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晒我的博士成绩单

  • 冯东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762

作者:冯东

博士期间的最后一篇论文完成了,感觉松了一口气,晒晒我的博士成绩单,谈谈自己对读博士及发表SCI的一点感受

我是03年本科毕业,同年秋天考入中科院的攻读硕士。第一年在中科院研究生院集中学习基础课,由于当时想着可能会读博士,顺便就把博士生的必修课也完成了,由于大家都直忙着课程学习,许多同学都在准备托福和GRE考试,对SCI是什么,有什么用并不清楚,只是觉得挺难的。

04年秋天,回到研究所开始论文阶段的学习。刚开始的几个月就是看文献,郁闷的同时也慢慢的理清了一些思路,大体知道本方向当时的“热点”、“难点”等,导师提议让我把几个月来阅读的文献整理成一篇中文核心的综述文章(本方向此前只是02年的时候导师有一篇中文核心的综述文章,国内相关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第一次写文章,很兴奋但也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只能参考英文综述写了,完成后给导师修改,反反复复10多次,文章写成投稿,很快有了结果,04年的最后一天,文章接受了。

05年,我转为博士。在此期间又完成了另外两篇中文核心文章,稿件很顺利的被接收了。转为博士了,必须尽快确定自己的课题方向(说来惭愧,确定课题方向花了一年的时间),通过与导师交流,自己对文献的阅读,结合自己的样品、实验方法及仪器等情况,终于确定了博士论文的方向。

06年初,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全额资助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获得批准。下半年开始学习英语,其他时间主要是进行样品的准备工作。到年底,我的实验数据已经出来不少。部分需要到别的单位进行的实验样品也基本都准备好了。努力了一年,感觉信心十足,似乎比想象的要容易。

07年前半年,主要是部分实验的补充和重复。7月,所有数据已经完成了,对博士论文也有个大概的框架,剩下的工作就是撰写了。8月,我以联合培养博士的身份去美国访问1年。9月,我向《科学通报》投稿,两个月后收到小修意见,修改后返回接受。这是我的第一篇SCI。

08年是收获的季节。由于不想推迟毕业,3月我回国参加博士论文答辩,一切都很顺利。4月返回美国后不久,我投出一篇SCI收到小修意见,修改返回,7月初文章被接收,第一篇国际SCI(07年IF 2.34)。5月投出另外一篇SCI,3个月后收到拒绝意见(三个意见:两个审稿人和主编,一个审稿人似乎不在乎我的文章,而是列了很多文献要我引用“里边都有一个人的名字,我估计他就是审稿人”;另外一个审稿人提出了不少意见;主编自己则说前言写的不好,没有明确的提出一个问题,同时英文也有一些问题),但主编强烈建议修改后重新投,按照要求一条一条的修改后重投,再次送审,10月初最终被接收(不容易啊,该期刊07年IF 1.33)。6月一篇国际会议全文被接收。7月底投出另外一篇SCI,10月底接收,这篇文章是我目前最满意的一篇(07年IF 2.05)。08年下半年,我已经工作了。完成博士期间的最后一篇论文。

一路走来,博士期间共发表学术论文20篇,其中第一作者中文核心论文6篇,第一作者SCI论文5篇,第一作者国际会议全文1篇。参加国际会议3次,提交第一作者国际会议摘要8篇,其中7次做海报展示。参加国内会议4次,其中两次做口头报告;研究所内做口头报告2次。博士期间申请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3个。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奖学金赴美国访问1年。

通过这几年的博士学习,发现自己的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里要感谢很多帮助我的朋友、国外的合作者、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多次资助我参加国际国内会议,许多同学都很羡慕,当然我也要做到每次有所收获)。另外,我想说以下几点:

1.我更愿意把博士学位看作是一种经历,这种经历不会像想象的那么好,但也有一番滋味,只能自己体会。

2.谈到的和导师的关系,我觉得自己首先要做个诚实、正直、上进的人,和谁相处都不难,何况自己的导师呢。当然多交流很重要,特别是很多导师学生很多,公差繁多,要相互理解(生活上的事情最好别烦劳导师)。自己主动很重要。平时能帮导师省钱则省,这样的话用有限的钱就可以做更多的事了。

3.对于SCI, 有人说它是Stupid Chinese Idea,有人说它是科学界的圣经,我想如果你发了一些所谓的SCI后,你怎么说都可以,但你一篇SCI都没有,说什么都不靠谱。至少目前还没有更好的可以代替的标准,接受吧。大家都得毕业,不是吗?

至于SCI的写法。我倾向于:图表->方法->结果->讨论->前言->(结论,摘要,题目)的顺序。语言方面我倾向于从母语是英语的外文作者中去找出类似的句子套用。稿件完成后,不要急于投稿,最好找同行帮忙看看,或者放一段时间后自己再返过来修改。审稿人往往很快就能审完一篇高质量的稿件,对于低质量的稿件通常是在截止日期前几天才会完成(所以你多花点时间把稿件写好反过来是帮你节约审稿时间)。

4.大量阅读文献,把读文献养成一种习惯,读完后问问自己,别人做了什么,发现什么,有什么意义?这些都清楚了,那文献算是没有白读了。很多科研的想法都来源于文献,同时要争取各种参加会议的机会,国际会议的机会更是不能错过(不少国际会议对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免除会议费,还可以提供部分差旅资助,试着申请,你不会损失什么的),即使不能参加国际会议,也把会议的摘要找来看看,即使很多摘要的观点是不成熟的,还有可能是错误的,但它是最新的;相比较,我们能下载的SCI论文大多是一两年前的科研成果了。另外,国外不少教授在招生宣传里边,有一些进一步的工作设想来吸引学生,不少内容是非常好的,经常浏览行内大牛的主页,还可以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邮件交流。

5.对待审稿意见,一定要一条一条的认真回复。要有理有据,同时语言要相当委婉,特别是对审稿人的反驳。如果稿件长时间没有消息,可以礼貌的询问一下编辑,但不宜过多的纠缠。

6.良好的国内外合作会使我们科研更有效率,发表SCI更加容易,文章的档次也会更高。与人合作,共同进步。

(冯东,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3级硕博连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