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红色的老区

  • 陈寨伟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1888
作者:陈寨伟

我没太去过老区,甚至没有留意过,依稀记忆里都是些新闻报道的画面,言必及老区人民多么多么艰苦,欠发展云云。而今有机会踏上贵州这片土地,去拜访了遵义、息烽、贵阳,着实给自己补上了一课。

着陆重庆,转乘大巴前往第一站遵义,夜半的山城没有什么景色可以欣赏,只有车里疲惫困乏的一群歌者。着陆重庆,转乘大巴前往第一站遵义,夜半的山城没有什么景色可以欣赏,只有车里疲惫困乏的一群歌者,以至于夜半三点下车时,很多人已经晃入了梦乡三四次。

遵义宾馆成了入住的第一晚,次日清晨拉开窗子才恍然住处如此这般景致,远处薄雾萦绕的小山显然还没从梦中清醒,晨练的人们已经在广场上拉开了阵势,楼下一条河蜿蜒滑过,小桥绿树亭台,竟让人难以和老区二字联系起来。这样大小的一个城市是出奇干净清新的,既不似北京上海那种浮躁中描摹出来的整齐,也不似苏杨南京那种小家梳妆的感觉,遵义的美自成了一番韵味。街旁的小吃店铺不那么招摇,也没有他处那种喧嚣,人们随意的逛入心爱的小店完成积年习惯的早餐。有家豆花面的小店,建在了街角,位置虽好却其貌不扬,若不是友人的推荐,竟然会错过了。然而,当把那一碗覆着豆花的一碗面摆在眼前时,腹内的空间似乎又有了地方,单独给了一个小碗盛着辣汤,吃法倒还颇似家乡那种改良版的刀削面。味道自不必说,辣的够劲,香中透着一丝麻,大快朵颐后连盛面与豆花的碗也干净了。

遵义出名自然不在于这些景色小食之类的,而是中国革命史中那一次意义非凡的会议,此行中言遵义必提遵义会议,说会议必称其为历史的大转弯,中国的历史进程在这个小城改变了方向,来到这里的人或许都会有所改变吧。参观了遵义会议的会址、几位领袖生活工作的地方,温习了中国那段奇迹似的历史。遵义是老区,是一个正在培育红色旅游业的新式老区,红色的历史印在了这片红色的土地上,需要有更多人来回忆它,来到这座小城回忆。其实遵义就像一个符号,它的象征意义属于历史,不属于自然,的独特的位置使它留在了历史上。我们把歌声带到了这里,留给遵义人民的远不及我们从这里带走的感怀。

从遵义出发,一路人马随车来到了息烽,“烽火不息”四个字随处可见,这样一个小城也因为一段历史有了特殊的意义。息烽集中营是此行又一个参观之处,阴郁天气尤其渲染了这个特殊地方的色彩,厚重的展览馆后面便是集中营的旧址,很多都保持了原来的面貌,森然的牢房、慎人的刑具,这样一个青翠温馨的小山怀抱中竟然有着如此的人间地狱。集中营旧时便划分作天堂地狱两个区,一墙之隔的人们经历着不同的日夜。生活在那个年代的英雄是应被永远纪念的,无论他是旌旗之下的勇士,还是尚不经世的小萝卜头。在这里,我们体会到了革命者心中红色的意义。

贵阳,此行的最后一站,到了地化所去参观,简短的介绍让我们知道了这里奋斗的科研工作者们克服了怎样的不利条件,又是如何变不利为有利默默奉献的。贵阳作为省会,虽显大气又不如其他城市那般奢华,如茅台,醇远流去不夹杂灼烈,在贵阳的日程是极其紧张的,没有时间多品位这座城市,但合唱团在这里受到的礼遇实在是超乎想象的,除了用更饱满的热情和动听的歌声献给他们,便没有他法了。

作别贵州,返京,找到如下词句结语:

这里是红色的,目光所及之处无不是一团团红色的火焰。人们在红色的土地上耕耘,祖祖辈辈为着红色的希望,看着那旧日里红色的革命硝烟中走出的不屈不挠无私无畏的老区先烈,忘不了餐桌上总少不了的那红得耀眼的辣椒,我便是一团红色,融入这天幕。

(陈寨伟,博士合唱团男高声部,

中国科学院地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