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踏进玉泉的校园,是在2005年的夏天。当迎接新生的大客车一个优雅缓慢的转弯,载我驶向正门时,门口牌子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几个醒目的字映入眼帘,寄存在我内心的好奇伴着欣喜瞬间迸发。那一刻,几多期待,几多遐想,这个此刻陌生,却注定要结缘一生的地方,应该就是我理想中广阔的天空吧?在这里放飞的,一定是梦想。
玉泉的生活,简单而充实,短暂却美好,在我成长成才的道路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所以,留在玉泉的记忆,总是那么清晰,值得永远珍藏。
这个外界看起来高不可攀的科学殿堂,其实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校园虽小,也没有妆点华丽的高大建筑,但是却以它海纳百川的胸怀,迎接着来自全国以及世界各地的精英学子。在这里,我们收获的不只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悉心传授的牢固知识,不单是国内外一流的科学大师、学术巨匠授课讲学展示的科研动态和学术前沿,感受的不仅是多领域多学科交流、融合形成的自由多元化的学术环境,享受的不单是丰富的图书资料、便捷的网络资源;我们收获的是一种精神和态度,建立的是一种思维与习惯。在这里,我们能体会到在知识海洋里遨游的乐趣,能领略到众多科学巨匠展示的迷人风采,培养了从事科学研究的创新思维和敏锐性,拓展了我们宽广的视野,感受到的是科学与人文的良好融合,以人为本的良好氛围。玉泉的学习生活转瞬逝去了,但它留给我的是一生的财富。相信“博学笃志 格物明德”会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每位在科院生活学习过的同学不断前进。
留在玉泉的记忆,沉淀在走出教学楼、实验室后我们所拥有的丰富体验和多彩生活里。在这个校园里,我不曾孤单,因为有一群志趣相投的伙伴。我们在大礼堂里留下合唱比赛时的嘹亮歌声,礼堂前的那片草地依然可见激情夏日傍晚时分我们狂欢的身影,公寓楼的多功能厅里听得到我们欢快的笑声,记不清篮球场上我们多少次的呐喊,足球场上多少次助威,而羽毛球运动最受青睐,那几块场地总是人满为患,但我们总能与并不熟悉的一些球友和平共用一起分享。
怀念我的603班,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在这个家里,我们学会团结互助。清楚地记得我们班一个女同学半夜突然生病时,左邻右舍的一群女孩子克服恐慌,当机立断,送急诊;记得我班男同学在获知消息后,第一时间深更半夜送来问候;记得在之后长达一个多月的休养期中,大家自觉地轮流照顾,直至病人康复。感动在瞬间,记忆却留在了永远。在这个家里,我们学会了真诚的交流与分享。一起爬八大处,一起游黑龙潭,一起自编自演节目组织晚会庆祝元旦,还一本正经的组织班内体育运动会,爬山时的结伴而行,大汗淋漓,树阴下的集体游戏,谈笑风生;元旦晚会的尽情展示,趣味多多;运动会的全民参与,欢声笑语。现在想起都感觉酣畅淋漓,意犹未尽。
怀念我的党支部,一个同样温暖的集体。我们一起学习文件,踊跃发言甚至争论;我们坦诚相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家群策群力讨论活动方案,一起去八宝山公墓扫墓,去历史博物馆参观。最后一次支部会议气氛不同寻常,603班党支部不复存在,略有离别之伤,但在我们的心里,它永远是可以信任的组织。
怀念我的823小窝,空间狭小,却温馨如家。三个女孩每天叽叽喳喳,相互分享了太多的快乐,早晨一起听CRI,傍晚绕着校园里唯一的大马路兜圈跑步,锻炼身体,晚上还要来一段FM974。最重要的是我们一起分担了很多,遇到烦恼时相互倾诉,彼此的聆听带去了心理上最温暖的安慰;困难面前的相互帮助,很大程度上让人获得勇气与信心;压力来临时的相互鼓励,又让我们沉着承担与挑战;而每逢有点小小成就,是一定要庆祝一下的,如果好事连连,那自然忙得不亦乐乎了。就这样在默契中,相互陪伴,度过了一年的快乐时光,留在记忆里的点点滴滴积攒起来像一坛酒,越久越香醇。
怀念我们8楼里其他研究所的漂亮姑娘们,很多人都已经离开北京,但是有一些至今联系不断,偶尔书信往来,短暂的相逢,成就了我们淡淡的友谊,恒久而绵长。虽然有很多只是点头之交,但是当年大家无论相遇在水房,食堂,还是教室,都是笑脸相迎,传递的那种友善总是不能忘却。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在这个科学殿堂,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古板生硬的高学历女生,有的是一群阳光智慧的可爱姑娘,她们是玉泉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转眼离开玉泉两年了,回头细想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路一楼都觉得熟悉而亲切,大概就是因为那些角角落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它承载了我太多的美好记忆。也许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像风筝一样开始放飞,但是身后的那根线,牢牢地留在了这里。无论飞到哪里,我们都会怀念我们的母校,都会祝福它的明天会更美好。
(乔小娟,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级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