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 张彦秋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3190
作者:张彦秋

撰写学术论文是研究生教育阶段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然而,受种种因素的影响,研究生中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本文列举了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些表现并分析了原因,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建议。

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

首先,为写文章而写文章。文章应该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自然的知识输出。可是目前很多单位都有规定,要求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答辩资格之一是在SCI收录或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这就导致有些研究生为文凭而学习,为写文章而写文章。在这种形势下,研究生对论文的发表上有极大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并不是真正的出于对学术的热爱与追求而写文章,不是真正为了解决学术问题而写文章,而是被“逼”无奈,可想而知文章的质量了。

第二,一稿多投。是指作者把自己的作品同时或者先后发给不同的出版社或其他媒体,即多次使用同一作品的行为。由于研究生学习期限有限,一般学制为二至三年,而大多数培养单位要求在学研究生必须在毕业论文答辩前完成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有的学生为了取得答辩资格,利用互联网的方便快捷和作者隐匿性,一稿多投。很多研究生认为一稿两投或多投,如果没有造成一稿两发或多发,就没有违背学术道德。一稿多投的直接后果是不尊重编辑的劳动。

第三,署名不真实。一部分研究生为了使论文能够更快的发表,或者是为了能发表在较高档次的刊物上,就会署上一些对论文没有实际贡献但却对论文发表具有极大影响的权威人物的名字,也属于学术不端行为。

第四,请他人代笔。“我想给人代写各种论文、总结、报告等等。不知道哪里有市场”、“跪求1500字大学马哲论文。不要网上找来的!最好自己写的”,这样的字样在网上随处可见。有人把代他人撰写学术论文作为企业来运营,这势必会给那些急功近利的研究生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也是一种学术不端行为。

还有剽窃他人研究成果、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等等上述列举现象都属于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

第一,学术竞争机制不完善。学术竞争机制不完善是泛滥学术不端行为的制度性根源。引进竞争机制本身是好的,但引进过程中过分强调了竞争,过分强调了考核人的成绩,而忽视了一些规范,所以有些人在竞争中就会不择手段。再者,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官本位思想,这在学术上也不例外,学术界官场化,并且带进了当今官场的一切腐败现象。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学府不像学府,研究机构不像研究机构,学者不像学者,权力与学术严重错位,学术气氛淡薄。由此,在学术竞争中出现腐败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个别导师的学术不端行为带来不良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大多数的研究生指导教师都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和学术素养,但也有少数研究生指导教师科研学术道德行为不端,败坏了学术届的纯洁,同时又误人子弟。北大博士生导师王铭铭教授的抄袭事件,就是最令人匪夷所思、触目惊心的例证之一。众所周知,在学研究生的主要任务就是从事学术研究,而良好的学风则是保障研究生的学术航向的前提。在如此的学术氛围的影响下,导师的学术失范行为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学术成长。

第三,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欠缺。很多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研究生导师只注重研究生学位课成绩和是否能出科研成果,有的导师还把研究生作为廉价的劳动力,但却忽略了对研究生学术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致使研究生没能受到学术道德及学术行为规范的严格训练,加之有些研究生本来就对学术行为的认识模糊,欠缺科研学术道德行为的相关知识,导致部分研究生科研学术道德行为失范就成为可能。

对策及建议

首先,应该弘扬研究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不懈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是科学的本质。科学是研究探索和掌握事物的规律的,而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要求科学工作者要尊重事实,在工作中占有资料、充分论证,对科学实验工作的每一步骤都要严格、周密、细心、慎重,要反复论证数据的准确性。在对待科学成果时,要客观、不夸大,正确对待荣誉。要把发表文章和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当作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要客观面对文章和论文中所面对的问题。在科学的物质成就充分彰显的今天,科学精神更具有广泛的社会文化价值,规范着人们的科研道德行为,倡导和弘扬科学精神更显重要。

第二,应强化导师的学术道德意识。导师的为人师表,其自身的科学道德人格对学生产生着潜在的重要影响。首先,许多学生由于对导师的学术水平的崇拜,才师从该导师,这种“崇拜”导致了导师的人格魅力和科研学术道德水平往往成为研究生的认同标准。其次,在科研道德实践中导师自身的观念与行为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见,导师对研究生个人的道德实践具有示范作用。再次,有的研究生的科研道德还未完全成熟,导师按照自己的道德标准对学生的学术道德行为给以肯定或否定、赞扬或批评,从而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导师在研究生科研道德行为教育中具有导向作用。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在教师职务评聘过程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加大导师师德的培训力度等措施提高导师的科研学术道德水平,从而带动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的提升。

第三,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学术道德教育早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欧洲国家普遍要求科学家要向年轻科技人员进行科学道德伦理教育。在德国,各大学普遍开设了科学道德课。德国马普学会要求青年科研人员到马普学会工作时,先了解何为科学不端行为,何为良好的科研实践,并要求在一些文件上签字,承担相应的责任,使其具有法律效力。借鉴国外的做法,可以尝试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作为研究生学位课程的必选课,根据内容的多少设定学分要求;授课内容可以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关课程、案例分析等;授课形式可以采取授课、讲座、讨论等;考核方式可以采取闭卷、开卷、心得相结合的手段。让研究生从理论上明确什么是科研学术道德行为规范,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研究生明确如何克服、约束自己的科研不端行为,怎样去规范自己的科研道德行为。

(张彦秋,教育高级主管,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