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长、研究生院学位委员会主席路甬祥院士谈及中科院研究生教育时曾多次指出,要使研究生院真正成为一流水平、人才辈出的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关键在于“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创新我院的人才培养制度”。
早在1978年初,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谈到课堂教学中“讲”的问题时,曾说过这么一段话:说到如何看待“讲”,我有个朦胧的想头。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从此,“教是为了不教”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响亮口号。教学不仅传授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获取知识的能力,也成为广泛共识。
而中科院研究生院即将起航的深化教学改革目标,就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对此,人们普遍抱有期待。
每年,搜集一级学科的专家导师们对集中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及时结合学科发展尤其是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的发展情况动态修订课程设置方案和更新教学大纲——这已成为中科院研究生院的惯例。我们从今年导师们课程改革建议中采撷部分,分享导师们对教学改革的期盼。
理念:要真正转为“研究型”教育
中科院院长、研究生院学位委员会主席路甬祥院士谈及中科院研究生教育时曾多次指出,要使研究生院真正成为一流水平、人才辈出的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关键在于“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创新我院的人才培养制度”。
的确,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现代教育要求的方面。比如,传统教育比较重视书本教育,不太重视启发和鼓励受教育者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尊重、对学生爱好的尊重往往得不到重视。在这样的理念和氛围中培养出的研究生,往往缺乏自主创新的信心和能力。这可以说是我国教育的“通病”。而对于研究生教育而言,转变观念,把着力点放到培养和提升创新能力上更应成为应有之义。
结合中科院的研究生教育,童秉纲院士专门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一年级的研究生教育不同于大学本科教育,并非大五,当前的研究生教育应该从大学的传授型教育转为研究型教育(不同于课程硕士)。“中科院的研究生是科研的后备军和中坚力量,对他们的培养就要从科研的角度出发,做到既培养研究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又为他们能够达到‘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的要求创造条件。”
在今年秋季学期即将推进的教学改革中,中科院研究生院强化以导师和授课教师为主导的课外文献阅读课程、加大Seminar课程开设量等措施,都着眼于强调师生互动式的沟通,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探索的舞台。润物于无声,这些措施在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将培养他们自主创新的信心与习惯。
“研究生在学习阶段,应该尽早知道未来的研究方向,这样可以带着目的进行学习,并在学习阶段学会文献查阅和调研。”这是采访中多位导师表达的相同意愿。
课程:要开出“与众不同”的课
去年底,由中科院副秘书长兼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恩哥院士向19个一级学科的几百位专家征求的对研究生院2008年度开设课程的众多建议中,中科院心理所所长张侃教授对集中教学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张侃认为,研究生的课程应反映各学科的最新进展。“不可否认,目前还存在少数用多年前的老教科书照本宣科的课。要么砍掉,要么换老师或者换教材。”他建议说。
数学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汪寿阳教授对集中教学的课程设置也十分满意:“数学院的课程从覆盖面和深度看,总体上都是不错的。我也征求了数学院数学所、应用数学所和计算数学所学科召集人的意见,大家都肯定数学学科的课程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与西方一流大学的数学学科研究生课程相比并不逊色。”
而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所长吴忠良教授则回忆起自己的研究生时代,感触颇深:“在我的研究生年代,有一些老师能以‘与众不同’的方式开出‘与众不同’的课,这些课对我有非常大的收益。”他建议,今天的研究生院教学工作需要考虑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转型”和“升级”战略,多产出令学生受益匪浅的、与众不同的精品课程。
大气物理所吴国雄院士对中科院研究生教育近年来取得的进步与发展表示祝贺。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他认为,在大气科学学科的课程开设中,有不少课程是大气物理研究所的专家学者任课,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院所联合是共赢的基础,更是提高研究生科研素质的重要保证。今后,应该加强院所合作,巩固现有成果,推动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发展。为此,他建议,新增与前沿课题相关的课程,注重夯实研究生知识基础,提供学生与教师的讨论平台,开设相关的计算机语言课程,增加英文授课的课程等。
据悉,中科院研究生院的教学改革中,将再次调整成立新的院所结合一级学科教学专家组,并按照学科前沿发展要求和研究所的实际需求,重新梳理、修订和完善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地确定每门课程的教学时数和学分,丰富课程类型,审定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按需聘请授课教师。与此同时,还将继续完善夏季学期课程,继续推进“TOP100”等提升学生能力的创新举措,加强中青年教师岗位培训,大力倡导启发式、研究式和探讨式教学方式,并借助“特聘教师岗位”的设置,为怀柔新园区建成后的师资队伍奠定基础。
7月2日,中科院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白春礼院士在学术委员会会议上明确提出,这次教学改革就是“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加强集中教学阶段学生与导师间的互动与联系,使集中教学更加贴近研究所”。显然,这也是适应中科院研究生教育“院所结合”体制和“两段式”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
所有这些都极好地反映了导师们的呼声。这些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必将推动中科院研究生院进一步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战略目标迈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刘丹,《科学时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