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外研究生培养模式思考创新人才的培养

  • 李小昱 王为 张衍林 张终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718
作者:李小昱 王为 张衍林 张终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诸因素的最佳组合与构成,是根据高层次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社会的需要,为研究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的总体运行方式。中外各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各具特色,研究导致各国研究生在创新能力方面差距的原因,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形成和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特点

(一)德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特点

德国学徒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曾是各国效仿的楷模,影响了世界各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形成,其主要以“导师制”为核心,强调科学研究在培养过程中的首要地位,以培养学术型博士生为主要目标。德国“学徒式”研究生培养模式一直不太重视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也没有对学分的严格要求。在博士生的培养过程中,尽管博士生也参加一些专业的研讨课及选修少数课程,但从制度上并没有课程或学分的要求,博士生的中心任务就是科研和撰写博士论文。博士生一旦被录取,就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博士论文专题的科研工作。博士生的培养主要包括导师的指导与博士生的独立科研和教学实践两个环节。

德国研究生培养的特点:一是在培养目标上,传统的学位制度中博士学位是惟一的高级学位,具有学位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职能;二是在培养方式上,没有专门的研究生课程,坚持教学和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培养人才;三是组织形式上,不设专职管理机构,均由系级兼职委员会按有关法律和规则管理。后来德国借鉴美国专业式培养模式,建立了德国式研究生院,但只是一个跨专业有明确科研方向和课题的研究实体,而不是大学对全校研究生的管理机构。

(二)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特点

美国研究生教育突破了德国模式传统的、单一的、纯理论的研究生教育框架,体现了多元化教育目标。专业式的培养模式追求两大目标: 一是科学探索,培养大学和研究机构工作的教学科研人员;二是为社会提供智能服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而协作式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或开发型的研究人才。

美国研究生培养过程已标准化、专业化,其学习主要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以课程学习为主的阶段;二是以科研活动为主的阶段。听课、课堂讲座、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课程学习与科研和论文是相关联的。在课程学习中对研究生的学分有明确的规定,并有主修和辅修之分,像重视科研一样重视课程学习,特别强调基础科学理论的教学和跨学科的教学训练。课程设置规范,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研究生课程体系,课程大体上分为公共核心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三部分。内容丰富,涵盖领域广,课程内容强调新,教学方法强调研讨式。相当重视科研并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培养过程是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特色,以竞争取胜和富于创业精神是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灵魂,这对研究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大有益处。正是这样,使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展现出勃勃生机,并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美国研究生培养的特点:一是培养目标多元化,把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起来,不仅设有哲学博士学位,还设有专业博士学位,形成了研究型和专家型培养并重的模式;二是培养过程的标准化和专业化,重视研究型的课程学习,要求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要宽广和跨学科;三是高度重视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在实验室的工作研究时间远远大于国内的研究生。

(三)英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特点

英国的研究生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授课类型的,也就是以课堂授课为主要方式,这多为硕士研究生层次;另一是研究类型,也就是以科学研究为主要方式,这主要是博士研究生层次。英国培养研究生的传统作法注重研究生自学和从事科学研究。

英国的硕士学制一般是1-2年,学习方式可以选读硕士学位课程,也可以通过科研、考试合格或提供论文,或两者兼而有之,这样均可授予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一般要读3 年,在英国读博士学位不一定先通过硕士学位,可以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如已获取硕士学位,学习期限可缩短为2 年,这主要也用于科研。

英国研究生培养的特点:一是学制短,获得入学资格的机会较大,但宽进严出,各大学都设有不同比率的淘汰率;二是规模化培养,淡化导师因素,硕士研究生培养主要采取授课形式进行,进入学位论文阶段才自由择师或由所在系调剂,硕士学位论文虽不要求答辩,但文献回顾和研究发现是必不可少的;三是治学严谨,上课形式和学习效果评价多样,除了老师主讲外,还有辅导课、小型学术研讨会、调查报告、口语表述等,且课程成绩由考试成绩和作业或课程论文两部分组成,作业必须有参考文献等。

(四)日本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特点

日本吸取了美国学分制的特点,但没有照搬美国学分制的模式。若提前修满学分允许提前毕业,其次为促进大学间的交流、协作及教育内容的多样化也实行“学分互换制”。日本对硕士生侧重于通过课程来指导,对博士生侧重于通过科研来指导。不论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其研究工作实行讲座制度,讲座由1名教授主持,1 名助理教授和2名助教组成,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日本很注意高校和企业的科研合作,建立了如联合研究制度、合作研究制度、合同制度等多种形式的横向联合。日本高校引入了市场机制,努力建立教学、科研、开发利用与生产实践一元化的体系。

日本研究生培养的特点:一是培养模式多实行高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学校或深入企业进行科学研究,重视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二是学位论文要进行一定的研究工作,要拿出相应的研究成果;三是研究生教育的组织管理实行产官学一体化的模式,在管理和培养上研究生院与国立、公立及民间科研机构共同进行。

二、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中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来看,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方案的核心环节,是研究生教育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目前我国研究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

(一)课程体系局限于学科性

我国研究生教育一般按照一级学科授权,按照二级学科招生并制订培养方案。近年来有的高校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如西安交通大学除了医学学科,其余学科均按一级学科制订培养方案。我国的课程体系包括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选修课程也是基于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较少。博士研究生的课程更少,课程选择余地很小。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缺陷导致研究生的基础理论不能在专业基础上做到拓宽,知识面狭窄,专业训练不足,适应能力较差。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究生课程学习普遍不足,也影响了研究生以后的发展。

(二)课程内容的滞后性和重复性

目前,对硕士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两个阶段的课程内容没有进行彻底的区分和规划,许多高等院校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课程内容不同程度地重复现象十分普遍,缺乏系统性的区分度。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基本上与本科教学相同,内容深度不够、知识更新较慢、涉及学科发展前沿的较少,研究生课程没有体现专、精、深和前沿性,严重地制约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不能适应研究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也跟不上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需要。

(三)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单一性

在教学方法方面,单一的教学模式往往使研究生教学成为本科教学的延伸。知识传授和灌输有余,能力培养不足,违背了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培养目标。教学和科研分离是目前研究生教学的主要问题,把教学和科研划分为两个阶段的现象普遍存在。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中被忽视,教学和科研的互动功能未能发挥。实验条件不足,研究生实验成为本科生的课程实践,没有机会在实验操作中掌握实际技能,在教学实践中深化专业基础理论。

近年来,许多高等学校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也进行了改革,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如加强课堂讲座、课堂讨论、课程作业等环节,课程考核考虑课程论文、课程作业的权重等。但也还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教师教学上的组织、把握以及考核评价标准不够严格,研究生存在认识上的不足以致在学习过程中消极应对。教学如何确定和把握课堂授课、课堂讨论、讲授内容、学术报告、学术交流等是对教师的一个考验,同时进行多种方式的考核环节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且也存在把关不严的问题。没有充分调动起研究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些研究生学术讨论不积极、文献资料查阅不够、课程报告准备不足,只要写一些学科前沿进展便可以过关,甚至从网络上东拼西贴一些论文交差。

三、对我国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各国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各有千秋,但共同点是明确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注重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从而为出高水平的成果打下基础。通过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迫切需要改革和优化我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优化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内容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础,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在一定意义上,坚实的基础理论,广博的知识面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课程作为研究生接受教育的载体,其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研究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那么课程设置的基础化和综合化有助于研究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近年来,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重视课程设置的基础化和综合化,而我国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只有国外的1/5至1/6。课程基础化一方面要求专业设置口径宽广,另一方面要求重视和加强基础理论课程。课程综合化不但能够扩大研究生的视野,明确自己所学学科在知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在不同知识间建立联系,而且可以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要避免过于追求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应紧跟学科领域发展的动态和前沿。课程教学要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课程内容的安排要从传授型课程向研究型课程转变,在学习过程中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学习。教师应以理清学科的基本知识框架和思路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而不是拘泥于一本教材进行灌输式教学。

(二)改革教学方法,培养科研能力

在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学中,比较注重研究生自学能力与自主性学习,这种教学方法以研究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主,具有相当的深刻性、体验性和主动性。一般而言,研究生的正式教学由讲授课、辅导课和研讨课构成,在正式教学时间以外,研究生通常需花很多个人独立学习时间进行自学和独立思考,为课程做更深入的探索和准备。那么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清学科的基本理论、思路和重点;编制本学科重要的阅读文献,指导研究生阅读,要求对前沿性的有研究价值的题目思考;指导研究生拟定发言题目或提纲;组织研究生充分讨论,并对发言内容分析和评价。这实质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有过硬的学术水平和业务素质。同时依据不同课程的不同特点,使教学考核多样化,加大课程作业、课程讨论、课程汇报和实践教学的考核权重,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考核机制。从考核制度上规范研究生的学术道德,促进其在学术思维训练中追求真知。

研究生教育阶段可分成两个阶段: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国外在课程学习阶段就非常重视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以使研究生能很快进入课题研究。不应仅在课题研究阶段才去关注如何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而应在课程学习阶段就有意识开展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研究生导师的职责,授课教师同样需要关注这一问题,从而为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转自《高等农业教育》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