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MBA老师的课堂风采

  • 宫姝芳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064
作者:宫姝芳

就读于中科院研究生院工商管理专业近一年了。浸享于笃学、质朴的氛围中,让我越来越真切地珍惜这种自我升华的体验。升华的不仅仅是过去的知识理论层次,还有原来的视野与观念,更有一种厚实、大气而谦和的气息的熏陶,一种厚德载物理念的深层沉淀。

一种想法越来越强烈:用自己的笔,记录下管理学院各位教授的课堂风采。因教授的水平远在我之上,所以深感以我的视角,来描述他们的讲课风格或许不够到位。但毕竟感触深刻,还是想把一些的真切感受尽量忠实地整理、记录下来,以表征我的所得,传递我的感动。这里记录的只是我感受的一部分,还有一些风格鲜明、值得铭记的教授暂时没有提及,姑且窥一斑而见全豹吧。

精致的理念

上赵红教授的课之前,听说往届是纯英文授课,就对这门课的热情消退了大半。带了一颗平常心来听,却很有些意外的收获和喜悦。她的风格和critical的思维模式,传达给我们一种精致的理念。

首先并不是纯英文,以中文主讲,据说是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所至。讲义有一半是英文的,她也要说一些。但在她的课上,英文并不是一种让人望而生畏的障碍,反倒是一种享受。一是她英文说得美,发音纯正清晰,节奏音韵流畅抒情,有让人回味的韵味。二是她带着我们过讲义,教给我们不要translate,而要transform,如何抓住关键词理解要义,强调学语言的核心是训练思维方式的中英文对接。她的方式给我心领神会的愉悦和轻松提升的充实,让我感受到大家的功力。

第二是她的平易亲和。她看起来不到45岁,个子挺拔,气质大气、优雅。虽然有很高的身份学识,却没有让我们与她产生距离感,没有让我们产生任何压力。结果自然是学生思维的活跃和见仁见智的尽情表达,是十分自然而有效率的深度互动。

第三是她对专业的阐释中不时闪现着精彩理念的光彩。在我头脑中不仅仅构建了专业的框架和理论,而且会有思维方式的启悟,能把问题讲得很透,又提升到我们自己难以达到的高度。

纯净中的沉醉

上刘蓉晖副教授的课,所得也远远超越了原来的期待。

她不到40岁,瘦而温和,很少有修饰张扬的语调。听课之初,首先感受到的是她朴素而严谨的治学风格,浓郁的学术气息不仅不会让人产生隔阂,反而有一种亲和、纯净的穿透力。她的风格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学术是亲民的。

但不止于此。她纵横飘逸的才气随着讲课内容的深入而不可掩抑地弥散开来,静静地、连绵不断地传播进我们的心里,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沉醉,像饮一壶美酒。

她虽是循着讲义按部就班地讲,但毫无呆板和枯燥的感觉,对每一条目的讲释都会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都会有她精辟、独到的提炼和灵动飞扬的发挥,既给人深透的感悟,又流逸着生动的情趣。

文化底蕴的浸染

MBA中心主任徐艳梅教授,原来对她就是有着较深印象的。尽管能在她的多次讲话中感受到她丰厚的学术底蕴,但那时,我更倾向于认为领导气质是她身上散发的主导气质。因为她形象干练、虑事周全,讲话一向高屋建瓴,而富于感染力,让人感觉到一种能驾驭局面、统驭人心的“场”。然而,听她的课后又对她有了新的认识,觉得学者气质更倾向于她的主导气质。

听课时,你会越来越惊叹于她的博闻强记。她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渊源、特征、覆盖、渗透都能如数家珍、抽丝剥茧,把每个学生都变为对她烹制的文化盛宴的饕餮食客。上课,真的成了一种最美的享受。

她不仅擅长把深奥、复杂、抽象的理论清晰、生动、系统地展现给我们,而且擅长描述具体的场景。譬如在花旗资讯的案例中,讲到在地坛公园举办的创新发布会时,她充满思辩意味与感性色彩的、津津有味的描述,使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文化力的作用,重新关注典礼在传达文化、形成文化中的重要意义,沉浸于创业的激情和真诚的魅力。那样深刻的感染,远远超过了单纯的课堂理论所能带给我们的收获。

天马行空

杨如彦副教授,在他身上我会感受到深厚的金融学功底。

他讲课的内容包括对金融新闻述评、课件内容和融资案例。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讲授方法,独特的语言表达,如冰山一角,崭露着他的悟性和渊博。换句话说,他吃透了学问,又用彰显他个人智慧风格的方式输出并传导给学生。我们无时不在感受着他高深莫测的功力,在他这里,我明白了什么叫天马行空,什么叫游刃有余。

但说实话,听他的课,那种享受与痛苦交替并存的感觉可谓绝无仅有。享受是他深厚的理论和广阔的视野、把任何问题都能放在理论框架里分析的思维模式、以及深入浅出而又幽默的表达方式让我们甘之如饴。痛苦是他的立足点太高,思维跨越太大,知识点链接太多,让我感到接受起来有些吃力。结果是,有时会觉得听得不够明白,听得累,听得茫然,听得走神。而事后,又会遗憾错过他的精彩。

洗脑

霍国庆教授,在我心目中几乎是顶峰级的教授,他的高妙、鲜明的思维风格,带领着我们深入地思考,不断地启发与超越。我上他的课,用洗脑这个词是并不夸张的。

听课时,我是一个字都不舍得漏,哪怕睡眠再少,有多疲倦,都会精神焕发地听完他一连四个小时的课,而且会不停地做笔记,恨不得把他的每一句话都记录下来,都刻在脑中。

上课的收获自然不仅仅是构建理论的枝干骨肉,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启发。他引导我们怎样从繁杂的表象层层推导,图穷匕现,直逼核心。他严谨而严格,调动了每组同学夜以继日、尽其所能地完成他布置的案例,在我们感到已美伦美奂的时候,他仍会带我们以另一种高妙的思考,进入案例分析的另一洞天。

他告诉我们,真正把理论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的时候,也是忘记这些理论的时候,正如张无忌强敌阵前学太极。听着他的课,我常常恍惚,他就是金庸笔下用剑于无剑、致敌于无形,武功臻于化境的武林高手。

良师益友

董纪昌副教授,年轻的会让人误会为学生,却是让人由衷地敬爱、感动的良师益友。

艰涩、枯燥是DMD(数据模型与决策)这门应用数学的固有特点,特别是对MBA专业的学生而言,在有限的课时内要掌握它的理论和方法,还是比较有挑战性的。但他清晰的讲课脉络、严密的逻辑链接、透彻的表述方式,使我们得以建立结构性的思维框架,把握这些理论内在的规律,领悟起来要通达晓畅得多。

他传授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课程要求的东西。他努力地挤时间,甚至额外地补课,想要用更多有用的理论和方法来武装我们。他会超越本学科讲一些我们需要建立的管理的知识框架,强调训练有素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他讲授之精到,用心之热切乃至焦虑,显露的不仅仅是厚实的学术功底、对职业的强烈的责任心,而且真挚地传递着他对学生的热爱,他的为人、为学、为事的真诚与活力。而我们被激发并能够回馈的,则是对这样难得学习机会的加倍珍惜,是铭记在心底的深刻的感动。

(宫姝芳,管理学院2007级MBA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