善《培养方案》,制定了《开题报告考核暂行规定》、《学术报告考核暂行规定》和《中期考核暂行规定》;修订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学位评定委员会工作条例》、《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指导教师条例实施细则》、《近代物理研究所毕业与学位管理工作暂行规定》。同时,制定了《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学年考核暂行规定》,将研究生的学年计划完成情况作为评定“优秀学生”的依据;多次修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奖助学金管理试行办法》,不断优化“奖助体系”。规范了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
总之,提高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常抓不懈的永恒主题,研究生培养质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何面对新的困难和挑战,与时俱进地做好研究生工作,使每位毕业生都能成为掌握学科发展前沿基础理论和学术水平,具备热爱国家,献身科学,追求卓越的思想道德品质,践行“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校训的高层次人才,是每个研究生培养单位追求的目标,也是近代物理所研究生教育永远的中心工作。

(邱嵘,中科院近物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