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就业市场现状
据2008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会透露,2009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总数将突破21万人,创近年来最高。另据统计,2008年北京高校毕业生20.2万,截至2008年8月31日,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全员就业率达到94.56%。2009年北京高校毕业生数量比去年增加7000余人,达到21万,其中研究生5.7万人,本科生10.9万人,高职大专生4.4万人。2009年北京地区大学毕业生人数创近年新高。
然而,在应聘者增多的同时,岗位的供给却有所下降。招聘网站“前程无忧”的统计数据显示,受国际金融风暴等因素影响,2008年的10月有效招聘职位数比9月减少了很多,金融业、房地产等行业招聘行情萎缩尤其明显,如下半年金融业职位招聘人数同比下降12%;房地产业招聘人数环比下降了6%。
针对就业形势不佳的问题,2008年2月3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5号,以下简称《通知》),主要体现了3大精神:激活人力资源市场实现就业倍增效应;减免收费优惠税收扶持小额担保贷款;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放宽市场准入限制。
该通知还表示,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文件的要求,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实行积极引导、大力支持、完善服务的方针,加快建立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切实把创业带动就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二、清华大学就业工作调研
1、领导重视,措施得力
清华大学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立学校和院系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单位一把手亲自抓,形成学校统一领导、就业中心主管、院系推动和落实、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工作格局。对学校就业工作机构,在办公条件、经费投入和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院系建立以学生工作队伍为主体的就业工作机构,指定专门工作人员负责,并落实工作经费,用于联系国家重要行业和领域、资助学生专业实践实习和开展相关教育活动。院系领导亲自抓就业工作,积极联系重点单位,保障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机械系党委书记带头组织学生去参加就业实践,每个学期去一个地方,成效明显。
2、体系完善,制度健全
清华大学学生就业服务中心于1998年3月正式成立,2000年9月改名为清华大学就业中心。就业中心属学校一级管理,副处级编制,挂靠学生处。中心下设对外联络部、职业发展部、网络服务部、管理事务部和办公室等部门。目前学校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内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实现了教育、指导、服务和管理四位一体的良好运行机制,在全国高校就业系统中处于领先地位。就业中心在开展工作中,充分调动校内外各种资源,注重一个基础,两个方向。一个基础是帮助学生充分就业,提高质量。两个方向,一是引导毕业生到国家重点行业去就业,到北京、上海之外的地区就业,形成就业流向的合理分布;二是在就业工作中不断创新,加强体系化建设。
除完成日常管理与服务工作外,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就业中心每年11月中旬出台《清华大学毕业生就业办法》,并出台当年毕业生就业政策解读,在政策上给予充分保证;建立定点定期联系制度,就业中心每名工作人员负责联系相关院系,具体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业中心工作人员公共办公,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建立工作日就业咨询制度,每日下午由就业中心老师负责面向学生具体答疑。
3、科学规划,积极引导
就业中心在就业与教学改革中,积极适应新形势,在研究生和本科生中各开设相关课程。目前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拓展训练、创业基础等课程,并在就业网上开设职前教育网络课堂。授课主要由就业中心老师负责,从思想教育、内外宣传、咨询指导、就业研究等方面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加强社会实践教育,以实践教育为中心,积极主动地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包括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就业实践等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工作引导教育青年学生,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和重点企事业单位,帮助毕业生理性择业。
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引导工作,学校党委确定了引导毕业生就业的重要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国有大型骨干企业、重点高等院校、省部级以上科研院所、部队和骨干军工企业、党政机关、重要金融单位、主流新闻媒体等。为此,学校正式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学生就业工作,向国家重要行业和领域输送优秀毕业生的意见》,并在出版校报《新清华》的《就业引导专刊》,积极鼓励引导毕业生到国家重要行业和领域以及西部等国家重点发展建设地区去建功立业。
4、广开门路,服务学生
在毕业生就业市场方面,主要开拓国家骨干企业、重点工程单位、重要学术机构、重点高校以及国防军工部门等国家重点单位的就业市场。
(1)举办多层次的招聘会,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
招聘会分为大型,中型和专场招聘会三种形式。10月中旬,许多世界500强的国内外企业开始到校召开多种形式的就业宣讲会。11月底,招聘会正式开始。就业中心利用就业中心报告厅、多功能厅、会议室、洽谈室等场地举办专场招聘会,实行预约制度,平均每周举办约20场;12月中旬举办若干场毕业生中型洽谈会,每场邀请用人单位约30家;次年3月初举办大型招聘会,参会单位近200家。
(2)走出去、请进来,开拓新就业领域
就业中心工作人员主动到一些重点单位考察,介绍清华大学毕业生相关就业政策、清华大学人才培养情况和学生基本情况。同时,分批带学生到单位实地考察,以便他们更好地了解用人单位,从而顺利就业。就业中心还主动邀请用人单位到校进行就业宣讲,介绍本单位情况,和学生面对面交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到校招聘毕业生后,就业中心建立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库,并收集近年来一些势头好、有发展前景的用人单位,并建立联系。
(3)广泛联络校友,不断巩固就业阵地
建立系友办公室,积极联络校友。就业中心还利用校友资源方面,争取有校友的地方,要继续输送优秀毕业生,把进一步巩固“老势力”和校友工作结合起来。如汽车系和学校校友会一起,联络汽车行业中的汽车系校友,在今年10月邀请他们回校,这对就业引导和系里的科研工作都会有所帮助。此外,今年暑期在学校校友会的组织之下,热能系组织了一些老师、学生去船舶重工703所,该所目前主要领导都是清华校友,希望这一两年能有毕业生到703所就业。充分挖掘校友资源,在实践活动的联系过程中,通常都能给予较大的支持。
5、发动教师、落实到人
就业指导中心还与各院系积极配合,充分利用好教师的资源,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为毕业生推荐工作。部分院系给研究生导师发倡议书,鼓励每个导师都参加到学生的就业引导工作中来。有院系制作了汇集大部分毕业生简历的一个小册子,让系里的各位老师一有机会就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同时也送给一些重要的合作单位,给学生和重点用人单位之间搭建一个沟通和了解的桥梁。
通过开展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调研,可以在用人单位来访提出具体招聘需求的时候,就能直接找到同学。如热能系去年在每一个研究生班级设立了就业联系人,及时了解毕业生就业进展情况。在了解其具体意愿的基础上,帮助重点推荐,并且在学生到工作岗位后继续给予跟踪关注。党员和辅导员的作用进一步发挥,他们充满感情、细致到人的工作,为学生就业选择提供了极好的参考与帮助。
三、完善我院就业工作的建议
1、健全组织机构,增加工作力度
由于国内经济增速放缓,近几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应有所加大。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就业工作的指导,加大就业实践和推荐力度,我院有必要健全研究生院和各院系两级就业工作机构,建立更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形成统一领导、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经验已经说明,就业工作还是要投入,功夫下得大,效果就会好。就业工作要由院系主要领导负责,为落实具体工作,院系应专门设立专职就业工作助理,由就业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和甘于奉献的老师担任。
此外,应充分发挥中科院人力资源优势,成立两院院士、系领导、部分退休教授和在职教授组成的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引导院士和老教授们全力支持就业工作,并给就业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如,可以召开教授会来研讨我院就业引导布局问题,从而形成比较成体系的重点单位名录;以老教授和部分年轻教授为龙头,重点联系一些重点单位,必要的时候由系主要领导出面建立正式联系,并设计长期合作关系方案。
2、积极联络校友,加强自我推介
校友在就业工作中可以发挥的作用,是怎样高估都不为过的。研究生院和各院系都应建立校友办公室,积极联络校友,争取有校友的地方,就要继续输送优秀毕业生,要维持原来的就业渠道并有所拓展。此外,可以利用多种途径开拓校友资源,如利用假期走访、校庆等活动,邀请校友来校召开座谈会;成立研究生会校友联络小组,进行就业调研和访谈,积极拓展就业资源;就各项就业引导工作,对重点单位与重点岗位就业的系友进行重点宣传。
另外,我们是全国最大的研究生院,但由于没有自己的本科,在知名度上并不如一些普通大学。许多用人单位不知道中国科学院也培养自己的研究生,因此,就业工作的一个贯彻始终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向国家的一些重点单位积极推介学校,要积极开拓重点用人单位资源。没有校友的重要单位,更要下大力气去主动联系,通过招聘会等形式,积极搭建桥梁,开拓“新势力”。同时,向重点单位推荐的第一批人,一定要是最优秀的,要能“守住滩头”。以此在用人单位中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不断丰富拓展就业资源。
3、开展职业辅导,师生全面动员
要在研究生中,积极开展以人生规划教育为主题的就业引导工作,邀请优秀校友、主流行业的成功人士来校与同学们分享人生经验,让事实说话,通过校友的成才历程告诉同学们应该如何择业。要通过紧密结合学术活动,帮助同学了解重点行业。要从入学开始就对学生开展人生观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要一直持续到学生离校。开展教育的关键是让学生们认识到,就业不是简单找一份工作,而是要找一份一生的事业。要加强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培养学生对自己、家庭、学校以及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另外,应动员全体教师特别是研究生导师和老教师积极关心毕业生就业工作,把就业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发挥自身优势,用教师的经验和智慧为学生的未来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规划,大力推荐、支持毕业生到国家重要行业和领域、重点发展地区就业,成为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沟通的“桥梁”。学院还应在研究生工作组内设立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学生助理,使学生工作与就业工作紧密结合,形成良性互动。同时,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还要及时向导师反馈所指导学生的就业进展,使导师了解情况,掌握进度,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就业。
4、结合教学工作,增加社会实践
就业引导工作要与教学环节,特别是教学的实践环节密切配合。研究生的生产实习、社会实践,都是让学生更好了解重点单位、培养感情的有效途径。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要加大和国家重点国有企业的合作力度。每个院系建立至少一个可供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专业实践或就业实践的基地,并争取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使一批学生在学习阶段就有机会深入了解相关领域、单位的情况,并形成教师人人关心学生就业引导的良好氛围。
此外,从市场的需求来考虑专业、学科的布局和适当调整是必要的。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遇到瓶颈,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强烈。一些产能明显过剩的行业,有待于结构调整和更新换代,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前所未有的强烈。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就要贯彻科学和创新的精神,真正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5、加强网络建设,实现信息共享
为促进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应下大力气推行就业信息化建设,搭建就业信息共享平台。我院已有的网站中,信息不能及时更新,使用率低,效果不明显。针对这种情况,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点,是加强学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网络环境建设,尤其是加强信息化建设的软硬件投入。这样才能使网上就业信息,目标更明确、信息更准确、交流更及时、互动更安全。
此外,要积极与各大院校沟通信息,目前,由于我们在信息化建设上,各自规划、重复投入、分散建设,使现有的信息资源、教育资源、工作资源浪费极大,难以形成效益。要树立开放合作的观念,通过信息平台建设,使学校巩固已有的社会资源,开发新的社会资源。
(董纪昌,副教授,研究生院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