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988年6月6日至7月15日
地点:研究生院玉泉路校区礼堂二层大教室
邀请国内外著名教授来院授课或讲学,也就是开门办学,是研究生院自建院第一天起就有的重要特色和传统。然而,邀请著名管理学教授来院系统讲学,还是第一次。这次讲学的是一位华裔学者,名叫李天和(Lee,Thomas H )。
李天和先生是美籍著名华人学者。1946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1954年获美国 Rensselaer综合技术学院博士学位。从1955年起,就职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从事工程技术研究。曾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大功率的真空断路器和第一个半导体高压直流系统,获得30项美国专利。当选为美国全国工程科学院委员、瑞士工程科学院委员、美国动力工程学会会长。1974年后,应通用电气公司的要求,改行从事企业的战略管理,领导公司动力部门的战略规划。他制订的核动力业务和燃气机业务战略规划都获得了巨大成功。1980年起,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李天和先生在管理和规划领域的卓越才能,赢得了国际声誉。他曾被著名的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奥地利)聘为所长,并受聘担任芬兰政府的能源顾问和挪威政府的研究与发展规划顾问。
李天和先生这次应研究生院的邀请,以《战略管理——美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为题,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学术讲座。参加听讲的除研究生院的研究生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厂长、经理、工程师、管理学教师及其他管理干部,达120多人。
20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经过十年的经济改革与发展,经济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出现给国民经济提供了空前的机遇。在这样的态势面前,如何以战略姿态去面对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变化就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之前,许国志院士在与我的一次长谈中提及李天和先生的相关情况。这两位老先生的友谊与关系非同寻常,两人一起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来又差不多同时赴美留学,后又都进入工程领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许先生在钱学森先生的建议下举家回国,在中国科学院创建了“运筹学”这个非常有前途的崭新学科。从此,许国志先生与李天和先生一个在大洋此岸,一个在大洋彼岸,以不同的方式介入管理学。这正应验了那句古诗:“上山千条路,共揽一天月。”
在许先生的动议下,由研究生院启动了李天和先生的讲学活动。在这一个月中,许先生几乎每次都到场与大家一同听讲。
李先生这次讲课,侧重介绍了美国管理体制在过去30年里发生的一些重要变化。李先生既精通工程技术,又深黯战略管理,因此,对问题的看法可说是独具慧眼,给听众带来极大的启发。
例如李先生强调指出的三大变化:
一个是1953年由拉尔夫、卡迪纳(Ralph Cordiner)开始的分权制;一个是由弗雷德.博希(Fred Borch)引进战略规划;一个就是当时很强调的国际竞争机制。
李先生在论述这些根本性的变化时,有观点、有分析、有案例、有讲述、有提问、有讨论,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当时李天和先生65岁,年纪并不算大。然而,他的头发几乎谢顶,更显睿智学者风度。还有一点给人的印象同样很深刻,就是他的普通话讲得相当好,这非常难得。
在李天和讲学快要结束的时候,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在中南海接见了李天和先生,当时在场的还有许国志先生和我等一共四人。人数少,过去又是朋友,他们谈起话来相当随便,如同老同学见面一般。有一点我印象很深,就是姚依林副总理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你们一个个都有一张张那么高的文凭,可我连大学都还没毕业,在清华读到三年级就跑到晋察冀投奔革命去了,不能算毕业啊,只能算肄业。”
李天和先生讲完学,由胡志坚同志将其录音整理成文,交给李先生过目,最后成书出版。由于李天和先生结交的高层领导甚多,该书出版后,以许国志先生和我的名义给李天和先生的那些朋友一一寄去。
后来从许先生处得知,李天和先生于本世纪初离开了人世。大约三年后,许先生也随之离开人世。这两位亲密的学友,人生的经历轨迹,何其相似乃尔,催人长叹,令人唏嘘!
七律·石多真个可通关
——记写李天和教授
海外悠悠去又还,胸函兰蕙不一般。
憧憧眼慧收金律,猎猎锤高定缠蛮。
策重固然能驾勇,石多真个可通关1)。
惟留书在催人醒,眼放长空莫等闲。
注: 1)此句用邓小平同志“摸着石头过河”一句中的“石头”来借喻战略的重要性。
(颜基义,研究生院原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