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媛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1699
作者:陶媛

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很少很少读书了呢?不读书的日子,也很容易过,做做实验,上上网,跟实验室的人闲扯,晚上回宿舍,电脑前折腾一会,一天很容易就过去了。日复一日,好像有很长很长一段时间了。

是什么时候开始,忽然觉得自己读书已经很少很少了呢?是那日在别人的Blog里看到有写阅读后的感想吧,是那日在BBS上看别人写2005年读书盘点吧,是忽然回想起自己逝去的一年碰过几本书忽然觉得脑中一片空白吧。不喜欢那种脑中一片空白的感觉,像是自己不曾存在一样。

读书,虽然阅读时全然投入痴痴愣愣,然则放下书来静默半晌、回味半晌,再起身时却是神智清明。读书会让人变得清澈,宁静,明智,多识,对人对事兴致盎然,或许就是这些缘故,让我觉得读书是一件极美好的事情。

总觉得读书要读与自己性子相投的书,读可以让自己变得“好”一点的书。好的标准,在别人眼中不知是怎样,但是于自己,大致就是可以从中让我增长见识、引发思考、领略美好吧。自己的性子很难说,多半偏好温和优美、闲适安静细腻的文字,所以每每就是选择这样的书来看。只是一位好友说,我的性子耽于多思,流于敏感,伤于恬淡,应该读一些言辞犀利,思想敏锐,态度积极的书,甚至为此还寄过来鲁迅的杂文集过来。我看后确是另外一种兴奋、快意的感觉,不过此乃别话。

新年第一天去图书大厦逛,种种图书琳琅满目。感慨顿生:我这般年纪,现实起来,理智起来应该多买些学习类、实用类的书回来苦心钻研。时间很少,总要抓紧有限的时间多看一些对自己以后生存有益的书来,那些休闲兴趣之类的书该是那些闲居在家、无需烦心日后生活的人来读。于是对满架的自己很是喜欢的所谓的“闲书”心生不舍的叹息。不过最后还是不管什么感慨买了几本自己喜欢的书回来。

几本书:林语堂《诗样的人生》、梁实秋《雅舍谈吃》、丰子恺《佛无灵》、汪曾祺《随遇而安》,都是比自己爷爷还老一点的老人的书,可是还是喜欢。我喜欢他们那个时代文人的文字,大时代背景,丰富的阅历,新旧文化的传承,有我们现在无法超越的精神和睿智。

这几天,大致翻看了《随遇而安》和《佛无灵》,其他的还没有时间看。然而就这两本书,每每看完其中一篇文字,都会有若干领悟、若干认知、若干感触的,总是有受益匪浅的感觉。知道汪曾祺是因为自己以前读过的一本书《名家经典散文》里的一篇“葡萄令”,十二个月,每一个月里葡萄的生长,都有优美亲切的文字描述。葡萄种种姿态,农人种种护理,文字中充满的感情的描写,让人看了眼前似乎画面鲜活,心生向往。而这一次,看到了更多他的文字。随遇而安是他的生活态度,所以,因为这种态度,他可以轻松地、细致地写下生活中的草木、风景、人物,看出其中的趣味来。他总结自己自得其乐是写写字,画画画,做做菜,他是一位懂得生活的老人。

《佛无灵》只看了其中的几篇,最先不经意翻到恰恰就是以《佛无灵》为题的文字,一下子欢喜起来,像是这些年来种种感触不能言说、表达却被他表达出来了一样,于是很是敬佩。他说:“信佛为求人生幸福,我绝不反对。但是,只求自己一人一空的幸福而不顾他人,我瞧他不起。得了些小便宜就津津乐道,引为佛佑;受了些小损失就怨天尤人,叹‘佛无灵’,真是‘阿弥陀佛,罪过罪过’!......真是信佛,应该理解佛陀四大皆空之义,而屏除私利;应该体会佛陀的物我一体,广大慈悲之心,而护爱群生。”他的信佛,跟别人不一样,就如同我对佛的某些看法,与常人认定也不一样。只是每每我的那种看法无法表达出来,但是他可以(但愿哪天我能把自己所喜欢的佛表达出来)。他是一位懂得慈悲的老人。

尚有很多的好文章还没有翻看,尚有几本书还没有轮得到看,尚有好多的书我还没有买、没有看。不过,新年自读书始,应该也算是很不错的开始。

(陶媛,研究生院生物系2005 级硕士生,培养单位为遗传与发育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