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马瑾老师的一门课

  • 陈灏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024

作者:陈灏

我是1988至1989年间在研究生院读的书,到现在已经快20年了。这20年间发生了许多事情,大部分都已经淡忘了,唯独在研究生院那段时光里的不少事情还记得,其中尤为深刻的是马瑾老师的那门《构造物理学》课。

我当时是青岛海洋所的硕士生,选修马老师课的时候原本只是冲着课程名称中的“构造”二字去的,与我今后研究有什么联系并没有细想。当时没有计算机,也无法搜索到详细的课程及教师介绍,选课还是有一定盲目性的,但后来的一切证明我选这门课是完全正确的,我为能在研究生院有机会当面向马瑾老师学习感到庆幸。

课是在老的二层教学楼上的,在二楼的一间小教室里,大致就是现在院办的位置。这个老教学楼当时也是地学部的办公楼,是解放初的建筑,现在已经改造得十分光鲜了,但原来庄重古朴的气息却基本消失了。还记得当时的教室铺的是朱红色的老式木地板,走起路来嘎嘎响,估计上课想提前溜号的恐怕走不成了。其实也没有人走,因为马老师的课讲得太好了,课上的时间感觉很快就会过去。我经常会在靠窗边的第一排坐下来,窗子很高大,是带窗格的那种,阳光射进来,有很古典的光影效果。窗上的零件都是铜制的,人经常接触的地方都形成 “包浆”了,闪着岁月积淀而成的柔光。那时的教学条件按现在的标准来说是很寒酸的,但好像很符合我当时对一个高等学府味道的期待。没进过象牙塔,如果真进入一个象牙塔,我想心里宁静的感觉恐怕也不过如此吧。

马瑾老师的讲课十分切合这种感觉。马老师讲话的声音并不大,语速也不快,有种娓娓道来、循循善诱的意味,很容易使人沉下心去仔细听讲。真正能吸引学生的当然还是马老师讲课的内容。我们上课的时候,马老师刚刚出了她的新书《构造物理学》,所以我们就有了很好的教材。当时很多研究生课程都是没有什么像样的教材的。用马老师自己编写的教材,有一个很好的地方,就是马老师可以通观全课程,有重点地进行讲授,有选择地进行自学,避免了一般课程的照本宣科。另外,马老师也可以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批判性地讲解,破除了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形成的对书本知识的神圣感,而正是这一点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挑战权威的勇气。

我在上马老师课的过程中,对一个问题就产生了一些不同的理解。和马老师探讨后,她认为很有意义,鼓励我进一步探究下去。得到马老师的鼓励,我更加努力地学习、钻研这门课程,要知道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得到我所敬仰的老师如此的鼓励啊。马老师课的考试形式在当时也很新颖,有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上台去讲,然后打分。尽管我觉得我讲得不是特别好,因为又要在黑板上画图又要连比带划的,不如现在使用ppt能显示得那么清楚,但最后考试的成绩我还是得了班上唯一的一个优,这是我研究生阶段得到的最高分数,恐怕也不可能再高了。我想这主要还是马老师看重我有一些创新的思想而予以特别的鼓励吧。

课程圆满地结束了,但马老师的关心和指导并没有因为课程的结束而结束,她鼓励我继续通过岩石力学试验证明我的想法。由于我是海洋所的研究生,不可能回所作实验,马老师就安排我到地质所她的实验室做试验,还特别安排了一个叫曾正文的博士生和我一起做。这对于一个普通的课上的学生来说,是很难得的,我想如果换作其他的普通老师很可能就不会是这样了。我很珍惜这个机会,抽空就骑车到位于祁家豁子的地质所,认真地开展试验工作。当时正是1989年春夏之交的那场风波愈演愈烈之际,好些课也不正常上了,大家的心气都很浮躁,而我竟能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一心只想着试验,三天两头往所里跑。就因为有这个试验使我没有时间上街,后来在我党员转正的时候,大家都认为我立场站得稳,没有不良表现,转正转得很顺利,这也不能不说是托了马老师的福。在马老师的关心与指导下,试验于5月底顺利完成了。我回所后据此整理了一篇文章《含水岩石的弱化与水库地震》,在我海洋所导师喻普之研究员和研究生院地学部何铸文教授的帮助与支持下,发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这就是我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后来,由于忙于硕士阶段的研究工作,来北京次数少,和马老师就没怎么见面了。硕士毕业后我就去了英国,一晃就是7年。其间有一次在人民大会堂见到过马老师,也就简单地聊了几句。再后来,由于专业领域的缘故吧,一直没有机会见到马老师。

这些年来,每当我回想起研究生院的生活,回想起自己走过的路,都会想到马瑾老师,想到她讲的《构造物理学》,想到她对我各方面的教育和帮助,内心充满感激。只是自己流于平庸,越来越不敢去见现在的马瑾院士了。不可否认的是我从马瑾老师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发现我从马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远比我最初意识到的多,以至于现在我也说不清楚我到底学到了多少东西,反正应当是够我受用终身了。

一直以来,我内心对马老师的感激之情始终没有一个机会得到表达,借此庆祝研究生院成立三十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辛勤培育无数英才的马瑾院士,以及以马老师为代表的所有在研究生院勤勤恳恳、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们,在此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陈灏,研究生院88级校友,培养单位为青岛海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