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咨询何时打开学生的“心锁”

  •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097

编者按:5月,北京高校接连发生几起学生自杀事件,再度暴露出在大学生、研究生群体中存在着较多的心理问题,亟需引起各方重视。本刊特编辑了一组文章,从不同侧面、不同的角度来探析研究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抑郁症的具体表现及对自杀行为的预防策略等。

现状与问题:高校心理咨询何时打开学生的“心锁”

1月28日夜晚,一个研究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门前久久徘徊。恰逢周日,中心里没有老师值班。这位研究生最终没有找到可以倾诉的对象。记者看到这位学生在中心留言簿上的留言:“今天我在这儿逗留了很久?悲伤还在积累,这是很痛苦也很危险的”

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也随之进入人们的视野。

“1万多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我俩管” ——一位老师感慨心理健康辅导人力不足

“1万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我们两个人管,困难可想而知。”

中国传媒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阴军莉老师介绍,中心目前一共有2个专职教师,都是心理学硕士。另外还有5个来自北大和北师大的心理学硕士、博士研究生担任兼职老师。

在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现有4名专职心理咨询师,其中3人具有硕士学历,同时还聘请了9名兼职咨询师。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先后有近600名学生主动来到咨询中心进行心理咨询。

相对而言,北师大心理咨询中心规模更大,“我们咨询中心有7个编制,也就是说可以有7个专职人员,目前到位6人,其中3人是博士,兼职的有7人”。中心副主任聂振伟副教授统计,目前平均每个月来咨询的有100多人,这还没算上团体咨询的人数。

据介绍,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常常被归在学生处、党委或者团委下面。“这会导致心理干预的专业性丢失,工作的目标也难以明确。”有专家评价说。

北师大现在已经把心理咨询中心独立出来运作,在1999年之前,它还是归属于学生处,聂振伟当时正是学校学工部副部长,“独立出来的心理咨询中心,目前在全国可能不会超过5个”。

在记者走访的高校中,心理咨询人员很多都是思想政治老师和学生干部出身,几乎都有着硕士以上学位和心理学专业背景,一小部分人通过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心理咨询师资格鉴定考试。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高文斌副研究员认为,“凡是通过考试的人,从章程上讲,都可以开始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但一些高校心理咨询人员则认为,为研究生们做心理咨询的要求应当更高。聂振伟说,“这个工作更需要通过个案积累的经验。”

“心理咨询不就是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吗?”——一位学校领导对心理咨询室扩大规模感到不解

北师大心理咨询中心不久前终于搬了家,从原先的单间扩充到4个房间:一个用来办公,三个作为咨询室。记者看到,不同的咨询室,有不同的装修风格,苹果绿、粉红色?每个房间都经过了精心的布置。

实际上,中心的蓝图,聂振伟早在12年前就已经画好。当时有领导很不解,问聂振伟,“你要那么多房子干吗,咨询不就是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吗?”

人力不足、硬件缺乏和财力支持有限是记者采访中不断听到的三大问题。目前大部分高校心理咨询中心都以年轻人为主力,他们的成长和前途也让人牵挂。

某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咨询中心工作,待遇不高、经费少,而且还得一天到晚去听别人讲烦心的事,很少有人愿意来,“在目前专业体系不完善,继续进修没钱、职称晋升困难的情况下,现在的这些人会不会做着做着就走了呢?”

“去心理咨询,被同学知道多不好”——一位学生对进行心理咨询充满担忧

最令高校咨询人员关心的,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普及问题。聂振伟说,“过去我觉得困难的是钱和房子,现在我觉得最困难的是在全社会普及心理咨询的知识。其他的就是顺水推舟的事。”

记者询问了部分高校学生,他们对心理咨询中心并不陌生。北大3年前就开始为每个新生提供一份心理问卷,留作心理档案。北师大每周出一张通知,发到每一个宿舍,告知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电话和地点。然而,当这些学生被问起会不会主动上门咨询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好意思去”,或者是“被同学知道多不好”。

“许多人误解只是精神有问题才能去心理咨询,因此对心理咨询非常排斥和抵触。”北大心理咨询中心的聂晶老师说。

王燕(化名)是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硕士生,曾一度认为自己患有强迫症,最近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进行了咨询。

“也许我期望太高,心理咨询不是自己想象的样子,感觉并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王燕说,“咨询员的判断和分析不能满足我的期望。”

“高校心理干预应更多地面向正常学生”——一位专家为高校心理咨询支招

一位老师告诉记者,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往往成了学生处下面的“救火队”,主要解决的是“出不出事”的问题,咨询老师常常被领导嘱咐“哪个学生要自杀就告诉我”。

高文斌认为,高校心理干预除面向有问题学生进行指导外,应更多地面向正常的学生,“就好比在普通教学中,如果老师把90%精力集中在差生身上,那么剩余的大部分学生只能得到10%的照顾,这实际上就是资源的浪费。”

“研究生心理问题是个积累的过程。”聂振伟举例说,很多大一新生一入学就问这个专业好不好找工作,他们所受的社会压力可想而知。因此,心理干预应该从一入学就开始。

“高校心理咨询不单是简单的危机干预,它还要努力地创造一种宣传心理健康的氛围。”聂振伟说,他们每学期都会采取上课、讲座、社团活动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抑郁症容易发作的冬季,在恋爱的季节、求职的高峰期,还会有针对性的活动。

(摘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