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刘东生院士写传记

  • 潘云唐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404
作者:潘云唐

2008年1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2007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当天下行,在北京友谊宾馆聚英厅,举行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丛书第二辑》的首发式新闻发布会,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院士等出席并讲了话。作为丛书中《刘东生——揭开黄土的奥秘》一书的作者,手捧着这套丛书,不禁热泪盈眶,百感交集。

2004年3月,也就是第四届(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仅一个月后,我的同窗挚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办公室负责人张维研究员告诉我,科学技术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要为每一位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科学家出版传记,称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丛书》。他推荐我执笔为刘东生院士写传,并说东生先生本人也很乐意,很赞成。我自然是很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光荣的任务。

刘东生院士是我们大家景仰的、德高望重的学术前辈,是我国和全世界第四纪科学、黄土科学研究领域的权威泰斗。他创立了“黄土新风成理论”、“第四纪古环境演化的多旋回理论”、“大陆黄土、深海沉积物岩芯和极地冰芯的全球变化国际对比标准”等著名理论。他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重建、科学考察探险等方面有卓越的贡献。他曾获得国内、国际的10余个重要奖项,87岁时获得了中国科学家最崇高的荣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我认识东生先生是在30多年前的第三届西南区地层古生物工作会议上,而与他更熟悉是从20多年前我从研究生院毕业留校任教开始。刘东生先生是我院兼职教授,每年都亲自来为研究生上课,他讲的课多次被评为优秀课程。在《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丛书这一系统工程里,东生先生是总编委会委员、理学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地学卷编委会主编,我是地学卷编委会编委、常务编辑,在东生先生领导下从事大科学家传记编纂工作10多年。我深知为东生先生作传这一任务是极其光荣的。他光辉的奋斗历程,无疑是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中青年地学工作者一部非常丰富的生活教科书。怕只怕自己才疏学浅,难以表达先生之伟业丰功于万一。

首先,由张维先生介绍我到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向门国良处长、姚昆仑研究员等咨询写作要求,和他们谈了多次,他们馈赠了我和东生先生各一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丛书》第一辑,包括《吴文俊之路》、《走近袁隆平》、《黄昆——声子物理第一人》和《王选的世界》等该奖项前两届(2000、2001届)得主的传记,成为我和东生先生准备素材和从事写作的范本。

接下来,我想,要从各方面多多搜集东生先生光辉业绩的素材,仔细阅读、精心整理,然后才能撰写成文。于是,我首先从东生先生处通过访谈搜集素材,我们讨论了写作计划,并确定由先生口述,录制成磁带后,交我整理。先生一共录了44盘磁带,每盘一般是60分钟,少数是90分钟,所以,先生总计口述录音大约50小时。先生作为院士级大科学家,科研课题、社会活动、各种会议等十分忙碌,真是日理万机。为了弘扬科学精神、教育下一代,有时子夜零点至一两点钟还在对着录音机讲述,实在令人感动。我从先生那里取到磁带,回到家中,打开录音,反复开机听带、倒带重听,并记录在本子上。整理完后,便去先生办公室进行核对,由我念给先生听,如果记错了,先生就进行纠正,我在记录本上及时修改。就这样,一部先生口述稿就初步形成了。

在先生口述稿基础上,我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开始进行文学加工。初稿用方格稿纸撰写后,交先生及他身边的助手们审阅。他们看得认真仔细,还用铅笔在稿纸抬头、行间进行修改,修改完成后才找人打成了电子版。科技部奖励办确定东生先生的大传与他同届获奖人王永志院士的大传,以及2002届获奖人金始濂院士、2004届获奖人叶笃正院士、吴孟超院士的传记,一共五部,综合成《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丛书第二辑》,于2006年9月,全部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付印前又进行了仔细地编辑加工。

回想起来,我为东生先生写传从2004年着手至2008年出书,历时3年多,整整跨了5个年头。撰写刘东生传记的过程中,我被他传奇式的人生经历,崇高的道德风尚深深感动着,受到极大的鼓舞。

幸运的是东生先生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期间看到了这本传记正式出版成书,他和他的亲人都比较满意。可惜,在大约两个月以后的3月6日上午11时22分,东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了。我深深地怀念他几十年来的亲切教导,一定要学习他的光辉榜样,力争为科学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潘云唐,研究生院地球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