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机制初探

  • 缪园 刘栩凝 杨颖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357
作者:缪园 刘栩凝 杨颖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研究生培养规模迅速扩张,据统计,在学人数从1990年的9.2万人增长到2006年的110万人,增长了近12倍。伴随着培养规模的急剧扩张,研究生培养质量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与培养机制的健全息息相关。在我国,继2003年部分高校进行“三年变两年”硕士研究生培养学制改革后,2007年以建立基于科学研究的导师负责制为目的、以奖助体系改革为核心的培养经费改革也在全国17所高校试点实行。然而,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绝不仅限于学制和培养经费的改革,它应该涉及到培养过程的方方面面,那么,究竟什么是研究生培养机制?其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在现有的研究中相关的系统性探讨还比较鲜见,笔者试图解析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概念,理顺研究生培养机制体系,从理论上为改革实践提供科学的思路和依据。

一、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涵义

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为社会培养各种高层次人才。所谓培养,《教育大辞典》将其界定为“教育者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形成其思想品德、健全体魄的过程,其内涵与教育基本相同”,该定义提及了教育者、受教育者、培养目标与培养内容等培养要素,据此,可以将“培养”理解为教育者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培养目标,通过某种中间环节影响受教育者,以使受教育者掌握培养内容、形成既定目标所规定的某种规格人才的活动和过程。如果说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涉及培养目标问题,那么怎样培养人才则涉及培养机制问题。机制最初的意义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引申到不同的领域就产生了不同的机制,可以将机制定义为事物或现象各部分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

根据上述对培养和机制两个概念涵义的分析,笔者认为研究生培养机制可以解析为:在一定的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各级各类研究生培养机构在培养研究生的活动中,培养过程所涉及到的培养要素和培养环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的总和。培养活动是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中各要素、各环节的相互关系和运行方式是以一定的规则来规范的,这种规则本质上应当符合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其往往表现为培养理念、培养方针、培养政策以及所制定的具体实施层面的培养办法与相关规定。简言之,培养机制就是关于培养活动的机制,是让培养活动得以运转而采取的工作方式。培养机制服务于培养目标的实现,反映了培养活动的具体运作,集中体现在培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上。

二、研究生培养机制体系构建

培养要素指的是构成研究生培养活动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培养目标、教育者、受教育者、培养内容与培养条件。

(1)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研究生培养机构对研究生质量标准或培养规格的要求。培养目标具有多样性、系统性、层级性等特征。在宏观层次,国家制定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对研究生质量标准和培养规格进行总体描述;在中观层次,各级各类培养机构应当依据单位特色、学科特点以及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要制定多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微观层次,宏观和中观的培养目标将最终落实到每个研究生的培养上,就此产生了针对每个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这三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应当是统一的,以宏观目标为导向、中观目标为支撑、微观目标为基础,最终构成了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体系。

(2)在研究生培养中,教育者为研究生指导教师,受教育者为研究生,两者之间存在培养与被培养的关系,是培养要素中不可缺少的人的因素。如果说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培养条件是相对比较客观的要素的话,那么,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研究生指导教师和研究生就是培养要素中最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特性的要素,也是决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最为关键的要素,其作用的发挥是通过研究生指导教师和研究生之间的互动、和谐发展而实现的。

(3)培养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在研究生培养中,它往往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作用于研究生,并最终内化在研究生自身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科研创新能力上。培养内容不仅仅体现在显性的课程教学和课题研究等环节中,也体现在研究生指导教师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经验、言谈举止、思想品质和科研作风中,以及研究生培养单位日积月累所形成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等隐性环境中。

(4)培养条件是培养要素中物的因素,指的是用于研究生培养的各种物质资源(如培养经费、培养设施和培养环境等)和承载着培养内容的信息资源(如图书馆、知识数据库等)。培养经费是培养条件中最重要的资源,是形成其他一切资源的本源。

2.培养环节分析

培养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围绕特定的培养流程而进行的,而培养流程由培养环节连贯而成。霍国庆教授运用供应链的思想对培养流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指出培养流程的主流程和子流程的关系,强调了主流程各个环节的连续统一对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提出研究生培养机构竞争优势集中体现在主流程的某些环节上。从中可以概括出研究生培养的五大环节,即选择培养对象、制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环节、科学研究环节、质量保障环节,这些环节本身又是一个子流程,包括一些关键活动。

(1)选择培养对象,可分为生源→招生→入学→导师学生互选等,该环节要以研究生培养目标为依据,按照一定的标准择优选择培养对象。

(2)制定培养计划,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按照学科及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充分考量受教育者——研究生的个体情况,制定适合每位研究生的具体的个人修业计划,主要包括课程计划、研究计划以及质量保障计划等。该环节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

(3)课程教学环节,可分为设置课程→选课→授课→结课,课程体系和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是该环节建设的重要内容。

(4)科学研究环节,围绕理论性课题或应用性课题进行科学研究是研究生培养中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是研究生教育区别于本科生教育的基本标志,该环节的子流程可以概括为:选题→开题→研究→中期审核→学位论文答辩。教学与科研应该是研究生教育的两大主旋律,通过教学进行科研和通过科研进行教学。科学研究与课程教学两环节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研究生的培养。

(5)质量保障环节,通过培养机构的内外部评估等质量管理工具和手段,对研究生培养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共同保障培养目标的实现。该环节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涉及到其他各个培养环节,可以包括生源质量保障、师资队伍质量保障、课程教学质量保障、科学研究质量保障,以及学位授予的质量保障等。

为使研究生教育更好地发挥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生教育机构应与时俱进,规范培养环节、重组培养流程,不失时机的重塑研究生培养机构的竞争优势。

3.培养机制体系构成分析

如图1所示,培养机制本身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这些组成部分构成了培养机制的系统体系。如前所述,研究生培养机制应当是关于培养要素和培养环节两方面的机制。其中,关于培养要素的机制,是指培养目标、教育者、受教育者、培养内容和培养条件诸培养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涉及到选择、配置各培养要素,并促进其整体发挥功能的关系机制、选择机制、配置机制和功能机制等子机制,其中功能机制按照促进要素发挥功能的手段不同,又包括了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培养环节机制则是指选择培养对象、制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科学研究、质量保障诸培养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环节的运作方式,各个环节的具体设定是建立培养环节机制的前提。培养要素和培养环节这两方面的机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彼此关联的,这也是由培养环节和培养要素之间的联系所决定的:培养流程由具体的培养环节组成,培养环节通过对培养要素的调配并使之动态有机组合得以具体实现。

以上探讨的培养机制及其子机制的具体内容,通过研究生培养的理念原则、政策方针、制度规定等予以明确,其中理念原则层次的机制属于软机制,政策、制度层面的机制属于硬机制,软硬机制相辅相成、协调统一,共同构成了研究生培养机制。

三、研究生培养机制与培养模式的关系

在论及培养机制时,不可避免地与培养模式相关联。模式是指体现事物的本质和一般特点的基本结构或基本式样。有学者在界定培养模式的涵义时指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在教育活动中,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根据不同的教育任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即是培养模式。培养模式简约地反映了教育活动基本要素,即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评价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它是这些基本要素之间复杂的辩证关系的统一体。

由此可见,培养模式侧重反映了教育活动基本要素相互联系形成的一种代表教育活动本质特征的基本式样,培养机制则侧重反映了具有某种本质特征的培养活动中存在的各种联系方式和运作方式。在一定的培养模式下,必定存在一种培养机制,才能使得培养活动运作起来,这个培养机制的基本式样成为培养模式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培养机制的基本式样发生改变,就可能会导致培养模式的变化。培养机制与培养模式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同一培养模式可以前后采取不同的培养机制,同一培养机制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模式属于上述培养模式的子范畴,其与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关系同上所论述。实际上,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培养机制共同解决了怎样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问题。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多样的,也应当由多样的培养模式和多样的培养机制去实现,以使得不同的研究生培养机构各具特色、各有优势。

四、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个不断探索、调整和完善的过程。理清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涵义和体系,将有助于明确培养机制改革的内容,对改革具有指导意义。依据笔者对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理解和分析,以下几点应在改革中予以明确:

1.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应当尊重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针对不同类型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的差异,培养机制改革关注的重点也应有所差异。比如,研究型人才培养注重提倡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培养机制的建立,而应用型人才培养则提倡以企业参与为核心的培养机制的建立。

2.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应当涉及培养过程的方方面面,它应当包括培养要素和培养环节两方面机制的改革,且这两方面机制的改革应当是协调统一的。关键是抓好培养机制改革的切入点并逐步深入,一方面注重关键要素的工作机制,比如导师、研究生和培养经费等,另一方面注重关键环节机制,比如科学研究、质量保障等。在研究生培养中,创新是灵魂,导师是基础,科学研究是核心。因此,当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关键在于研究生导师是否有高水平的研究课题和必要的研究经费,要通过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起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导师责任制和与科学研究紧密联系的导师资助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3.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要从理念层次到制度层次予以规范和确立,应当注意发挥软机制和硬机制的不同作用,在集中建设硬机制的同时,注重软机制的营造,从软、硬两个层面共同建立起导师负责制和导师资助制,只有软硬机制协调统一,才能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使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 缪园,研究生院培养办副主任;刘栩凝,研究生院管理学院2006级硕士生;杨颖,研究生院管理学院2006级博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