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独自漫步,感受玉泉的宁静,浓郁的学习和学术氛围,毫不骄躁;感受鸟语花香,自然的美让人忘俗。拾起这其中的点点滴滴,恰如鲁迅笔下的百草园,给我许多感动和收获。
朋友——一生有你
玉泉的校园,小巧、齐整,有着知性的气息。日日行走在这方小天地,亲爱的朋友,我们相遇了吗?
回忆入学以来的路,有朋友相伴的日子,内心是如此温暖。
峰,那个入学偶遇的高大英俊男孩,帮我搬行李、一起相伴来学校。讲座课上的窃窃私语,他的女友和家庭,身为长子的责任,我则“抱怨”弟弟的淘气,讲述去乌镇的见闻、对未来的期望,还有我们共同认识的男生女生、我们的高中时代,永远的包头一中。
从车站到学校的校车上,晶发来消息,“我住2#736,晚上去看你”。开学典礼后,一起穿了文化衫去吃饭,饭后从校园南门走到国美,寻找可购物的小店,漂亮衣服,女孩间永恒的话题。“新京报不错,给你带一份”,“去物美吧”,许多的第一次,与这个纤纤的女孩一起。还有婧,因报考北大过来待几天,整日哼着“桃花朵朵开”的快乐女孩,三个人躲在回民小饭馆吃饭的情景历历浮在眼前。又一个五月到了,晶已身在青岛,在抬头便见大海的实验室做着她的药品实验,想悄悄对她说:“晶,春天了,不要辜负了你的海边美景!”
虽有渊源,和倪相识、熟悉却是在科院。表妹来北京工作,拉了他陪我去大兴帮忙搬行李,道路之偏僻让出租车司机怀疑我们有“不良企图”,深夜在树木和空旷中穿行,庆幸有他。受我鼓动去听刘二中老师的科学技术史课,兴致越来越高。课后一起背了书包去教学楼地下室打台球,从教我第一次握杆到联手双打屡胜对方,我是一个有天赋的“学生”。陪我这个路盲去中关村买电脑配备、海图买书、国美给男友选生日礼物。因为有倪在,敢任意摆弄电脑,出了问题,他总是可以轻易解决。一个让人舒服的朋友,在他回所后,心甚惆怅。
第一次见师姐,是在导师办公室,留下电话号码,刚劲的字迹,有了好感。每次电话里,都是“妹妹”地叫,亲切,像极家中老姐。第一次参加同龄人婚礼,是师姐的,看漂亮师姐披上婚纱,走向将陪伴她一生的爱人,为她祝福。感觉里,师姐是一个大方而大气的女子,骨子里,透着那么一种高贵的气息,令人不由自主想要亲近。
和魏师兄相识,是在师姐的婚礼上,餐桌上一桌老师,只有我们是学生,自然地亲近。一直觉得,做朋友需要一种感觉,感觉到了,就是朋友。我想,以后和魏会相处得很好。见面总是打嘴仗,互相极尽挖苦打趣之能,也能坐下来深入探聊,关于工作、未来、人生。魏是那种认识久了能发现很多优点的男生,绅士、自信、踏实而不失机敏、好人缘?
要忆起的同学朋友实在太多,沉稳的老范师兄总给人兄长般的信赖感,党会上偶尔的几句发言精辟、到位,让人感慨“姜还是老的辣”。照兴师兄的热心,一起参观国家博物馆、拍照,帮助申请BBS的ID,催我灌水,关键时刻无私支援上网流量。一起上“统计软件”、被我和舍友称为“宽带(代)”的那个贵阳所男孩,帮我装SAS软件和FTP,一起应对考试、为并不理想的考试成绩互相勉励。还有复习英语的“四人组合”、欢欣雀跃要和我一起逛街的三水、说话轻轻柔柔的楠、昆明所那个帅帅的英语同桌、曾经牙痛的东北女孩,更别说同专业的舍友,小白的风趣幽默、花的秀美和时而语出惊人。
有朋友相伴的日子,云淡风轻,快乐而美好。
学习——得遇良师
行政楼到人文学院的大道旁,两排间隔有序的树,粉色的花朵盛开,茂密着,一阵微风吹过,有淡香入鼻,似乎夹杂一丝香甜,似有还无、淡而不俗的那种。呵呵,是什么花并不重要,感受到美和春天的气息,这就够了!
我喜欢我的人文学院,喜欢我的社科系,日常小事中也透着儒雅的气息。系办公室的老师说话都是轻柔淡暖地,正如这春风拂面。
系里有两位李姓老师,鹤发童颜的样子,不为他事所累,醉心于学术,心无旁骛地做着学问。走在院里,他们是普通的老者,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们是学术大师,老先生也不以为意,也许,他们只想永远沉浸在自己的哲学王国里,让智慧的灵光在脑中闪现、诉诸笔端。然而,学生对他们的崇敬,却是发自内心的,看见先生们,便觉得学院和专业有了厚重之感。
系里的老师姓氏集中,除了李姓外,胡姓老师也有两位,我们冠之以“大胡”、“小胡”之称。大胡老师是系主任,明显理工出身的人,头脑敏捷、思维缜密,语言简练而蕴意丰富,难得的是学术和管理都能兼善。小胡老师年轻,但学问和钻研的劲头是大家异常敬佩的,夜里往往能见办公室的灯亮到十一点之后。
课堂上,系里的老师风格迥异,各领春秋。李老师的学识渊博,大胡老师的思维缜密,小胡老师的讨论活跃,肖老师的激情澎湃,孟老师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热爱?
导师尚老师是北大毕业的,具有典型的北大风格。如我见过的出自北大的人一样,都是学术功底扎实,学问做得非常好的。记得一位博士师姐曾经纳闷导师为何如此年轻就有许多成就,后来听过了课,恍然大悟的样子。
跟着导师做课题获益良多。导师的北大风格敢于放手,让我按自己的理解和悟性去做。遇到问题,耐心地给我讲解,和气地探讨引导,会对我的想法很感兴趣,会微笑着鼓励“试试啊”。记得第一次做课题,关于专家咨询的,要探研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咨询模式,为我国基金委的专家咨询提供参考。导师给了题目、提纲,指出了方向,便放手让我尝试各种途径查找资料、了解机构,然后到筛选资料,逐渐转入全英文环境下补充最新发展,导师往往在定期汇报中给予那点睛的一笔。从最初的茫然无措到渐渐摸索出门道,为每一部分的完成而欢喜,尽力完善着,也曾着急上火,遇到困难时掉眼泪。当最后的论文交给导师时,看着熟悉的微笑和鼓励,心里充溢着极大的成就和踏实感,问心无愧。正是有了这次的经历,以后再随导师做课题,不论涉及什么领域、时间如何紧急都不会再犯怵。
如今,已经开始做毕业论文,在导师的指导下,对保质按时完成论文充满着信心。同时也期望,跟着导师做更多课题,积累自己的学术认识和经验,也为日后留份美好的纪念。毕竟经历过,尽力做好,感受其中的乐趣,是我的人生哲学。
离毕业还有一年多的光阴,有了冲动,信手写写玉泉的生活,像是回忆录,又像是感悟集。我的百草园,虽然还未离开,已经在想念。喜欢这里,源自内心!
(张真芳,研究生院人文学院2005级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