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又是一年就业时,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正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产生极大影响。据统计,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00万。我院也将有8000多名研究生面临毕业,他们的就业创业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研究生院就业指导中心及海洋所、心理所、生物物理所等许多培养单位都积极采取措施为研究生就业创业出谋划策。在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情况下,如何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是每个毕业生都面临的现实问题。本刊特选登了一组反映如何更好地准备和参加应聘的文章,供广大毕业生同学参考。
“百元周”、“账客”、“充电”......当金融危机的冬天来临时,年轻人“过冬”的方式也多了几分时尚气息。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腾讯网,对2000人进行了一项调查,尽管80%的人承认金融危机对自己的生活有影响,但仍有53%的人对自己的职业“有信心”或“比较有信心”。
用最少的钱过性价比高的生活
“昨天我还在为买不买一双新款鞋子做思想斗争,今天不会了。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在保证生活质量的基础上,紧紧抓住手中的钱。勤俭节约,无比快乐!”一名“80后”工薪族在自己的电子账簿中写下这样的记账宣言。
调查发现,面对金融危机,42.1%的人开始减少在外用餐,36.2%的人减少奢侈品的消费,31%的人更加关注打折、优惠信息。同时,28.4%的人认同“省钱族”取代“月光族”,消费习惯更为理性;33.7%的人认为金融危机会让一部分人逐渐改变奢侈浪费等不良生活方式。
“试一试,看看你一个星期的花费能不能不超过100元?”最近,《潇湘晨报》开始举办“百元周”活动,第一期参与者几乎全部成功,第二期马上又开始了。记者高攀是活动的组织者,他说:“报名的多数是年轻人,都想尽早培养节俭和理财的好习惯。尽管现在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大,但大家从媒体上可以感受到这场风暴。”
百元周活动的QQ群一直爆满,参与者对“百元周”也有自己的见解—“它的意义并不在于省钱,而在于‘用最少的钱过最好的生活’。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努力探索‘性价比’最高的生活方式。”
“性价比”已成为眼下最热的词语之一。在雅虎口碑网的“口碑排行榜”上,近期排名前十的基本都是“性价比高”的店铺。工作人员葛先生介绍,以前进入前十的店铺,经常会有比较高档、小资情调的消费场所。但在最近,网友显然更青睐“价廉物美”。
网站上电子优惠券的下载量也明显增长。“现在北京地区的优惠券每周有一万七千左右的下载量,3、4月时只有一万多一点。”葛先生分析,一方面是因为优惠券的种类更丰富,有更多商家进行优惠活动赚人气,另一方面是用户对优惠信息的关注度更高了。
“金融危机使我重新审视自己”
采访王丹的时间安排在了中午11时,因为这个时间通知面试的电话比较少。等待,现在成了她每天的头等大事,这样的状态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
去年2月,她跳槽到一家新加坡软件公司担任数据分析师。但是,仅仅工作8个月后,她就被通知离职。“每天都有一批人悄无声息地离开。为了节省开支,公司甚至将办公地点换到了一个小地方,员工裁了50%以上。”
调查显示,虽然有37.4%的人对目前的就业或工作表示“信心不足”,但仍有53%的人表示“有信心”或“比较有信心”。
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王丹就“宅”在家里,完善简历,给自己“充电”。“以前上班没时间学习,现在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了。”她说,自己真正想做的其实是英语翻译。如果不是这次失业,她确实没有勇气放弃工作。现在,除了投简历和面试,王丹每天都在家里练习英文。“这是一种积极愉悦的状态。金融危机对金融体系来说意味着重组。对个人来说,也是一次重组吧。金融危机,使我重新审视了自己。”
青年应该着重培养“软实力”
湖南一所高校金融专业的学生王洁,正在长沙一家证券公司实习。面对今年的就业形势,她做了多手打算,既参加国家和地方公务员的考试,也不放弃各种招聘会。“大大小小的面试我经历了十几个,都练成‘面霸’了。”她说,“金融危机并没有让我担心,这是经济周期的必然,不可避免。我想见证它的萧条和复苏,等到繁荣的时候我也就积累了足够爆发的能量。”
本次调查中,45.9%的人认为,只要保持自信、乐观的心态,金融危机也没那么可怕。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彭凯平认为,这次金融危机对大部分青年生活上的影响其实并不很大,但年轻人正处于人格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危机可能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重大影响。
他认为国内的教育一直比较强调“硬实力”,如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而在金融危机和就业压力下,青年应该着重培养“软实力”——“ 包括心理调整能力,科学思维的决策判断力,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还有一点很重要,不论什么时候都要向上看,不沉沦于现在的处境。”
调查中,34.2%的人表示,金融危机对公众来说更大程度上是心理上的影响。
“通过金融危机,青年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财富是靠不住的,风险太大。英语中财富叫做fortune,但它还有‘运气’的意思,可见它是不确定的。”彭凯平说,所以青年不应该把财富当做人生追求的直接目标——它只是奋斗的副产品,而要为社会、为家人做更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如果认识到这一点,他们的目标选择可能发生改变,可能更加关爱亲人和朋友,促进人际关系的升温。
调查也发现,26.1%的人表示“面对压力时,家庭的吸引力反而会增强”;14.6%的人感觉,“经济不景气时,和朋友、恋人的关系会更亲密”。
(转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