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良师,一个时代

  • 李玉梅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1830
作者:李玉梅

春光旖旎的清晨,走在艳阳普照的校园路上,微笑的青草和璀璨的露珠每每令我忘却年龄,仿佛重返求学岁月。十二年光阴流转,十二载丽日霜天。成长的历程演绎出了太多太多的故事,回首往事之时,眼前频频闪现的是地球科学学院两位兼职教师的身影。

曹家欣教授

曹家欣,系北京大学教授,早在研究生院成立之初,便应一位学界前辈之邀为研究生院讲授“第四纪地质学”课程。

2004年,我回到母校工作,一次同曹老师聊天偶尔得知一件令人动容的往事。

那是上个世纪90年代,北京城的公交车非常拥挤。虽然已届退休年龄,但曹老师每周总是搭乘公共汽车,一路站着,从北京大学赶赴玉泉路上课,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一天,她又被旁边一位乘客撞到,剧痛无比,周围却连转身的空间都没有,根本无法查看。下车后,疼痛丝毫没有减轻。曹老师用冷水洗了洗脸,走进了教室。年轻的学生并没有发觉老师有何异样。讲完课,她自己乘公交车去医院,检查的结果是:一根肋骨断了。所幸不需要打石膏。下一周,曹老师仍不动声色地来上课。周围的师生们均不知情。

谈及这段经历,曹老师平和如昔。她要求我继续为她保守这已经严守多年的秘密,尤其不要告诉当初邀请她的那位前辈。可惜我只做到了一半。我没有把这件事讲给长者听,直至他仙逝;然而,我实在无法克制自己讲给学生的欲望。曹老师,真的很抱歉!祝您健康长寿!

张守信研究员

刚刚故去的张守信研究员曾在研究生院开设“理论地层学”课程长达25年之久。当时,我们那届选这门课的共有11位同学。在我选修的十七、八门课程中,这是令我印象最深的课程之一。

说来惭愧,虽然很喜欢这门课,从不迟到早退,但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毛病让我总是在瞌睡中错过了大部分精彩内容,回想起来真是非常遗憾。尽管如此,张老师的只言片语和《理论地层学》专著仍足以令我受益终生。无论是否存在争议,至少在那个年代,对于地质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他的很多论述是别开生面、惊世骇俗的。全新的概念、全新的观点、全新的视角,完全颠覆了往昔我对地层学的肤浅认知,以至于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经常会不遗余力地去纠正别人:“××系××组的说法不合理”,“组可能是穿时的”,等等。

张老师出的考试题也与众不同。闭卷考试,除了最后一道题10分以外,其余都是分值为1的选择题或填空题。有同学交卷后他便开始批阅,试卷的主人们围观,顺便等候未答完的同学。即便在当年,这也算够特别的了。如果发现哪位同学考得很好,老师就高兴得不得了。

最后一次见到张老师,是2002年前后在地质地球所的一间办公室的一次偶遇,当时他正在修改文稿。之后我回到研究生院工作,以为可以有机会常见了,没想到他却不幸染疾,再无缘一面。

斯人已去,风骨长存。

后记

讲述这两位老师的故事,也许潜意识中有一丝隐忧:若干年后,新一代的青年学生很可能不再关注这些曾经为我们指引道路、给予我们光明的人,甚至连他们的名字都不知道。忘记历史不是可耻而是可悲。希望大家都能够怀着一颗宽容、博爱、感恩的心,拓展自己的人生,温暖我们的世界,照亮宇宙的未来。

(李玉梅,研究生院96级校友,培养单位为地质地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