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信息化:挑战与对策

  • 杨东日 王颖 羌滨健 刘振清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3157
作者:杨东日 王颖 羌滨健 刘振清

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深入人心,信息化的浪潮已席卷整个教育领域。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场由信息技术革命引起的教育变革,正在对教育的各个领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路甬祥院长明确指出研究生教育不仅寄托着中国科学院的未来,更支撑着现在;研究生教育是中国科学院的生命线。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性的机遇,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以全局化视角,认真分析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历史使命,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把中国科学院院内外的教育资源、科学研究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提高教育质量和实现科学高效的管理,以取得未来竞争中的胜利。

一、国内外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概况

早在1990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的Kenneth C. Green教授就提出了“Campus Computing”(校园信息化)的概念,并于同年开始了针对美国高校信息化的研究项目:Campus Computing Project(CCP)。1993年,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了教育信息化问题,并将之作为美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和突破点。据CCP项目的调查数据显示,2002年有75.5%的高校利用网站为高中生提供入学申请服务;82%的高校能为学生提供在线课程目录,约有34.8%的高校课程已建立课程网页,55.1%的高校能为学生提供一门或以上完整的在线课程;70.9%的高校能够提供在线课程注册服务,能在线提供学生成绩单(student transcripts)功能的高校比例为55.2%,26.9%的高校教师拥有了独立的网页;另外,美国高校内的电子商务(E-Commerce)和电子服务(E-Service)也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40.1%的高校已能够通过校园网络进行信用卡支付。2003年53.1%高校能够通过校园网进行信用卡支付,2005年60%高校开始采用“校园网络门户技术” 。

近年来,英国、法国、新加坡和日本的教育信息化也发展迅速。2004年,英国开放大学(The Open University)在册学生达20万人,它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所以Distance Learning为主要教学方式的研究型大学。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英国开放大学的教学质量一直跻身于所有英国大学综合排名前10名,教学研究水平居于前3名。

国内自1994年启动CERnet以来,高校信息化发展迅猛。调查结果显示,大学千兆校园网已成主流,目前国内高校几乎全部都已建立校园网,其中拥有1000M主干带宽的高校已占64.9%,目前已有13.7%的高校建成了无线局域网。1999年教育部启动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组织开发了300多个高等教育网络课程和资源库(素材库,案例库、试题库)及相关平台,参与项目建设的高校近百所,从事开发的教师、技术人员约万人。68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开发各类网络课件9000多个。

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它以中国科学院分布在全国26个省(市)的120余个研究所为依托,以设在北京的研究生院本部为主体,以分布在上海、成都、武汉、广州、兰州5个研究生教育基地为延伸,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研究生教育网络。研究生院北京本部由中关村园区、玉泉路园区和雁栖湖园区三个功能各有侧重的教学园区组成。北京本部和分处全国各地的研究生教育基地是研究生院集中开展研究生课程教学、学术交流、公共管理以及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遍布全国各地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各研究所、院、中心、园、台、站)作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单元和培养实体,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生院目前在学研究生3.4万名,在学研究生分布在全国26个省区(市),其中博士研究生占50%。

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具有资源丰富、分布式和网络化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科学院研究生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同时这些特点也给科学院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明确挑战:

第一,如何有效地克服地缘屏障,使分散的教育资源,包括众多的学科基地、100多个重点实验室、10000余名直接从事研究生课程教学、论文指导的教师(导师)等,有机地整合形成整体资源优势。

第二,如何将院内外的教育信息、课程信息、就业信息等形成平台,为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导师和研究生提供服务。

第三,如何对分布在全国各地培养单位的学生培养环节把关、导师遴选考核等。

如何发挥优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克服弱点,使研究生院真正从体制上、机制上、师资队伍上、教育模式上形成并发挥最大的优势,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创新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国科学院的教育管理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中国科学院“十一·五”研究生教育信息化的总体目标及建设思路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给管理决策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手段。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信息化的宗旨是实现教育管理和教育活动的完美融合,实现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生院办学目标相匹配的信息技术平台,满足中科院研究生教育科教融合的需求、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经过研究生院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的讨论与研究,制定了研究生教育信息化总目标和“十一五”发展阶段性目标。

1.研究生教育信息化的目标

研究生教育信息化总体目标是,基于中科院信息化建设的整体部署和研究生创新教育需求,建设数字虚拟校园Digital Virtual Campus (DV-Campus ),即进一步拓展研究生教育的时空维度,实现研究生教育环境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并全面整合院内外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网格化存储、获取、传输与共享,从而完成信息化协同教学、培养与管理环境普遍应用,有效支持研究生教育活动,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力地支撑我院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创新。

具体的说,“十一·五”教育信息化项目要基于系统安全可靠、高效实用的原则,进行换代开发,建成以学生信息、导师和教师信息、教学设施资源、教育活动资源等资源数据库为核心管理对象,提供统一认证、统一授权、统一入口门户、统一数据平台,能够承担科学院独具特色的研究生教育活动与管理功能的资源规划系统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开发与ARP和e-Science系统的数据接口,实现与ARP和e-Science系统的对接;同时,以应用为导向,以重点学科、优秀讲座为基础,带动标准化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按照“精品、实用”的原则,重点建设著名科学家讲座、优秀公共课等网络课程;初步建成以自主学习、协同学习为特征的网络互动教育平台,从而逐步建成覆盖中科院的“教育资源网格”,并为教育教学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交换和共享奠定坚实的基础。

该项目的建设遵循“统筹规划、应用牵引、分步实施、重点突出、注重实效,并建立长效机制”的原则。该项目建成之后,将为中国科学院遍布在全国的120多个研究生培养单位提供高效、稳定、协同的教育管理平台和网上学习平台,与ARP和e-Science共同推进中科院先进的科技创新理念、教育理念的推广和传播,提高中科院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培养质量,有利于中科院的科技优势、人才优势、资源转化效能和院所结合的联动优势的进一步发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十一·五”研究生教育信息化项目的总体布局

按照两段式培养模式,中国科学院“十一·五”教育信息化项目服务区域可以划分成2个大的组成部分,既中关村校区、玉泉路校区、怀柔校区等组成的北京集中教学区和分布在全国26个省、市的120多个研究院所和野外台站的研究生培养单位。

在应用系统部署方面,中关村校区,是TRP应用系统部署的核心区域,教育信息化项目数据中心部署在该区。玉泉路校区,主要提供公共信息平台、网上学习平台以及各应用系统的分布式运行环境;怀柔校区,09年之后客户端应用系统部署的主要区域;科学院机关作为客户端应用,主要对研究生院的研究生教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来辅助决策和计划的制定。各研究所(即研究生培养单位)作为客户端应用,均不需要配置所级系统,所有数据及系统功能由研究生院数据中心集中管理,从而保证数据的一致性、系统安全性、维护的及时性及实施便捷性,符合低成本高成效的建设要求。

(杨东日、王颖、羌滨健、刘振清,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信息化小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