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我们成长在金色的岁月

  • 方中明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1988
作者:方中明

编者按: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经研究生记者团倡议发起并承办,由中科院研究生院党委宣传部主办的“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有奖征文活动” 结果于日前揭晓,共44篇作品入围,4篇文章获一等奖,本刊特选登一等奖文章,以飨读者。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发生改变,一如变化着的中国,城市或农村......

——题记

我们有着不一样的青春,有着值得去付出的青春,更有着让我们自由飞翔去奋斗的青春。作为80年代出生的人,我们的成长时刻在改革开放贯彻中进行着,这是一个青春与改革并行的进行时。也许有些记忆正越走越远,记忆中的影像也越来越模糊,但是一些记忆是令人难以忘却的,即使那逝去的年华如何的久远,而她在你的心中仍然占有一席的空间,长久储藏,永远记忆。

村里没有幼儿园,我是在1990年直接上小学的。我记得开学的第一天,母亲早早地催促我起床,给我换上了一身新衣裳,并把一个崭新的布书包挎在我的肩膀上,“孩子,到了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长大了做一个有文化的人......”母亲一边怜爱地为我整理着装束,一边对我再三叮嘱。我用力地点点头,拍拍书包自信地对母亲说:“娘,你就放心吧,我一定会好好念书的。”那一刻,我的心里满是兴奋和喜悦。我知道,为了给我做书包,母亲拿出了她那块一直压箱底的布料。

我们村庄的学校是由一个祠堂改建的,虽是新的砖瓦房,但里面设施还不是很好。学校共有五个教室,我们一二年级合用一个教室,中间用两个木桩隔开算是分界线。老师的讲台是用砖砌成的,我们的课桌也都是一条条宽板凳,我们上学自带小凳子。上课时,老师在黑板中间竖着划一条线,左边一年级用,右边二年级用,老师忙了这边再忙那边。我们在做完功课后,还能听老师给二年级讲。那时的学习用品很简单,只有两个练习本,一个薄铁皮文具盒,文具盒里装着一支铅笔,一块橡皮和一把小刀。

那时候我们一年才能换一套新衣,旧衣得补了又补直到不能再穿了才能被母亲拿去糊成布壳做成鞋子。“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我们的真实写照。那时候我们放露天电影,至今还记得一些熟悉的名字:《铁道游击队》、《地道战》、《苦菜花》、《小兵张嘎》、《侦察兵》等。1993年,母亲看我们几个天天去邻居家看电视,于是就用积攒了的钱,为我们买了一台十七寸的黑白电视,于是童年的夏夜,每晚我们都可以看到十多分钟的《聪明的一休》或《花仙子》。

那时候我们家住在屋瓦房里。没有华丽的家具,更不用说是电脑了。每每下雨的时候,总是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能用的盆、罐全都用上了,雨滴打在器皿上发出叮叮咚咚的声音像在演奏风雨大合唱。那时候我们家吃的油总是青黄不接,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没有油炒的菜我们都觉得很难吃。那时候最开心的就数春节了,过年成为我们记忆中朝思暮想的诱惑。平日里粗茶淡饭难见荤腥,除夕夜的粉蒸肉便分外香。那种穿新衣、吃好菜的快感体验,也许是今天的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体会的。

放学在家无事的时候,我就放牛,手里拿着鞭子赶着牛。或是双手枕着脑袋,躺在石头上,听牛儿吃草发出“嚓嚓”声,看太阳在山头一寸一寸消落,幻想自己长大了。放牛的日子是枯燥的,而且有一种责任,要把牛喂饱,也不能吃掉乡亲种的庄稼。现在想想,放牛的日子虽也轻松,却是寂寞的,但是就是那样一种让我思考的时间,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让我埋下了一颗种子,有一天,我要走出山里,于是我发奋学习,小学成绩从来没有掉队。

转眼五年的小学生活过去了。我是比较幸运的,当时以全乡第一的成绩考入初中。在初中,教学环境有了大的改善。过去的砖瓦房全部改建成了一排排的大砖瓦房,一个年级分几个班,每班都有宽敞的教室。教室里我们也都用上了新课桌,每门学科都有专门的老师为我们上课。在当时,虽然我们教学仍然是粉笔加黑板的旧模式,但我们的教学环境有了质的提高,使那些没能上初中的同龄人都羡慕,好像我们都上了天堂似的。

但是我们必须翻山越岭,徒步近二十里才能到学校,读书相当不容易。加上生存环境恶劣,村民长年累月为生活疲于奔命,村里念完高中的凤毛鳞角,高中毕业生便是村里的才子了。大山,把山民与外面的世界阻隔,它似乎是我们山里人心中沉重的负担。山里的孩子早懂事,也早当家。我们一边读书,一边还帮家里打草放牛,做田园农活。周未放假,我要挑柴到十多里外的集镇上卖,以此贴补读书时的生活费用。柔弱的身躯支撑一副重担,爬山时的感觉就象登天一样的艰难,有时压得自己暗中流泪,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体会到其中的艰辛。

1999,我仍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县里的高中,虽然不是最好的班级。在高中,我第一次见到了综合教学楼,第一次开始上实验课。很多第一次,见证了我们农村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从小学到高中,我深刻认识到当时考学的不容易。有多少同学,就是因激烈的考试竞争而被挡在高一级学校的门外,被迫停止了求学的脚步。

也许父辈们汗摔八瓣却难收颗粒活生生的现实,让我从小读懂什么叫艰辛。让我深深理解什么是责任,懂得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父亲那最古老的生存方式,让我亲切的体会到:能读书是多么大的一件幸事。幼小的我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在高中的三年中,少年的锐气不曾在劳累中消蚀,不曾在无聊的嬉戏中虚度,我在匆忙,拼搏,求知之中丰满无知的灵魂。我坚信:一个人决不能因艰辛坎坷而放弃自己,放弃追求。

不久,我就通过努力顺利考取了大学,成了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我真的走出了故乡的群山,来到山外让我感到新奇的世界。在大学里我一边不断拼搏和奋斗:努力学习拿奖学金、参加图书馆勤工俭学,做家教锻炼自己、参与学生社团......每一件事情我都认真地去感受,去做,发现自己大学生活过得充实且有意义。大三下学期开学,我又坚定地开始了我的考研路程。通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备战,很高兴我以本专业最高成绩成为科苑的一名学子。

而我的家乡,也已经铺设了一条平坦的水泥公路,结束了村民祖祖辈辈手提肩挑、爬山越岭的艰辛历史,现在村民骑着自行车、电瓶车和摩托车如风般进出山门。我家也已经搬进了一幢三层的小楼,家里添置了很多高档电器。加上政府免了农业税和公粮,还有一系列补贴,乡亲们的腰包也鼓多了......而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全国,学杂费全免,对于农村的那些孩子来说,可谓是件天大的好事。

2008年,我在科苑的研究所发表了三篇论文,并且通过所里的转博考核,成为了科苑的一名博士生。现在,博士期间的课题也有了大概的思路,老板说要在具体方法上再去细化。虽然每一步的坚持和努力都很艰辛。但是每天忙碌的科研生活,也充满了充实与成就感。

科苑的生活条件特别好。闲暇时,我可以在宿舍看看电视,也可以在网络里海阔天空,还可以做做饭,练练自己的厨艺。每天打球,和昔日的朋友打电话,发短信。参加英语角和舞蹈俱乐部的活动,学会诗歌创作,到科苑星空心情版经常发帖,等等。

行走在校园林荫道间,望着这满园的郁郁葱葱,不禁满心的感动。我真得没有理由不珍惜这一段时光。这种平静的幸福,我真的很知足。而这一切,都得感谢我的老师。所有的庆幸的过往,藏在记忆的深处,因经历而成长。总想着也许总有那么一天,我们会微笑着张开远航的帆,驶向辽阔的海洋,驶向未知的地平线,勇敢而坚定。坚定自己的理念,坚定自己的使命。

晚上,在明亮的灯光下,我静静的写下些我想写的文字,诚诚的写下些我想说的话,轻轻的写下些我想抒发的情。我徜徉在幸福的回忆里,我徜徉在30年无尽的想象里。没有什么比你更能吸引我的无尽畅想,没有什么比你更能让我彻夜难眠;没有什么比你更能引领我的思绪随时光流转,随日月驰骋。静心而精心的追忆着一个个虽苦犹甜的鲜活的故事,我清晰的看到:仍是那些朴实的身姿,仍是那些奋力跋涉的身形,他们一如既往的耕耘着自己的灵魂,他们义无反顾的践行着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

而我唯有继续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对生活的用心体会,才对得起这一切安排。

(方中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2006级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