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步入研究生生涯,很多同学不清楚如何同导师交往?下面的几条原则期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条原则就是保持和导师的联系。开始做实验,做研究了,你希望导师随时随地指导你,解决你的困惑。这往往不现实,因为导师是“忙人”,他好像总有比你正在做的研究多得多的工作,于是你就开始担心了,好多博士生有这么一个心理过程,这样时候就要用到与导师交往的第一条原则了,就是保持与导师的联系。有时博士论文做得十分不顺利,常见的原因不是因为你的研究水平没有达到一定水平,恰恰在于你可能把自己与导师隔离了。让你的名字经常的出现导师的头脑中,嘴上以及他和科学共同体中其他同事的联络网络之中,将极大的促进你将来就业的可能性。
第二条原则是让导师得到你的消息。如果不这样,导师就会想,你的工作没有问题,导师就产生一种虚化的安全感。如果你做的不顺利,导师没有你的消息,对你没有好处。如果导师出差时因为得不到你研究工作的消息而产生“看来一切顺利”的想法,肯定对你和你的研究没有益处。记住有规律地给导师发送一些自己的研究消息,即使是一个短信,准确告诉导师从上次以来自己有或没有什么进展。一个星期通知导师一次最好,并且使之成为有规律的任务。用不着害怕对导师承认“从上次以来我还没有得到新的结果”。让导师得到自己的消息,你会成为一名幸福的博士生,因为让导师指导自己的研究进展无疑会推进你的科学研究。
第三条原则是摸清导师的脾气。要熟悉导师的说话方式、口头语、是急性子还是慢性子,了解他的性格,会使你和他的相处更加有效。不妨听听师兄师姐对导师脾性的介绍。摸清导师的脾气,这条规则的潜台词实际上关系到你使用导师的语言与导师保持联系的能力。对于有的导师,博士生不仔细挑选自己的词汇,很容易使导师产生误会。例如,博士生说,这个实验不值得再重复。到了导师的耳朵中,有可能被理解为“我马上就重做这个实验”。你的确会感到这样的理解怎么可能呢?但种种情况在学校中不断发生着,为此,对导师说话要多在词汇和词语上下点功夫,使自己对导师的话像玻璃一样透明而不至产生歧义。这样的词汇也许可以叫“导师语言”吧。为了更有效起见,你也许需要鉴别你的个性和交往技巧与导师的差别,然后一步一步地消除这些差别。作为学生,这件事的责任在你身上。请记住,你的导师带着自己的脾气已经在科研中得到了成功的经历,你没必要去犯一个低估自己导师的错误。
第四条原则是赢得导师的尊重。懒和不可信会失去导师对你的尊重。也许你是那样简单直爽的人,但这也不大可能赢得导师的尊重。值得指出的是,缺乏信心是许多博士生的问题。在极端的情况下,与缺乏信息的学生讨论问题,一个又一个缺乏信息的对话往来,会影响导师的“信心”。走出这个怪圈其实很简单,需要的仅仅是博士生对导师说:“我能行!”“我能行”恐怕是世界上最有份量的三个字。我个人的体会是:这三个字最能赢得导师的尊重。我有一个博士生,回应我的口头语是:老师,您放心......。这位博士生赢得了我的尊重。一个是得到了在科学技术上重要的结果,另一个是通过研究展示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哪一个更容易赢得导师的尊重呢?答案是后一个。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独立工作能力第一,成果第二。我常对博士生说,独立的思考和工作能力,才能保证成功的生涯,至于眼下的课题,虽然有些博士生还会在毕业后继续做下去,但更多的人会从事新的课题和工作。因此,不要害怕在导师面前给出自己的思考。但要注意寻找如何把自己的好想法、好建议交与导师的诀窍。这条规则并不是要求把任何出现于头脑中的主意都告诉导师。这样做,很快会遭到导师的厌烦。实际上我们之中只有极少数人可能天天有好主意。要有充分的准备使自己的主意含在嘴里不说,直到从自己的主意中已经得到某些深层次的好的东西。
第五条原则是稍稍有点个性。许多学生不习惯于向处于权威地位的人,如导师,提出要求,有时甚至是十分顺从的。假设你已经应用了第四条原则,你实际上得到了一个直接的好处,即处在和老师可以交互甚至“谈判”的地位,因为导师看重你的主意。但是请注意,你正在被训练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者,摆脱旧时所说的“师生”关系是有意义。我常对自己的博士生们说,我和你们的关系是科学研究中的同事关系。三年以后,博士生就要面对这样的情况,即要合理地评论某个论文或成果,或为自己的研究辩护。为此,在做博士生时需要学习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面对导师,因为这肯定会增强你在济济一堂的专家面前时站在自己立场上的信心。为了避免那时的尴尬,你要有点个性:做点努力,和导师谈一谈关于研究课题目的的个人看法;甚至大胆一点,与导师商量商量给自己的研究工作量多了还是少了,多谈谈,任何事都行。如果你不太熟悉处理和导师的这类关系,可以阅读一些处理关系一类的图书。如果学校有针对博士生如何学习的讲座或培训班,不妨先参加这些活动。这些可以告诉你如何聆听导师讲话,然后把从阅读中或参加上述活动中得到的办法用于自己和导师的交往,你会得到所需要的收获。相应地,一旦你的确有了个性,且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导师一定也会感到他也得到了希望得到的东西。
第六条原则是为导师写点东西。这条原则的重要性是显然的:如果要与导师有一个好的交往关系,你需要在学术写作上相当活跃,特别是在学术论文方面。这些论文导师会在申请课题经费时用,同时这也可以增加自己在学术论文方面的积累。科学共同体评价每一个科学技术专家就是看学术论文。最终,这也是导师希望从你的课题中得到的东西。如果你已赢得导师对你的尊重,并已对你稍有个性的交往有所熟悉,较早地给导师有质量的作品会最终让导师得到结论:在你身上付出更多的时间是非常值得的。所以请记住,研究中一旦有了结果,就应该开始在自己的计算机中进行收集和整理。
写作论文的第一个感觉有时会是沮丧的。十分用心,可能为此用了整整一周的时间,但是写出来的文章感觉不够理想。我当时为导师所写的第一篇论文只涉及到一个数据,但当我把三页纸的论文交给导师时,他是那么高兴,满怀信心地强调在已发表的文献中发现一个错误的数据是多么的重要。我从此和导师有了一个良好的关系。我在大学期间和讲课老师一起求解一个繁冗的微分方程组时,也体会到了良好师生交往的愉快。显而易见,对于科学技术专家来说,再没有比看到又有一篇带有自己姓名的新的学术论文要递交给刊物能吸引他们的关注了。
第六条原则是比较难应用的,但也最容易产生奇妙的效果。首先,导师会产生对你的好感,会愉快地阅读你的博士论文的一稿、二稿、三稿......。想想看,这有多好!其次,博士论文的撰写和答辩会变得相当容易,因为你研究的某些部分已经作为学术论文发表了。我在面对博士论文答辩老师时,得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你的博士论文是否已经发表过若干论文?回答这个问题对我来讲是愉快的。后来的答辩内容就显得好像只是在讨论学术问题。
(本文根据冯长根在科学与人文论坛上“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