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导师的几点体会

  • 张梅玲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034

作者:张梅玲

为师46载,这里我想谈谈做导师的一些体会和感受。

扮演好四种角色

第一种角色,老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导师首先应该起到指导和引导的作用。在引导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又要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原则性的问题必须要坚持。另外,导师还要善于帮助学生寻找资源。如果你的学生做的课题跟你本身的专业离得比较远,但是学生又一定要做跟你的方向完全没有关系的课题,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想导师的责任是给学生寻找其他导师的帮助,这样对学生比较负责。包括以后学生完成了论文,请其他导师看一看,这样对学生会比较好。

第二种角色,朋友。导师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要考虑学生的论文能不能写出来,论文答辩有没有问题,等等。这样师生关系可能会比较好,互相之间也容易沟通,有一些问题就能及时解决了。

另外,要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个舞台,一个发展的机会。比如给学生多提供一些参加全国性会议的机会,让学生开阔眼界,绝对比导师一个人去指导要强。尤其是有的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花钱又不是很多,可以尽量为学生多寻找这样的机会。如果学生已经有阶段性的文章,也可以去展示;没有的话,可以去听一听,这种机会对学生是很好的。

第三种角色,学生。导师也有先天不足的地方,学生也有比你强的地方,应该教学相长。有时学生的思路、学生的见解真的比自己还好,这个时候就要做一个学生。这样并不会影响导师的威望。凝聚力往往来自于互相的尊重,因为个人的智慧再怎么大毕竟是有限的,应该发挥群体的力量。每两个礼拜或者一个月我们就组织一次课题组会,大家看一些资料,或者某个研究生要开题了,我们把这个小群体召集来,这样大家共同提意见,导师要发挥个人智慧,同时也有责任帮学生寻找更多的智慧。群体力量发挥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群体自身的发展和提高,因为你不可能看那么多文献资料。这个学生看十篇,那个学生看十篇,往往那么一讲就变成一个集体的智慧了。这对研究生确定方向、课题什么的很有用。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要发挥群体的智慧,大家共同学习。

第四种角色,长者。长者对学生应该是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在家庭、学习、生活上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作为导师应该像长者那样关心他们,生活上要照顾。像有的学生家庭条件不太好,如果有可能,用课题经费买些书,或者生活上稍微补贴一点;或者逢年过节有一些外地的学生回不去的,邀请到家里玩一玩,或者吃一顿饭。另外,导师要有亲和力,不能老板着脸。我认为整个小团体应该比较有凝聚力,哪怕碰到困难了,解决也比较方便,大家会群策群力想办法,共度难关。

把握关键性的几次谈话

第一次谈话:第一次见面。心理学有首次效应,第一面的印象非常重要,尤其是导师给学生什么印象,是很重要的,把握好了可以产生一种凝聚力,使学生产生一种愿意跟你学的欲望。第一次谈话,作为导师,应该面带微笑,不要让学生一看见你就很害怕。

根据我个人体会,第一次谈话不要涉及得很深。谈话之前,要先了解一些学生的基本情况,他是什么地方的,在哪儿读的书,有了这些基本情况,你心里就有数了。谈话的时候,应该有亲和力,让学生感觉到导师找对了,这个导师很好接近,以后有什么都愿意跟你说,这是重要的。最怕学生有困难不跟你说,就比较麻烦了。从内容来讲,不要马上涉及到学术上很深的问题。可以问一些泛泛的问题,比如你为什么念研究生,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等等。

第一次谈话时导师应该做一下自我介绍。介绍的时候,导师要有自信,要把自己对工作的热爱展现给学生。另外,根据我个人的体会,要把自己的弱点说给学生。每次学生来谈话,我都要告诉他我什么地方可能不如你,我把弱点给学生说明了,实际上是给自己带来更大的自由,一个人不可能是完美的,没有必要遮掩。另外,还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两篇自己比较满意的文章,或者对这个学生选择课题方向有帮助的文章。

第二次谈话:学生看过导师的文章后。谈什么呢?请学生谈一点感想和看法,从他谈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他目前对你的课题理解到什么程度。也可以请他谈一谈建设性的意见等等。基本上学生的水平通过这次谈话是能够看出一点的,另外对学生以后的选题也会有帮助。

第三次谈话:学生看了很多文献,准备确定课题的时候。学生课题方向的确定,能早尽量早。因为整个做实验、写文章的过程,反复是很大的。文章写出来了,真正到答辩要经过好几次修改。这个过程当中,在学生看过很多文献资料以后,准备到底确定选题方向的时候,要有一次很重要的谈话。选题是要联系实际的,导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必须要一两年当中出结果,否则文章怎么写呢?作为导师,这个时候要为学生着想。理想的状态是学生做的题目是导师课题中的一个子课题,这是最理想的。但是如果做不到这点,导师一定要为学生将来两年、几年能出文章多打算。另外,文章基本上要能通得过的,不要搞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

最后,我想强调,现在一些学生心理问题比较多,作为导师,一定要敏感一点。如果学生某一次跟你谈话,突然情绪有很大的反差,这个时候导师要关注一下,到底学生碰到什么困难了?也许是家里的困难,也许是工作上的困难?也许是在谈恋爱上碰到什么问题?总而言之,学生的外部表现本来是很高兴的,突然有点沉闷了,有点反常了,这个时候一定要多给予关注,因为任何的心理活动都有外部的表现。呈现出来的时候,如果及时注意了,可能就解决了,不注意可能就会有问题。

 

(张梅玲,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选自《创新 求实》,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