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研究生院第一次工作会议,刚才白春礼同志做了一个题为《稳定规模 提高质量 为创新型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报告,讲得很全面;研究生院马石庄同志就研究生院的有关工作做了一个专题汇报,给了我很多启发。
五年以前,中科院在教育部的支持下,正式成立了研究生院,由此中科院形成了“一校一院”的教育体系。中国科技大学到今天已经有48年的历史,依托中科院的强大人才队伍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科大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创新之路,在国内外赢得了较高声誉。科学院几代领导人对科大都十分关注,对科大的办学成就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科大的成绩不仅是中科院的骄傲,也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的骄傲。
研究生院更名的时间虽然比较短暂,才仅仅5年时间,但是在研究生院的领导班子和研究生院全体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不仅规模有了较大发展,更重要的是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制度,以及明确的办学方向和奋斗目标。
刚才春礼同志对研究生院工作的回顾和成绩的肯定,我完全同意。在此,我要借这个机会,向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两个领导班子,以及全院从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专兼职教师,广大科技工作者,全体教育工作者和干部、职工表示衷心地感谢,感谢大家为国家培养高级创新人才所做的贡献,感谢各位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进程中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同时,我也要借这个机会向今天获得优秀教师称号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还有五位获得突出贡献荣誉奖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向研究生院教材评审委员会以及所有参与研究生教材编撰工作的同志们,向高等教育出版社,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祝贺!感谢你们为研究生教材编撰和出版所做的贡献。
今天,我主要强调三个问题。
第一,希望全院要进一步重视教育工作,尤其是研究生教育工作。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要做一流的创新贡献,必须要培养和造就一流的科技人才。对我院来说,研究生教育是培养一流创新人才的基础。到目前为止,实际上已经很难找到哪项重要的科研活动没有研究生参与,也很难找到一项没有包含研究生贡献的重要科研成果。五年以前,我曾经说过,研究生不仅寄托着中科院的未来,也支撑着中科院的现在。研究生是中科院知识创新的一支生力军,研究生是我们中科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年江泽民同志为庆祝中科院建院45周年时题词,明确要求中科院成为“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基地,高级科技人才培养的基地,促进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其中就有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任务。胡锦涛同志在视察我院知识创新工程成就展时,提出了“四个一流”的要求,希望中科院建设成为具有“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才”的国家科研机构。而从实践上来看,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在科技创新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国家科研机构,无一例外都把高水平的创新工作和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中科院由于历史和国情的原因,不仅培养人才,而且还具有学位授予权。这既是国家赋予中科院的重要责任,也是有利于高水平研究工作和高水平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很好的体制。我在国外访问,与其他国际上类似的研究机构及其领导人接触中,能清楚地感受到他们对我们这种制度的肯定、羡慕。所以我们全院同志,包括院所两级领导班子、全体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都要进一步重视教育工作,尤其是研究生教育工作,要把它看成是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责任,是中科院“三个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科院为国家、人民乃至全人类做出创新贡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我们所创造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的是要通过研究生,通过我们培养的青年人才走向企业和社会,服务人民,乃至于走向世界。
院党组将一如既往地重视和支持人才培养工作和研究生教育工作,同时不断地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加大对人才培养工作和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投入,为人才培养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氛围。也希望我们全院同志共同努力,为创造我院更好的创新环境与人才培养环境共同奋斗。
第二,要牢固确立培养爱国奉献的高级创新人才的理念。
我们要培养的人才是要立志科教兴国、创新为民,具有世界眼光,勇于献身于科学、献身于人民、献身于国家的优秀创新人才,是能够坚持科学真理、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诚信合作、坚持敬业奉献的优秀人才。我们人才培养的质量,最终也要受到社会的检验。
研究生院成立时,希望我能够建议一下研究生院的发展目标,我不敢提得太高,只讲了一个“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这当然是一个过渡性、阶段性的目标。但是我想,在2020年以前要实现这个目标,也并不容易。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中国的经济社会进步速度更快,中国的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也处在迅速发展并不断改革提高的进程之中,我们要始终走在国内一流,而且在国际上能够达到知名,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们必须在科技创新和研究生教育,必须在人才的全面素质等方面,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因为我们的培养成果,最后不仅要社会的认可和国际的公认,还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特别是在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发展的初期,在法治环境还不是很完备、学术界还存在许多浮躁现象的今天,怎样把中科院,把中科院的研究生院,当然还有中国科技大学,真正造就成为一个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人才、创新人才的摇篮,我觉得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刻思考、努力实践并为之长期奋斗的任务,不能懈怠。我们不仅需要向国内的优秀高校学习,而且还要善于吸收国际上成功的经验,需要正确认识国情与当前的发展阶段,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研究生院和中国科技大学真正成为一流水平、人才辈出的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使我们的创新人才培养,传承和弘扬中科院的爱国奉献优良传统。
第三,也是我反复强调过的,要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关键在于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创新我院的人才培养制度。
我们国家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是,也不能否认由于封建小生产的影响,我们国家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现代教育要求的方面。例如,中国的传统教育比较重视书本教育,不太重视启发和鼓励受教育者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我们虽然是有着传统教育的国家,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尊重、对学生爱好的尊重往往得不到重视。
由于在比较长的时期里,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处于一直落后的位置,所以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人才教育,我们跟踪模仿的多,自主创新的比较少,自主创新的自信心不足。这种状态、这种文化,必然会影响到我们的同学们、研究生。
我刚从美国访问回来,看了一些国立研究机构和大学,感觉到这些年来美国的高等教育和研究工作在推进学科交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长进。比如像 UC Berkely 这样的学校,无论是化学系、物理系、生物系还是工程系,在科学研究上的差异已经不是很大,虽然重点还颇有不同,但是共同点都是学科交叉的,相互间很难分开;而且在教育内容上,也在逐步地走向多学科之间交叉的文化,给学生以更开阔的学科专业视野、国际视野。
另外,我们依然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当然也重视超级计算能力的运用。我一再强调导师和学生之间双向的沟通交流,我认为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洞察力,理性质疑,是创新的必要条件。
我觉得,我们在教育观念和方法上,距离科技创新实践的需要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还有比较明显的差距。更不要说还有少数的导师,把研究生过多地看成是自己的科研助手,不能放手让研究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相对独立地从事他所感兴趣的科学研究工作。有的甚至仅仅把研究生当作完成自己科研任务的工具,达到获取积累数据的目的。这样做,当然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创新人才。
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我也曾经呼吁过,当时在座的研究生给了我许多掌声。我觉得如果教育观念不转变,教育方法不转变,我们要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就无路可走。即便出几篇高质量的论文也是偶然的,完全是在导师的帮助之下完成的。特别是现在,我们研究生规模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优秀导师身边的研究生已经不是一位、两位,完全有可能尝试着改变指导方式,放手让研究生做一些科学上很重要、但导师自己还不太了解的领域的研究工作,争取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的导师曾经说过,培养研究生要有这样一个观念:就是我所熟悉的东西你就不要重复做了,我希望研究生做的是有科学价值、有意义的新工作,新任务。
我们在教育观念上,也要树立以人为本、创新为先的思想观念,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勇气和信心,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敢于探索外国人也未知的领域。
我们现在的科技创新活动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缺乏仪器的创新和实验方法的创新。而国际上许多新领域的开拓,新知识的获得,甚至新学科的开拓,都是由实验方法的创新而取得的。而许多科学仪器的创新、科学方法的创新,也是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实现的。所以,我觉得我们除了鼓励用常规方法、用已知方法做出优秀的博士论文以外,还应该鼓励部分研究生开拓新的实验方法、创造新的实验手段、改造新的实验仪器。
我觉得,我们中科院当前的人事结构还不太合理,研究人员所占的比重过高,技术人员或者是技术支撑队伍比例过低。国外许多优秀的研究机构,重视导师指导优秀研究生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有创造能力的支撑环节,而且还自主培养技术创新人才。我们的研究生比国内一般大学在实验方面要好一些,这是事实;但这不能成为我们自我满足的理由。真正的发展仪器、改造仪器、创新仪器的能力,我们还是差的。
我希望在教育观念的转变中,我们也要注意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仿真轻实验的趋势,鼓励研究生创造新的实验方法和手段,从研究生阶段就培养他们这样的能力和自信心,才有可能在走上工作岗位上后成为优秀的研究工作者,或者是成为企业中优秀的创新开发工作者。
中科院有许多优势,我们有比较高水平的研究工作和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有比较好的科学民主的传统和管理体制,也有以唯实求真、协力创新院风为代表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还有畅通的国际交流合作的机遇和条件。但是,怎么样把这些优势转变成为我们研究生教育真正可以受益的因素,我觉得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当然,研究生院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科学有永无止境的前沿,教育创新和人才创新也有永无止境的前沿。我们要努力为研究生创造更好的条件,让他们迅速成长为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
在一个创新人才的成长道路上,我觉得,研究生阶段,也许还可以包括研究生毕业以后实际工作三到五年的这个阶段,是其成长、成才最关键的时期。国际上的许多科学大师,他们做出创造性贡献的年龄一般都是在35岁或者是40岁以前,也就是在研究生阶(下转15页)段和研究生毕业以后十来年的时间登顶,取得突破,然后逐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指导和培养更年轻的科技人才开拓新领域,有的人则转移到科研工作的领导岗位,为其他科研人员创造更多的条件,这是一个普遍性的规律。
现在25岁左右的博士研究生,他们的服务年限如果按照65岁来计算,大体上要服务到2045年左右,正好是我们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重要历史阶段。所以,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工作,如果环境创造得更好,对研究生的关爱、尊重和支持能够做得更加到位,我相信,中科院的创新人才培养能够得到显著的收益,对未来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贡献。
我们中国科学院,不仅应该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骨干和引领的作用,也应该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起示范和带动的作用。因为我们的体量还是比较小的,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还是大学,所以我们不能说在人才培养方面起骨干作用,但是我们起一点示范作用,起一点带头作用,总可以吧?我们如果能够做好了,有了经验,或者是有了一定社会公认度,我相信大学和其他研究机构也会认同的。当然,我们也要努力向做得好的大学、其他研究机构学习,包括向企业学习,不断丰富我们的教育改革思路。
今天,我想着重强调的就是这三点。谢谢大家!
(根据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