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季刚开学,朋友送了我一本李开复的《做最好的自己》。虽然平时很忙,但是感觉自己除了自然科学类的书,其他的书看得很少,所以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看。我一边看一边就感觉的确能从书中得到很多东西,以前比较困惑我的地方现在看完书后居然豁然开朗了。我自己感受比较深的方面就是他提出来的积极主动和勇气,还有他对成功的理解。
成功的含义
书中一开始就谈的是成功。究竟什么是成功呢?不少人可能都会说有车有房之类的。这其实就是开复老师所说的一元化的成功。这种把成功的定义限定如此狭隘是十分错误的,不仅对个人发展不利,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不好。以这种一元化的成功的观点,非得以“成绩”和“名利”来判断一个人的成功,那么社会上只有少数的人才能成功,其他人呢?难道其他人每天都生活在“不成功”的水深火热之中么?事实不是这样,虽然有人在打扫公共卫生,但是她工作的很愉快,因为她的工作换来的大家的干净的生活环境;虽然有人在公共汽车上卖票,但她也能享受这份工作并把工作做得更好,因为她让其他人感受到了便利。这些人快乐的工作、生活,谁能说她们不成功呢?其实成功就像书中所说的,真正的成功有很多种,多元化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人们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成功道路,以便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实现他们各自的价值,这才是每个人的成功。
做最好的自己
那如何实现个人的价值并获得个人的成功呢?答案就是本书的题目——做最好的自己。就是个人要追寻自己的兴趣、爱好,要发现自己的潜力,并从事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这样他们才会更加有效、有激情地投身到自己的事情中去。这样即使他们不获得“成绩”或“名利”,他们也会非常幸福。
接下来开复老师就谈了如何实现自身的成功。他提出了一个“成功同心圆”,如图:
其核心就是价值观,因为价值观是一个人的核心,或者说是品质。我们平时说的,某某很好,或者某某是个好人,我想就应该是涉及的一个人的价值观的问题。具体点说,就是一个人要能在大是大非的问题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样这个人才算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价值观,那么这个人能力不强也就算了,万一能力很强,那就是整个社会的祸害。
积极
接下来开复老师就提到了围绕价值观的一系列态度问题,就是:积极、自省、胸怀、同理心、自信和勇气。如果说价值观是说“做什么事”,那么我觉得态度就可以说成“怎样做事”,也就是书中所说的“做事的基本原则”。以上几种态度,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积极和勇气。因为我从小比较内向,不会跟人接触。我想原因一是没有一颗积极主动的心,二是缺乏跟人说话的勇气。虽然现在改善了许多,但我想如果我早知道这点的话,可能会进步的更快。而且现在某些时候我仍然不够积极主动。比如我总说:“我没时间。”或者“我就是这样的人”,这都是相当消极的说法,前者表明,迫于环境或他人的压力,我只好选择服从。后面一句则承认我已经无法改进或提高自己了。所以要积极主动的话我应该多往“我选择......”或“我决定......”。这样并不是喊口号,而是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希望自己能有积极的心态。其中有一个故事给我印象很深: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在大三时被分配到青海做铸造工人。其他分配到厂里的同学大多放弃了学业,整天打扑克、喝酒,但朱清时依然坚持学习数理化和英语。六年后,中国科学院决定在青海做一个重要的项目,这时,朱清时脱颖而出,开始了他辉煌的事业。
这样典型的故事实在太多了,很多人都会说“他们命真好啊,赶上那个时候......”, 就连我在看这本书之前都会这么说。因为我上次看了一期鲁豫有约的节目,嘉宾是一个中国第一代的个体户,这个人现在已经是名利双收了,而且当时他开了早餐店,服装店,都经营得非常好。我当时看完了就说,他们那个时代多好,正好赶上鼓励私营经济,而且全国私营经济那么少。其实不是这样,那个时代也不是他一个年轻人,为什么他就那么成功呢?如果他没有努力学习,或者他没有克服那个时代的传统思维,不积极主动一点,他又怎么可能成功呢?
所以有些东西看起来似乎是靠运气,但个人的积极主动其实起了很大作用的。在没有机遇的时候,积极主动可以时刻准备好迎接机遇,甚至是创造机遇。大家也许还不知道,如今这么流行的iPod的设计,还有一部分要归功于李开复博士,因为他在苹果公司时,觉得苹果公司缺乏用户界面领域的专家,使得苹果的产品很难用,然后李博士就“越俎代庖”地写了一份《如何通过互动式多媒体再现苹果昔日辉煌》的报告,然后李博士就出任了互动多媒体部门的总监。多年以后,李博士的一位上司对他说:“今天,在iPod的成功里,也有不小的一部分功劳要归功于你和你那份价值连城的报告。”
因此只有积极主动的人才能在如今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赢得自身的成功,只有积极主动的创造机遇,展示自己的人才会在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机会。
勇气
在李博士提到的几种态度中,除了积极主动还有勇气也值得我学习。从小到大,我们都是接受的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应试教育,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到研究生。我们的思维或多或少已经被这种“常规路线”所占领。在如今需要自主创新的年代,打破规矩,大胆想象,才是更需要提倡和发扬的。但是很多人都惧怕尝试新的东西,因为他们没有勇气。所以他们没有作为。李开复博士提到,在他进入微软总部后,发现他的部门里有五位经理,都是在15~20 年以前就加入公司的,今天都成为了千万美元的富翁。这是因为微软公司有分配“认股权”给所有员工的制度,所以工作越久的员工就越富有。虽然李博士进微软后也有很多股票,但实际上已经不怎么值钱了。而那五位经理当初进微软的时候,还不知道微软会这么成功,他们有勇气进来,所以这是对他们有勇气冒风险的奖赏。还有即使失败了也会有更大的收获,像书中提到的亨利.福特在进军汽车业的前三年,破产过两次;美国大百货公司梅西百货曾经七次遭遇转折点——也就是一般人通称的“失败”,终于取得成功;莱特兄弟在经历了数百次失败的实验以后才驾驶着人类第一架动力飞机飞上了蓝天。所以说,不畏失败,勇于尝试,是成功要素之一。
还有一点我感触很深的就是认错的勇气,人们往往对别人要求比较严格,别人犯了错误看得一清二楚,如果自己做错了反而确看不清。有时候就算看清了也很难承认。当初毛泽东开展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运动就是为了让大家要勇于承认错误。书中的一个例子就是当李博士在苹果公司工作时,他手下有一支队伍,这只队伍的表现不怎么好,也没有成果,但是他的老板确很重视这个队伍的项目经理,所以也不好处理。而且如果解散这个队伍也是对李博士自己的工作的否定。所以一直拖到他离职的时候。他走的时候就想,应该对公司负责,所以他就把这个队伍和经理裁掉了。但是结果确出乎意料,很多员工不但没有表示不满,而且很认可李博士的这个决定,他们认为李博士非常有勇气、有魄力。公司的领导也没有因此而责怪他。这件事情给李博士的启示就是做事情不能患得患失,要有勇气做应该做的事,要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 要有勇气接收这些事情可能带来的风险。当初考电工所的时候,就在自己考的分数和专业方向选择之间踌躇,想报好的方向,却又担心自己的分数不够。怕万一上不了就又得考一年。如果想保险点报个冷门方向又不甘心。但是最后我坚定了自己的决心,一定要选自己想选的方向,就算这个方向很热门,毕竟是自己喜欢的,就算没有考上也可以考第二年。如果上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方向,那才痛苦。最后我坚持自己的选择,如愿以偿的进入了我当初选择的方向继续学习。
看完这本书后我的主要感想就是上面这些,其实这本书还谈了很多其他的方面,可能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感想最大的地方也不一样。所以我推荐大家都好好读一下这本书,也许你会有跟我不同的,更多更好的发现。
(朱颖,中科院电工所07级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