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港之夜有感

  • 李子龙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063
作者:李子龙

黄昏,站在甲板,看大小骨头们挥舞着纸巾,那是《海港》的蓝手帕。送行的小c,挥舞着纸片,没有落泪,也不必落泪。二毛走了,没有来送。因为不喜欢在大家面前落泪。那天在物化所给我们的晚宴上流过,因为要离开大部队,难免伤感。但是,我们何必为分别而伤感呢?看晚风吹拂,大连港在夕阳下分外的妩媚,大小的吊车在金色的阳光下不停的装卸着,我们的轮船划开金色的海面,启航。启航,这是一个行程的结束,却也是另一个开始。

回想这八天的行程,于我自己,是努力着,感动着,被感动着。这是收获。每一个炎热的盛夏,都是合唱团收获的金秋和忙碌的初春,一季的演出是对自己歌唱的检验,是对合唱团水平的检验,同时也是将心中孕育的种子,走到辽阔的大地,挖个小坑,种下去。因为和谐需要同感,合唱需要共鸣。

感动和被感动,是这次东北行的收获。博士合唱团自成立以来,就肩负着一个使命,弘扬和展现科院文化。从去年夏天开始,我们的歌唱排练都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祖国各地的科院人送去我们的歌声。从曲目的选择,力求有某个地方特色的歌,像这次去东北,《乌苏里船歌》就是东北民歌。我们希望带去他们喜闻乐见的曲目。作为团员,每个人都对艺术有着追求,对歌声有着爱好,我们都希望带着我们战斗在科研一线的科院人一点点别样的问候。长春-沈阳-大连,这一路下来,我感觉我们做到了。用我们的歌声,带去最崇高的敬意。用我们的真心付出,表达一份最朴实的情感。当每一首歌结束,掌声响起来,我感觉我们完成了一次心灵的交流。不论是长春分院薛书记说的“三高”,沈阳分院马思院长给予的“五高”评价,还是李灿院士给予的科学与艺术相通交融的见解都是对我们极大的鼓励和启发。每当一场演出结束时齐唱着《歌声与微笑》,挥舞着我们的双臂,与观众再见的时候,满座的观众依依不肯离去,这个时候,我知道了合唱的美丽和作为合唱团员的荣耀。

说是被感动着,主要有三点,一是老师们的辛勤付出,老船长虽然没有和我们一起去,但是整个东北行我们时刻感觉他的关怀,他对合唱团的呵护,对合唱团的爱,无论是那天深夜为我们送行,还是半夜起来去天津港去接我们,大家心里都会热流涌动。因为这已经超越了工作的范畴,师生的情谊。还有为了我们的演出,往回东北六趟的吕院长,严厉而又和蔼的指挥林老师,一路为我们操心的刘妈妈,赵老师,一路照顾大家食宿的周老师,徐老师。是他们给了我们鼓励,给了我们力量。二是长春沈阳和大连的老师的辛勤付出和热情,正是他们为我们搭起的舞台,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使得我们如归故里,唱得动情而又轻松。整个行程紧凑而又愉快,疲劳但很有收获。三是被我们东北的科院人不畏解难,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精神所感动。无论是为航天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长春光机所还是为新中国化学事业奠定基础的长春应化所,无论是东北生地所还是大连化物所,他们在自己的领域,脚踏实地,不断探索,创造了新中国的很多奇迹。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虚心学习。我想,只要他们的这种精神在我等科院学子身上生根发芽,我们国家的科学事业一定会兴会有希望,我们科技兴邦的梦想也一定能够实现。

东北之行,同时也有着历史的厚重。此行我们参观了伪皇宫,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张学良故居,沈阳故宫等地。重温了那段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落后就要挨打。从东北肥沃的土地上,依稀还可以瞧见昨日的创伤。也许作为一个团员,我们在歌唱,但是作为一个科院学子,一个中国人,我们同时在感受,记住一些不可忘记的历史。

如果人生是大海,我是一叶小舟,有一天我驶入了我的港湾——博士合唱团。如果合唱团是一艘军舰,我愿意永远做坚守于海上的老水兵。科学院是我们的港湾。如果科学院是一艘军舰,我也许是一名服役的水兵,祖国母亲才是他的港湾。有一天也许我会退役,但是我永远会守卫和深深爱着我们的大海。如果有一天我要离开,请让我们再轻轻唱起那一首我们的歌《海港之夜》。

(李子龙,博士合唱团男高声部,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