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专门化
在美国,高校内部的就业指导机构的叫法不一,有的称“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职业介绍与就业辅导中心”、“就业行动中心”、“安置办公室”等等。美国的许多名牌大学还设有“校友俱乐部”,这种俱乐部在举办各种开支巨大的活动(如“校庆”等)的同时,还利用校友关系,向社会企事业各部门介绍毕业生的情况。
在加拿大,许多高校成立了“学生顾问处”或“就业办公室”,全面负责学生的就业工作。该机构除了专门的工作人员与企业有关部门进行联系外,还从企业聘请顾问,对学生进行指导。
在日本,特别是一些私立大学中,都设有校一级的专门机构——就职科、就业部或就职指导部,专门负责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咨询工作。无就业部的大学一般由学生部或学生部下属的后生课兼管。
澳大利亚的大学中负责为毕业生进行就业咨询与服务的机构,称“就业服务中心”或“就业中心” (简称CAS)。澳大利亚的大学就业机构比较健全而且运转灵活自如。
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人员要求严格化
美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呈现出职业化、专门化、高素质的特点。美国高校一般都有一名副校长直接领导此项工作。就业指导队伍配备足量的专职和兼职人员,一般根据学生规模有10到40人左右,就业专职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多在1:200左右,这一比例使得每个毕业生都能得到很强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就业辅导中心主任一般具有辅导学、咨询学、高等教育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负责心理测试、能力评估、求职咨询等工作的学生职业顾问,一般也有心理学硕士或博士学位。其他就业辅导的工作人员也必须拥有辅导学、咨询学等学位,并具有收集信息、介绍工作等的能力和良好的交际能力。
加拿大的就业指导部(就业服务中心)的指导人员专业化水平高,咨询师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咨询学或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博士学位,而且有工作经验,指导教师或管理员也要求具有人文科学背景的硕士学位。
高校就业指导内容多样化
在西方发达国家,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都是由市场调节来实现的。因此大学就业指导部门的基本功能就是顺应市场的需求,根据市场的动态变化来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主要通过信息指导、咨询指导、培训指导等对毕业生就业进行引导和指导。
1.信息指导
信息指导是指高校通过各种媒介和途径传递有关就业方面的消息和情况,是毕业生择业的基础。因此,各国的高校都通过多种方式为毕业生及时提供全面、丰富的就业信息,这是高校就业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美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国的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资料室,收集了大量的有关就业的图书资料、报刊杂志、录像带、光盘以及计算机数据库等信息。高校将编辑的就业信息刊物发放给毕业生,如日本许多私立大学通过印制这样的刊物向学生提供有关职业的最新信息,同时也刊载一些校友的忠告和建议以及企业方面的要求、专家的意见等,以便毕业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信息。举办各种活动,向学生介绍招聘部门的概况和招聘要求,同时也向招聘单位介绍学生的有关情况。如日本举行就业讲座或就业说明会,澳大利亚由招聘单位直接派人参加信息发布会等活动。美国各院校的就业指导办公室都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校园招聘会、职业交易会,举办“求职日”等各类形式的雇主与学生见面的招聘洽谈会,为学生提供职业信息和就业机会。
2.培训指导
各国通过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和就职技巧训练,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就业心理和就职技巧在大学生求职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各国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特别注意从心理、气质、形象、口头表达、人际关系等多个角度训练学生,尽力按照用人单位的标准去塑造学生,促进学生就业的成功。美国的“心理测试与训练”,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模拟招聘面试训练非常有特色。日本采用就业模拟考试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顺利通过各类企业的录用考试、教师录用考试等多种测试。
3.咨询指导
国际很重视对大学生的咨询指导,很多国家把对大学生的指导贯穿在学生职业生涯和人生规划中,咨询指导的内容包括专业的就业状况、就业前景、从业人员的要求,同时还包括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心理素质、职业兴趣等提供咨询服务,从而使毕业生在择业和就业时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和调整专业,为更好地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学生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firm。在德国和法国,高校非常重视新生入学前的咨询和指导,每年都举办面向社会广大高中毕业生(职业技术学院则针对初中生)的入学咨询服务活动。在英国,高校非常注重为学生提供入学前的咨询服务,每个学校都有定期的 “开放日”(Open Day),学生可以到自己拟申请的学校详细了解专业设置、就业前景和各专业历届学生就业状况等。在加拿大,学生可以通过预约与辅导教师面谈,或通过网络把自己的求职信、履历表等资料上传给辅导老师,辅导教师在两个工作日之内对其进行诊断并使学生得到反馈意见,从而对其求职信、履历表的撰写技巧进行具体指导。法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特色是在学校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注重帮助学生确定今后的职业计划和目标。
启 示
1.高度重视就业指导工作
200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为145万人,教育部公布的毕业生就业率为80%,没有就业的毕业生近30万人;由于国家推出新的就业政策,这部分学生在2003年7月之前还能参加学校的就业招聘活动, 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为212万人,因此2003年需要就业的学生总数约为240万人。今后几年应届毕业生数量还会继续上升,就业形式是不容乐观的。对国家而言,如果较多毕业生长期不能就业,缺乏社会归属感和安全感,甚至产生心理不平衡,就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发展;对高校而言,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毕业生就业率将会成为评估高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的重要指标,如果就业率不高,那么学校将会面临招生困难、生源不足、争取国家经费受阻等问题,这些都会关系到高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各高校应该真正重视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在大学生就业中所起的作用,真正地实现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
2.更新就业指导理念
我国的就业指导在短时间内将仍然以政策、程序上的指导为主。有些学校认为,学生只要找到一份工作,学校的使命就完成了,至于学生的特长是否得到了发挥、工作是否适合学生的未来发展等问题,均不在学校的职责范围内。我们原来的就业指导理念(谋职职业指导)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更不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和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更新就业指导的理念,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才有可能产生正确的行动。我国的高等教育应该树立以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素质为己任的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创业,鼓励他们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富有冒险和创新精神,在创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回报社会。对学生进行发展式职业指导,不仅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和获得职业以后能够充分展示自我,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3.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素质
我国改革开放后,毕业生就业引入竞争机制,全国各高校在原国家教委的要求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相继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指导处于边实践边改革的阶段,各高校都设有以一名校领导为主任、学校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就业指导委员会,就业指导中心与毕业生分配办公室一起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无固定的就业招聘场地,工作受到了很大限制。我国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人员层次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滞后于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其中只有少数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的人员。因此必须提高对就业指导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求。就业指导人员不仅要掌握扎实系统的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等基础知识,还要学会咨询方法和技巧,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就业指导人员还应接受系统的、有计划的岗位培训,在进行考核后方能上岗;同时就业指导人员必须能够掌握就业市场对用人的要求的细微变化,特别要具有较强的分析和研究能力,对人才市场的供求变化、职业发展前景能进行预测和研究,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就业指导工作。
4.完善就业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是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基础,我国已经实现了就业信息的网络化,使就业信息共享,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一定的方便,但在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上要加强管理。其次,要根据各校人才培养方向,筹建就业指导专门资料室,利用印刷品、声像技术和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容量大、涵盖面广的信息库,信息库要对学生全面开放。再次,要建立学生志愿和求职意向档案(可以以文件的形式保存,也可以在校园招聘网和全国性的求职网站上公布),为学生求职疑难提供咨询,并根据其自身条件和愿望予以引导。同时将用人单位的聘任要求等信息及时地传达给毕业生,这样有利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最后,要积极邀请用人部门和单位走进学校,组织供需双方直接见面的招聘会,充分发挥学校在就业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5.前移就业指导和咨询
我国高校应加强对招生的宣传和指导工作,使学生对所要选择的学校专业有充分的了解。高校在学生入学前就应该对本校的各个专业的就业现状、专业性质和特点、就业范围和发展前景等进行详细的介绍,增加学生的了解。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以及自身的综合素质来选择学校和专业,并依据社会需求来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咨询,既有利于学校个性化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开展,又能使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发挥潜能,还为更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源的配置提供了平台。因此,将就业指导前移到招生的宣传和指导环节中,更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更有利于发挥我国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6.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
我们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是在学生毕业前夕才开始,这种就业指导往往带有突击的性质,讲究实用、功利,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然而,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绝不是几次讲座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按照香港就业指导专家谭立恒所说:“就业指导的功能就是有麝自然香,即要帮助学生把‘麝’释放出来,使他们‘飘香’,也就是帮助同学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和才能。”他同时指出:“只有底蕴深厚的人,才能自然地散出‘香气’,这就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积累。”由此可见大学生要想“十里飘香”,就需要培养自己的终生就业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而一蹴而就或临时抱佛脚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要把就业指导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
1995年5月12日,国家教委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要求在高校高年级学生中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推动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虽然我国有些高校已经作了些尝试,但多数学校还未起步,这与我国就业形式发展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快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针对不同年级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学生入学之初,要开展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选择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和自己的兴趣,形成正确的择业观;进入高年级阶段,开展个性心理测试和职业适应性测试,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能力特长等,确定择业目标。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和开展创业教育活动,为将来的就业积累经验;对毕业年级学生进行求职技巧、心理调适等训练,让大学生学会推销自己。并指导毕业生完成就业推荐表和求职信,进行模拟应聘面试等训练,帮助毕业生增强信心,从而使大学生顺利就业。
(选自《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