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典 余璟
他,曾多次四方呼吁、上下奔走,呼吁国家重视湿地资源的保护和生态建设。他的湿地保护提案,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认真接纳,成为全国人大有关湿地立法条例的基础。
他,曾获国际湿地保护最高科学奖,是我国第一个获此奖项的科学家。获奖后他将全部奖金捐出,建立了一个专门为推动湿地保护工作进行科研、管理与宣传的基金——湖北省湿地保护基金。
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湿地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蔡述明研究员。
载誉全球,一生致力于湿地生态保护
湿地(wetland)是位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维护生态安全、调蓄洪水、调节气候、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环境功能,因而被誉为“地球之肾”。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蔡述明研究员就意识到湿地这一自然财富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他积极从事长江流域湖沼学、湿地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对湿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尤为关注。
作为中科院测地所环境与灾害监测评估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带头人,蔡述明研究员主持了多项国家、省部级攻关重点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十多年来,他几乎走遍了我国长江中下游的典型湿地区。从江汉湖群到洞庭湖,从鄱阳湖到长江三角洲,从华中第一高峰到雄伟壮丽的三峡库区,都能看到蔡述明研究员和他所带领的团队实地考察的身影。
夏日,烈日当头、酷热难耐、蚊虫肆虐;冬天,寒风凛冽、洲滩植被丛生、泥泞难行。蔡述明研究员带领着他的科研团队,白天在田间、水面、在树丛中、沼泽边收集数据;晚上,不顾一身的疲惫,连夜整理资料、分析数据。
艰苦的野外考察和几十年如一日的夜以继日的工作,换来了关于我国湿地资源现状的第一手数据,为我国湿地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发表科研学术论文120多篇、专著6册,曾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为我国的湿地保护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蔡述明研究员在我国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得到了世界的认可。2005年,在乌干达开幕的国际《湿地公约》第九届缔约方大会上,蔡述明研究员荣获了国际湿地研究最高科学奖——拉姆萨尔湿地保护科学奖,成为我国第一个获此奖项的科学家。在湿地公约官方网站上对他有这样一句中肯的评价:“将自己的科研成就成功应用于湿地保护中,并收到实效”。
奔走四方,为我国湿地保护殚精竭虑
作为一名科学家,蔡述明研究员从不仅仅满足于自己的成果得到科学界的认可,他更立志于将它们推向社会,使更多的人了解湿地对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它们为相关部门政策方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讲到我国湿地资源面临的种种问题,这位为了湿地保护奋斗了一生的科学家声音激动,神情焦急而痛心。他说,越是了解中国湿地资源的现状,就越是担忧和痛心。我国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但是我国湿地利用保护的形势非常严峻,几十年“竭泽而渔”式的发展,已经透支了子孙们的湿地资源。拥有“千湖之省”美誉的湖北省,已有近80%的湖泊面积消失,“千湖之省”已名不副实;近期爆发的“无锡太湖水污染”事件也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湿地的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恢复起来将十分困难,我们不能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
蔡述明研究员认为,只有用法律规范湿地利用开发的行为才是保护湿地的长久之计。从政协九届五次会议开始,他就多次利用自己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将湿地保护作为重要提案和发言材料提交会议,呼吁尽快建立湿地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这些充满了真知灼见的提案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认真接纳。2002年,根据他提出的建议,江泽民总书记在当年的全国资源环境工作会议上就湿地保护问题作了专门的论述。同年,朱基总理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增加了“加强湿地保护”的内容。国内主要媒体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在社会上形成了广泛的影响。
作为湖北省政协副主席,蔡述明研究员还积极参与推动湖北省以及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的实际工作。2004年,他了解到由于围湖开垦、围网养鱼等人为因素的破坏,洪湖的生态环境恶化严重,面积大幅缩小,水质严重污染。蔡教授心急如焚,接连几次向湖北省委和中央反映情况。他提出的“关于优化洪湖管理,保护湿地资源的建议”很快被采纳,国家林业局、湖北省政府在洪湖召开现场办公会,并投入9000多万元人民币治理洪湖。经过三年的努力,如今洪湖的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现在,我国的湿地保护工作已经开始深入人心,已公布实施的《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为湿地保护工作提供了公众行动指南;启动了《湿地保护法》的立法进程,开始湿地保护管理法律法规的建设;各类型级别的湿地自然保护区总数和面积都有很大提高,保护区总面积已占湿地总面积的45%以上。
这些,让蔡述明倍感欣慰。他说,对于一个科学工作者,没有什么能比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能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依据,并将这些成果应用于实践更能让人高兴的了。
为人师表,点点教诲化甘泉
作为测地所的博士生导师,蔡述明研究员虽有繁忙的社会事务和科研任务,但他对自己的学生从不放松要求。
虽然不能事无巨细的指导研究生,但他总是针对学生个人的学科经历、兴趣方向结合科研热点和社会需要给每一位学生提出了适合的科研方向,并且时常通过座谈、电话等方式了解进展、提出建议。蔡述明研究员广博的学识、深厚的学科研究基础、敏锐的学科触觉,使学生获得了许多启发,而他孜孜不倦的科研精神更成为了学生们的精神动力。除此之外,他也很关心学生们生活上的难处,总是主动询问学生的生活近况。
问到对现今研究生教育的看法时,这位学风严谨的老专家表示,“现在的科学硬件技术很发达,计算机的应用也给地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作为搞地理、搞生态的学生不能一味依赖计算机,成天在房子里做研究,应该多到外面走走看看。‘行万里路’是地理工作者的特点,这个老传统不能丢也不应该丢。”蔡述明研究员希望,研究生们要“能沉得住气,收得了心,而培养单位和导师则应该努力提供更好的条件,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得到锻炼。”
记者手记:采访中,蔡述明老师的热诚与执著,深深地感动着我们。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勤勤恳恳做研究,将生命投入到湿地保护事业中,无论多艰苦也无怨无悔的科学家;他用行动诠释了一位科研工作者应如何担起他的社会责任,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作为一名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蔡老师对我们的启迪实在是太多太多。我们相信,将来不论成为哪个行业的工作者、从事哪方向的研究,蔡老师踏实执著的工作态度,热忱无私的社会责任感,将影响我们一生!
蔡述明,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湖北省主委、民进中央常委。
从60年代开始研究长江中游湖泊环境变迁与湿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并取得一批重要的成果。曾先后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等。先后发表专著6册,论文120多篇。多年来,在开展长江中游河湖环境演变方面,有着较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往。
(何典、余,武汉教育基地小洪山记者团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