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路漫漫 如何缓解就业焦虑

  • 揭明 刘吉冬 刘艳美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1890
作者:揭明 刘吉冬 刘艳美

2008年末,伴随着金融危机的来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逐渐发展成为牵动社会神经的一大热点。今年2月,河北某女大学生因不堪忍受巨大的就业压力自杀身亡,再一次将毕业生就业问题推向风口浪尖。如何帮助毕业生摆正就业心态?如何完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我们将从身边的情况说起,以期给上述问题的解答带来启示。

迷茫中认清方向

小漠的梦想是做一名高校教师。为了实现梦想,她在读研时选择了教育学专业。但现在,她不得不暂时放下这个梦想。“高校教书的门槛提高了,即使是独立学院,也要招博士,我只能找其他工作了。”据了解,她们班目前的签约率只有10%,大多数同学还在为前途打拼。

艰难的求职路上还有许多同行者,譬如物理系研究凝聚态物理的小萌。“我现在还很迷茫,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我们专业偏理论,属于基础学科中理论性比较强的部分。社会对于这方面人才的需求比较少,就业面较窄。” 说起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小萌很是无奈:“想留高校但学历不够;在武汉工作工资水平不高。或许最后我会先找一份工作。先就业再择业吧。”

从学校研究生就业指导办公室了解到,截至2月份的就业率报告显示,虽然管理、人文等文科专业不容乐观,几乎都在20%以下,但理工科硕士就业率与去年相比并没有太大变化,如机械、电信等专业就业率均已超过60%。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2007级的小饶尽管至今还没有签约,但他显得比较自信乐观。“我之所以到现在还没签约,不是因为找不着,而是因为没找到合适的。”他认为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很重要,要适合自己性格且比较有发展前景。“今年就业形势不太好,招聘单位开出的工资比以前低,与期望值存在一定差距,但我认为这不是最大的问题,我最关心的是工作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小饶如是说。

挫折中把握机会

文科研究生求职相比往年更加艰难,当前一个班级能签约过半已属不易;理工科学生求职相对容易,但薪资水平已大不如前,不少学生坦言“签约乃无奈之举”。但仍然有不少学生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余惟嘉是我校计算机学院研二学生。从她摆放在桌旁的一大摞G R E、T O E F L等英语考试资料来看,此前她曾为出国做了大量准备。“当时看到别人出国读博,我也蠢蠢欲动,根本没考虑自己是否适合读博。”好在她及时认清了自己,扭转方向,毅然投身求职大军。“当时已是11月底,接近找工作的尾声,比较好的公司招聘已经基本结束。我很焦急,后悔没早点做出正确的人生定位。”

与此不同,管理学院的小文求职目标非常明确,她将就业地锁定在苏州、上海等东部发达城市,目标是知名的大型企业。除跑现场招聘会外,她每天枯坐在电脑前,在网上海投简历,不断地刷新页面。但眼看着投出去的简历石沉大海,她慌乱了:“为什么平时并不比我强的同学都收到了面试通知,而我却屡屡碰壁?”经过一番反思,她修正了自己的求职策略。“我发现自己前期网投时屡遭失败的原因在于简历的制作。我从同学那里得知,在智联招聘等求职网站上,招聘单位是采用搜索关键词选择招聘对象的。于是,我便针对招聘单位的需求来设计关键词,果然获得了更多的面试机会。”小文告诉记者,许多招聘单位为节约招聘成本,会采取就近招聘的原则。“我打听到一家理想的单位只在苏州本地招聘,便连夜赶了过去,招聘官得知后非常感动,优先考虑了我。这就是求职中的一个技巧。”小文兴奋地说。

求职途中,余惟嘉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不仅历练了她坚强的意志,同时使她具备了更强的求职竞争力。她陆续收到4家知名公司的offer。单从地理位置看,广州最符合她当初的意愿,但她最终没有选择广州,而是选择了苏州。她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苏州,是经过调查和比较后做出的决定。”说起这件事,她脸上露出会心的微笑,“经过综合考量后,我发现位于苏州的这个兴起不久的公司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我本人也会有更大的上升空间。”

低迷中通晓政策

针对当前特殊经济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今年年初,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相关通知,除继续加强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就业、倡导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外,还提出鼓励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更多地吸纳大学生,允许高校及科研单位吸纳部分毕业生参与科研项目以延缓大学生的就业时间,以及创建一批就业见习基地安置高校未就业毕业生等。

从上学期开始,学校以及各院系都相继采取了许多措施帮助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如多次召开就业专题研讨会和培训会,动员校友资源和导师资源广泛联系用人单位;广泛建立实习基地,积极拓展就业渠道。3月初,学校专管就业的领导和老师访问了广东核电集团等广东地区重点骨干企业,以期加强与这些企业的联系,搭建就业平台。环境学院、生命学院等院系通过鼓励学生报考公务员、去基层就业、发挥导师和学科带头人人脉关系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把企业请进来、走向企业扩大宣传等形式积极为学生拓展就业渠道,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校产业集团今年还为全校毕业生提供了300个就业岗位;此外,我校还将通过留任一些毕业生参与科研项目等形式进一步帮助毕业生拓展就业出路。

就业指导办公室老师指出:“学校的这些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机会,但学生本身素质才是关键。如今大环境不好,学生应该降低期望值,先就业再择业,积累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让自己学有所长。遇到心理问题可以跟同学、老师交谈,也可以向学校心理指导中心寻求帮助。一定要抱着乐观的心态来看待找工作这件事。”

新闻学院研究生辅导员说:“院系所能为学生做的毕竟有限,找工作最主要还是靠个人努力。”据他介绍,新闻学院今年发动全院力量,请导师利用业界关系、积极与校友及与院系有合作关系的单位联系,为学生寻找就业机会,确实有一定效果,提供了不少工作岗位,但是由于很多同学期望过高及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成功率较低。

无奈中寻找机遇

“要善于从无奈的选择中寻求新的机遇。”近年来,研究生卖猪肉、大学生与民工抢饭碗的新闻不绝于耳,一方面凸显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不对等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传递出社会体制转型、就业结构调整的信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成为当务之急。到西部去、到基层去、自主创业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的选择。

我校每年都对赴城乡基层、西部偏远地区和国家重点骨干企业就业、参与支援西部计划的志愿者给予了大量鼓励和奖励措施。

以创业带动就业也是近段时间以来社会上讨论的热点话题。机械学院硕士生汪强兵在校时建立了自己的创业团队,并通过接项目挣得第一桶金。2007年硕士毕业时他选择了自己创办高科技公司。他认为,目前国家出台了许多创业优惠政策,为创业提供了一定帮助。但他同时也指出创业要谨慎,应先了解行业知识、进行市场调研、积累一定的创业资本并切实了解行业需求后才能付诸行动,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转自《中国研究生》2009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