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奔赴塔里木 科技创新献石油

  • 朱传庆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1865
作者:朱传庆

“到了,到了......”当我感到乘坐的图 -154飞机开始颠簸下降的时候,师傅对我说,”看见下面那无际的沙漠了吗,那就是塔克拉玛干。”从窗外望去,恒古荒芜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在朵朵白云的笼盖下,愈加神秘和广袤。一年前,当这片苍凉的大漠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 ,我想,在它的下面,真的还沉睡着无限的石油吗?

第一个难题

那年,毕业半年的我,带着想在石油物探事业大干一番的万丈豪情从敦煌转战到了塔里木。我的师傅是位在塔里木前线工作了20多年的老石油人了,他向我介绍说,亿万年地质历史长河,排山倒海般的构造运动,造就了满目荒芜的戈壁、沙漠和贫瘠山峦。光怪陆离的地宫与不同的恶劣地貌的叠合,使塔里木存在着许多世界级技术难题。”作为找油人,这里就是我们的战场;作为石油勘探的先锋队伍,这里就是我们要攀登的高峰。找油人的梦想要在这里实现。”

没想到我刚到塔里木,就遇上了一个难题。

塔里木盆地的柯克亚油田是我国第一个投入开采的凝析气田,曾经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力。然而,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勘探却一直未能取得进展。特别是该地区的克里阳一带,地表处露有大套良好的生油储油层系,地下是什么样子的,却一直未能良好的揭示。用塔里木油田分公司领导的话来说,”就好象徘徊在堆满宝藏的山洞门口,因为搞不清洞里面的情况,看着满洞的宝藏就是不敢进去!”一次开勘探会议的中间休息的机会,这位领导专门找到我们的领导王总,说:”你们号称’精诚伙伴,找油先锋’,可你们这先锋,怎么在柯克亚就前进不了呢?”

是啊!这一席话说得我们都很难受。东方地球物理公司、BGP、在国际上都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一支再高的山也能爬、再危险的沼泽也敢下、再荒凉的沙漠都进出无阻的找油队伍,怎么在自己奋战了多年的塔里木,竟然遇上了攻克不下来的山头呢?

散会后,王总的脸色很沉重,我们这些年轻人也没有了生龙活虎的精神。回去后,马上召开了紧急会议。王总半开玩笑半严肃的说,”现在离午饭还有两个小时。咱们的各位将军和战士都在,下面咱们进入战时会议。研究一下柯克亚高地的攻占计划。”说着,有人抬了一箱方便面进来,王总指了指说,”看见没,军粮都准备好了,计划什么时候出来什么时候散会!如果能想出一个合理的方案,那咱们就犒赏三军!”

寻找“武器”

到底,难点在哪里大家都很清楚,争来争去不外乎两点:第一,该地区地表条件恶劣,除了黄土塬就是第四系的大块砾石,地震波损失太大,透不下去;第二,受造山带挤压作用影响,地层变形强烈,很多地方地层陡倾,这样的情况下,地震勘探也没有好的效果。

当时,柯克亚地区正在做一条三维地震测线。这条不到30公里的测线,不仅塔里木油田公司、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的领导在盯着,集团公司的领导也希望这条线能给柯克亚的勘探带来曙光。可是,测线干到一半的时候,问题就出来了,同期处理的剖面,由于信噪比差、速度不清,很难用于构造解释。领导之所以说那些话,估计也是对这条剖面已经不抱太大希望了吧!

原因找到了,接下来怎么办?”敌人太狡猾,常规武器用不了。”王总在紧张的时刻依然很幽默。

“那,我们试试‘非常规武器’......反正联合国忙着呢,查不到咱们这里。”在王总的带动下,我那作为副总地质师的师傅,也开起了玩笑。”胡锦涛总书记发表讲话说,要科技自主创新,我们为什么不能在技术思路上来一次创新呢?”

“那么,我们用电法?”这次,大家很容易就想到一起去了,几乎异口同声不自觉的说了出来。大家都清楚,电法勘探是被动接收自然场源,不存在穿透力的问题,地表条件差一些也没关系。

可是,长期以来,电法勘探精度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素有”地震显微镜,重磁电法望远镜”之说。意思是,前期勘探的时候用一下这些手段还可以,在寻找构造方面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可眼前,除了电法,也没别的手段可用了,大家又陷入了一番困惑之中。

“好啦,武器有了,就算成功了一半,我们再把武器改良一下,不就可以了?现在,还是先填一下肚子吧!”王总宽慰大家说,”方便面也别吃了,看看表,已经到了食堂开晚饭的时候了。”哦,不知不觉,七八个小时就过去了。

大胆创新

晚饭后,大家又坐在一起进行了具体的讨论。最终,制定了一套具体的实施方案。第一,野外施工时,室内做成果人员也出去考察,对物性做充分的了解,便于选择合适的参数。第二,采集上多次实验,选择最合理的野外工作方式。第三,针对电法分辨率低的问题,开发一套新技术,提高解释精度。

前两点容易做,最难的是第三点。因为常规处理手段只能提供反演电阻率等值线剖面,根据等值线剖面进行构造解释主观性大,对地层界面及构造的反映往往失真。”就比如,雨天枪炮都失效了,只能用弓箭,而弓箭又没准星。”我师傅说。

我一直盯着眼前的各种剖面出神,是啊,品质好的地震剖面,一层层多清晰,让不懂专业的人来看,都能对地下的情况猜出个八九分。而电法剖面就不行了,花花绿绿的,不是成层,而是成块的,别说外行了,经验不太丰富的年轻工作人员,都搞不明白到底反映出的什么特征。

咦!我忽然想到,为什么,我们不能给电法剖面也分层呢?因为不同的地层之间,电性特征肯定是不同的,所以电性特征纵向上变化最大的地方,最有可能就是两套地层的界面啊!

我大胆地把这个想法提了出来。师傅思考了一会,说,这个想法可以考虑。但,通过什么手段分层,还要认真研究一下。如果真能做到合理的分层,那么,这场仗,应该就打赢了。 ”到时候好好给你们记一功。”王总说。

接下来,我们马上成立了技术公关小组,确定分层要采用的技术。我们用其它地区已有的资料做实验,最终总结出了一套分层技术,命名为”最优化电性分层技术”。并进行了理论模型的实验,结果非常好!接下来又在老资料上面做了实验,分出的层位和钻井的地质分层基本吻合!所有的人都兴奋了,我们的技术创新至少成功了一半了!

喜传捷报

通过和油田的交流,勘探马上部署下来了!争取4个月完工!有了合适的武器,精良的士兵,就什么都不怕了。以后的进展非常顺利。

我们的成果做出来的时候,三维地震测线也处理完了。通过采用一些高新的技术,地震剖面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油田领导,找了一个时间,让我们带着成果去和地震剖面对比一下。 ”看看你们谁更有本事!”

这个时刻是令人激动的,我们的创新,到底成没成功,全在这里了!剖面摊开的时候,所有人的眼睛都亮了:同一个位置,存在同样的构造,连埋藏深度、构造幅度、形态都完全一样!不可能存在这样的巧合,如果存在,那就证明一点:这个巧合就是事实,新的构造被找到了。

可是,在另一个位置,我们的剖面上有构造,地震剖面上却没那么清楚了。 ”咱们该信谁的呢?”油田领导意味深长的问。当然,从心底,他希望我们的结果是正确的,那样,证明又有新的油气藏被发现了。但是,科学工作和生产实践都是容不得自欺欺人的。 ”我们的剖面有14条,各条剖面对比吻合的非常好,我们认为,这个构造是存在的。”我师傅说。”那么,”油田领导对做地震剖面的科技人员说道,”这次,你们倒要攻一下关啦?”

接下来的几天是漫长的,等待地震攻关后的最终结果。如果有,那我们就完全成功了,如果没有,说明,找出来的构造,也可能是假象?

好消息终于还是传来了。地震经过精确计算了波速后,重新成图,在和我们的剖面重合的位置,也出现了同样的构造显示。我们终于成功了。然而,领导犒赏三军的诺言却没有实现,因为,通过这次成功,更艰巨的勘探任务到来了!

后记

项目结束后,我收到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录取通知书。重新走回课堂的我,也把勇于创新作为对自己学习、工作的一项要求,同时也在期待汲取更多知识的我重新走向石油勘探工作岗位的那天,因为我从工作中体验到奉献的快乐和创新成功后的喜悦,争取以后能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个人最大的贡献。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五十周年纪念的大会上说,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为广大的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开放的环境。我相信在祖国肥沃的创新土壤里,将会有更多科技奇芭竞相开放!

(朱传庆,研究生院2005级硕士生,培养单位为地质与地球物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