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开滦 新唐山——博士合唱团“开滦行”札记

  • □罗卫军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213
作者:□罗卫军

2007年1月20日夜,河北唐山,开滦集团大礼堂内人头攒动、座无虚席。舞台上,马石庄副院长与开滦集团总公司领导宣布在开滦设立中科院研究生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共同为基地揭牌。随着音乐声响起、垂绒大幕的徐徐拉开,中科院研究生院博士合唱团赴开滦集团汇报演出正式开始了。

这次在研究生院领导、老师的精心安排下,我与我的团友们第一次走进了企业。走进有着百余年开采历史、有“中国第一佳矿”盛誉的开滦,走进这今天仍然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的国有特大型现代化企业,所见所感颇多。

首先感慨于开滦百年发展史所积淀出的厚重文化底蕴与优秀的文化传承。开滦煤矿创建于1878年,被称为“中国第一佳矿”,她是近代中国最早使用机器开采的大型煤矿,百年开滦所积淀的历史文化资源弥足珍贵,从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龙号机车,中国第一桶水泥——马牌水泥,都诞生于开滦,成为中国早期工业化的起点。开滦早期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已成为研究中国近代、现代工业企业发展史的“活化石”。在近代革命进程中,开滦也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李大钊同志曾发表《唐山煤厂的工人生活》一文,激起了开滦工人的罢工热潮;毛泽东主席曾经赞誉开滦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在文革动乱年代,开滦为支撑处于困境中的国民经济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被周恩来总理两次表扬:为国家“出了力、救了急、立了功”。

在开滦集团第一口井“一号井”的井口,耳畔是现代化提升机高亢的轰鸣,眼前浮现的是百年来这井口上上演的一幕幕沧桑巨变;清朝时铺就的铁路和“达道”依然繁忙,运煤的小火车来回奔波,将现代与历史演绎的相得益彰。

当代开滦人朴实无华、顽强拼搏、不断创新的精神更加令人肃然起敬。从一名普通矿工成长为集团公司董事长的杨中先生,却没有半点“大领导”的架子。在我们面前,他更像是一位老师,耐心且亲切,憨厚又慈祥。介绍起开滦煤矿的百年悠久历史来如数家珍,谈起公司开拓创新的新世纪发展战略坚定有力量。

新世纪的开滦集团,对内强化技术创新、体制创新,优化产业链结构;对外加强与中科院等科研、教育院所的联合与互动,锻炼、培养和引进人才,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吸收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进一步提炼企业文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体制,使开滦集团成为区域原始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与杨总的触摸使我们感受到是开滦人特有的 “精、气、神”、开放的胸怀在继承中创新,成为了推动新开滦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杨总的指引下,同学们参观了新唐山市貌、唐山抗震纪念馆和地震遗址。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遭到7.8级强烈地震袭击,24万条生命沦为亡魂,这是个悲哀的整体,它带走一座城市完整的活力和情感,如果你想寻找震撼人心的惨烈,唐山再合适不过了。在唐山发展的时间史上,地震在1976年7月28日切开了一个断层,此后新的历史在废墟上生长起来,到今天已过而立之年。30余年来,新唐山从一个被扔在废墟上的婴儿变成强有力的成年人,曾经的伤痛使他性格坚强深沉,从灾难中汲取的力量带给它十足的发展后劲,在今天的唐山,人们更多地是通过纪念馆去温习曾经的灾难,而以自己的双手参与塑造唐山的明天,人们常说,唐山是浴火重生的凤凰,浴火固然悲壮,但重生尤为珍贵。今天的新唐山,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人的面前。

新开滦,新唐山,我和团友们有幸乘院企合作之机走进开滦,感受的是历史的积淀,是现今的惊喜,更是精神的鼓舞。

舞台上的帷幕徐徐落下,生活中的演出刚刚开始??

(罗卫军,博士合唱团男高声部,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