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院自1978年创立至今,一恍三十年过去了。我是1977年底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中科院研究生院前身,以下简称科大研究生院)筹备处工作的。建院初期,曾任教务处负责人、院办主任。1983年任党委副书记,1985年任党委书记。回首往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几件事:校名挂牌、“板房学府”、开放办学、发展研究生入党等。
校名挂牌
1977年9月下旬,时任中科院副院长、党组书记的李昌同志致信,邀请马西林筹办科大研究生院。同年11月底,马西林走马上任担任筹备领导小组组长。记得还从中央财院调进秦穆伯同志任副组长,从中国科技大学调来钱志道同志主管教学科研,李侠同志主管政工和干部工作,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调进彭平同志主管行政后勤。同时,又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调进一批教职员骨干,如李佩、黄履冰、黄有莘、孙培恕、曾慕、柴璋、石万全、颜基义、赵战生、杨学良、何铸文、余鸣昆等人,具体负责教育教学和行政后勤的开学准备工作。
1978年9月上旬,首批研究生入学。10月14日,举行开学典礼。那时上报中科院文件简报以及同有关部门联系工作均用科大研究生院这个校名。在北京林学院仅有的一座教学楼门口挂的也是这一块牌子。
1979年9月林院师生强占了教学楼,致使研究生无法上课,10月中旬,科学院同意从北京林业学院迁出。在时任党委书记张新铭同志主持下,经过一段交涉、准备,于1981年暑假整建制的搬入玉泉路原科大南院。在这前后,科学院领导逐渐明确科大就在合肥建设,不撤回北京。随后,合肥科大研究生院也建立起来。从此,北京研究生院的功能任务、发展方向更加明确为为中科院各研究所人才培养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北京研究生院与合肥科大相继议定“应各自独立发展,互相照应帮助”。在李政道、马大猷等中外科学家积极倡导下,正式挂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校牌。这样,在玉泉路校园南门两侧立柱上同时挂出两块牌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板房学府”
研究生院建院初期,在林院除了一栋八千平米的五层教学楼外,还在运动场周围搭建了几十栋板房,用作行政办公和教研室、实验室等。后来迁至玉泉路南院也只有教一、二、三楼,用于研究生上课及部分教学实验等。院行政办公和教研室仍在板房,工作、生活条件和教学设施极其简陋。大家都称研究生院是“板房学府”。
1979年5月12日,李政道夫妇应邀来研究生院讲学,在参观“板房学府”时他见景生情同研究生们谈到,“这房子很像我们西南联大的房子,当时物质条件很差,我们住的是草房,十五、六个人一间”。“我们从来没因为仪器少、设备不好,就感到比别人差。杨振宁、朱光亚、唐敖庆和我等等,都是在那里培养出来的。重要的是人,不是物质条件。仪器设备都是人造的,只要大家肯学习,把基础打好,把人培养出来,就可以创造一切”。
李政道教授还强调说,“学习,最重要的是自信心。现在中科院把全国这么多优秀的人才集中起来,你们的前途是无量的。”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认真的回答了大家提出的问题,围绕如何学科学谈到:“要打好严格的基础”、“要学会自己走路”、“思想要活跃”等。他的这番话,给当时的研究生院师生以极大的鼓舞,增强了大家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现在回味起来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给人以启迪和指导。(摘自林秋雁所写“李政道教授和研究生谈学科学”一文)
开放办学
研究生院建院初期就坚持开放办学,这主要表现在当时的很多举措都是“立足研究所,面向世界”。比如,严济慈院长曾反复强调,“要建设一座无教授的高等学府”,他说,这是他在法国留学时的经验,亦应成为当今办学的指南。后来,我们才逐渐明白,科学院办研究生院是要请国内外更多更好地一流教授、学者来给研究生开课,要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1978年10月14日,举行开学典礼,当时邀请到中科院各研究所的几百名资深研究员参加大会。紧接着酝酿成立以各研究所著名科学家为主的学术委员会,其中包括严济慈、钱三强、贝时璋、王应睐、王大珩、钱人元、吴文俊、朱洪元、叶笃正、黄昆、吴仲华、管惟炎、冯康、张文佑、张广厚等各研究所著名科学家15人及研究生院马西林、钱志道等4人,共20人。(摘自西林日记)
研究生院初期就提出:要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活动,请外国教授来讲学,派研究生出国培养等。这些都得益于国家和科学院领导人的指示和一些国内外著名科学家的荐言。1978年研究生院开学前后,就同美籍华人林家翘教授、王浩教授、刘崇恒教授等探讨培养研究生制度、与国外著名大学合作以及聘请外国学者来讲学等问题。
1979年2月下旬,李政道致信严老,建议研究生院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议多从国外请人来讲学,先请华人,可以专门讲某一门课,也可以讲自己的工作,要有新内容。同年4月2日至5月18日,他身先士卒来研究生院讲授了“粒子物理”和“统计力学”两门课程,科学会堂挤满了听课的学生,影响很大。方毅副总理看了讲学总结,对其充分肯定,并批示要迅速整理出书和录像等资料。这之后,陆续有林家翘、陈省身、郭宗芬等来校讲学,都收到良好效果。
1979年12月下旬,听马西林同志传达方毅讲话,其中有段话成了研究生院办院的指路明灯。他说,“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才问题。培养人才,主要靠国内,也不忽视向国外派留学生、研究生。以后每年派几千人出国,二、三年后回来就能见效。”根据这个办学指导思想,从1979年开始,在李政道教授指导下,研究生院同北京大学联手,共同设计了选拔派遣物理专业研究生赴美深造的实施方案,之后十年选派大量研究生出国,并且先后与国外多个著名大学建立了互访、互通人才的合作关系,有力地推进了研究生院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水平的提高,迈开了面向现代化、面向国际化、面向未来的脚步。
发展研究生入党
1978年研究生院招生时,在政治业务上就有明确要求,开学后除了做好业务课教学安排外,还采取措施关心研究生政治思想方面的成长。当时,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李昌同志亲自来研究生院主持召开研究生入党问题座谈会,连续开了两个半天的会,倾听研究生渴望学知识、求进步的心声,同他们进行了敞开心扉的交谈。同时指示研究生院党委要特别重视加强在研究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这是因为:一方面是研究生有这个迫切愿望;一方面是党的事
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需要。据后来报刊资讯得悉,李昌同志针对“文革”时期,“四人帮”横行,搞法西斯专政,社会文明惨遭破坏的沉痛教训,早前就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此次同研究生座谈入党问题是其中的一个专题。70年代末,李昌同志最早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张,得到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首肯。从此,产生了“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的科学理念。
研究生院一贯重视做好在研究生中发展党员工作,这和当年中科院领导高瞻远瞩和正确的育人观念的指引是分不开的。自那时起,研究生院党委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在各教研室建有党支部,在研究生工作处设立党总支委员会;同时,还建立了年级班主任制度,以专业年级的党员组成党支部或党小组。从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上,对发展研究生入党工作都有落实措施和明确要求。我记得建院初期几年,每年都有近百名研究生入党。
回顾研究生院走过的三十年历程,不无深切的感悟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邓小平同志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所提出的根本宗旨,它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又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根本保证。我们只要按照“四有”的标准去教育培养学生,就一定能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屈忠,研究生院原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