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多数位于中关村的中科院其他研究所相比,我们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她位于东城的朝阳门内,东邻外交部,西依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后面便是有名的东四三条胡同,令中外游人神往的北京居民四合院近在咫尺。不仅地理位置特殊,而且我们是在王府里学习生活的。“王府生活”,一个多么遥远而诱惑的词啊,敢问科苑还有哪个研究所像我们一样,能够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亲密接触!
我所说的王府指的是孚王府,它原是道光皇帝幼子孚郡王奕的府邸,因其排行第九,俗称九爷府。1927年,该府出售给奉军将领杨宇霆,1929年改为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校舍,后为国民党励志社北平总部。九爷府是北京级别最高、保存最完整的王府之一,建筑规格仅次于皇宫,被认为是缩小的紫禁城。九爷府虽然外观陈旧,但仍保留着宏大的规制,庭院楼庑环绕,采用对称的布局,所有建筑都施以不同彩画、琉璃和雕饰。威严的朱漆门扇上排列着纵九横七63颗门钉;门前矗立的石狮足有两人多高,据说比天安门前的石狮还要高大,煞是壮观;室内的龙锦彩画和檐下的七彩斗拱暗藏匠心,精美异常;无论是在晨曦里,还是在暮色中,九爷府的飞檐起脊、雕梁画栋都给人一种琼楼玉宇,美不胜收古典神韵。
因为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不可随意整修,历尽风霜的九爷府多少显得有些破败。甬路和台基已经残缺,屋顶的琉璃瓦失去了色泽,原本大红的墙皮也已斑斑驳驳,辨不出原来的模样。虽然少了光彩,但历史厚重感更浓厚了,那一砖一瓦,一窗一门,一个斗拱,一个飞檐无不显示出阅尽历史兴衰、看遍程朱演变、繁华摇落之后所特有的气定神闲。九爷府并没有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但名声在外,经常有人慕名而来。而我们整日生活在其中,实乃幸运。
我们所的建制不大,人也不多,老师们不上班的时候甚至显得冷清。但小有小的妙处,虽位于中心市区,更多的却是宁静,从容。现代生活的一大弊端便是匆忙,欲望太多,太急切。师生们在九爷府形成了一个闹市中的小天地,无丝竹之乱耳,远车水马龙之轰鸣,颇有一番“大隐隐于市”的滋味。四合院式的生活方式,人性化的管理,少了几分隔阂,多了些许居家过日子的亲切感,大多数同学抬头不见低头见,熟的掉渣。每每打球的时候,只需在巷子内一吼,群贤毕至。
因为住的是平房,与住在高层建筑相比,和大自然亲近了许多。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森林里,光阴似乎是停滞的,少有季节的变化。它的春天没有融雪和归来的候鸟,夏天没有蝉鸣和枝头的硕果。而在九爷府,在这个别有洞天的“小生态”里,看得见花开花落,秋去冬来;听得见暮鼓晨钟,鸟叫虫鸣。六月的雨,一月的霜亲身可感。《诗经》中“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天人合一情景似乎历历在目,触手可及。清明节,折几枝嫩柳插在门前,悼念介子推的忠魂;七月七日夜晚的葡萄架下,似乎能听见牛郎织女鹊桥上和着泪水的绵绵细语。
花园对王府来说是少不了的。虽然比不上皇家园林气派,甚至没有恭王府的假山叠石、匾额题字。但九爷府的花园草木繁多,古树参天,亭榭走廊搭配得相得益彰,显得小巧而别致。在花园里随处可以发现自然之美,也许是一支不显眼的喇叭花,也许是一株弱不经风的嫩草,也许是清晨一滴滴微凉的露珠。因为古树多,时常有啄木鸟造访,对着树干“咚咚”的啄个不停;喜鹊是这里的常客,但它们并不礼貌,总是很聒噪地呼朋引伴,旁若无人。每年六月,布谷鸟如约而至。布谷鸟的叫声独特,但总是与愁怨联系在一起,可能主要是因为古往今来,描写布谷鸟的诗句大都充满了伤感,比如“杜鹃声里斜阳暮”、“子规夜半犹啼血”、“诉尽春愁春不管,杜鹃枝上杜鹃啼”。但想想自己已经站在青春的尾巴上,确有“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之感。好些人说布谷鸟在叫“快快拨谷,快快拨谷,”我分明听到的是“光棍好苦,光棍好苦......”
夏日的花园最热闹,堪与鲁迅少时的“百草园”媲美。徜徉其中的小狸猫仔仔,小白猫爱美丽,和小黄猫咪咪是这里的主人。各种知名或不知名的花草争着展示自己最美丽的样子,整个花园变得拥挤了许多。掀开几个阔大的叶子你可能会发现一串果实。最惹人怜爱的是满天星、小野菊这类小不点植物,它们虽然不起眼,但仍然热情地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小花骨朵,有一种拙拙的呆气,没有风情,不张扬,但很可爱,是那种不触动欲念的可爱。每天夜晚,与这些杂草小花一起演绎仲夏之歌的是一群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昆虫,它们很卖力地表现自己,声音真真切切,没有一丝杂音,声声入耳。九爷府东院有一棵很大的丁香树,每逢花开时,整株树全是花,密密麻麻的,是那种真正的花团锦簇,满院子都是丁香花的味道,远远地便可以闻到。丁香虽香,但从没在雨中寻到过那个举着油纸伞,结着丁香般忧郁的姑娘。花开花落,人淡如菊,寂寞如斯......
最喜欢假日午后的九爷府,人少楼空,安静无比,拥有一种脱离尘世的悠闲,这正是读书学习的好时光,不但可以自由安排,还找回了独立的自我。一本好书是需要好的氛围来烘托的,人更多的时候不是被某本书感动,而是被读那本书的意境感动。带着相对自由的心态,拿上自己喜欢的书,在图书馆、在宿舍、在花园的角落,坐着、躺着、靠着,文章氤氲心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书为伴,与心灵共舞,与智者对话,与流俗作别。彷徨的思想得到安慰,空虚的心灵得到充实,你可以自信地说自己不曾“等闲白了少年头”。
因为人少,所里没有食堂,但专门为学生设立了厨房。厨房的厨具一应俱全,炉灶、冰箱、微波炉等一样都不少。甫到所里,要亲自做饭还真是愁坏了一部分男生,但慢慢的,买菜做饭变得习以为常。一些人的厨艺十分了得,老黄的回锅肉,伟伟的干椒鸡肫,大老吴的手抓羊肉饭,勇忠的焖面等都是绝活,色香味与酒店的相比毫不逊色。曾有人戏言:找不到工作就当厨子,开饭店去。厨房是大家谈天说地的好地方,七荤八素,山南海北,无话不说,不经意间还会产生思想火花。每到饭时,大家放下手中的书本,卷起袖子,各位大厨粉墨登场。只见炒勺和铲子上下翻飞,各大菜系争奇斗艳,说笑之间,一盘盘菜肴便做好了。
对于我们这些研究生来说,九爷府的节奏是缓慢的,生活是惬意的。但这不是真相,也许用“正面休闲,反面忙碌”来定义更准确些。当你看到匆匆的步伐,专注的眼神,那种庄严地气氛让人丝毫不敢懈怠。告别了忧郁,告别了轻狂,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梦想,知道在谙熟的生活之外还有另一个预期的世界更加精彩;为了她,我们“一心只读圣贤书”,埋头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深耕细犁,披沙沥金,炼蜜为丸,衣带渐宽犹不悔。当大家很平庸的时候,你也会变得很平庸;可是当大家都很出色的时候,你也会行动起来,按捺不住要发挥自己的才情学识。我们崇尚那些不断进取的灵魂,羡慕那些走到成功地位的个体。过去总给我们美好的回忆,未来常给我们许多斑斓的遐想。
每当深夜抱着沉甸甸的书本回宿舍时,凉风习习,月儿晕晕,周围的一切都很安静。走在小长廊,走过小花园,走过大殿,心里总是洋溢着微微的幸福感,我爱这夜色,爱这夜色中的九爷府,爱这充实的学习生活。
(朱崇开,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007级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