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女儿开始整嫁妆——从“中科学子无锡行”看我校毕业生就业

  • 魏沛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250
作者:魏沛

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对于10年前、5年前、甚至2年前的中科院的研究生们,这是条定理。出国、继续深造、毕业留所……选择多,好去处也多。但是站在当今愈演愈烈的就业沙场上,中科学子找工作的压力近年来逐渐浮出了水面。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皇帝的女儿也要开始准备嫁妆了。

研究生院的嫁妆——“中科学子无锡行”活动

2006年7月5日~6日,来自研究生院10多个不同科研院所的40位学子对“太湖明珠”无锡市进行了实地考察,就毕业后的就业意向与当地部分单位进行了洽谈对接。而这次“中科学子无锡行”大规模就业对接活动在近30年的研究生院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其中有各种各样的原因。

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在此之前,整个研究生院的就业工作基本是由各个科研院所独立进行,没有统一的体制和机制。学子们分散在各省市的100多个科研院所,找工作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此外,以往各院所招生人数少,学子毕业后大部分能够出国或者留在科学院内,就业的压力并不大,开展这样的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

但是对于2006年毕业的学子来说,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研究生院近年来招生规模持续增长,目前在学的研究生有31000人,每年毕业的有5000~6000 人,如此庞大的数目自然不是出国和内部消化所能应对得了的,其中相当一部分的毕业生将走向社会。据白春礼院长在我校《研究生教育访谈录》中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90%。

而各自为政的就业政策也在近年来凸现弊端。以我校学子到上海市就业为例,上海2004年来开始实施《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审核评分规则》,外地生源想要获得上海市户口,需要按照该规则进行评分,在超过某一个分数线后方能获得进沪资格。由于我校不属于任何一所“211”工程高校,因此在明显有利于“211”著名高校的规则下吃了哑巴亏,按照学子的反映来说是“国内第一的研究生院还不如普通高校”。没有了统一的名号宣传也就没有了在外的盛名,我校学子往往在该项就业竞争力上输于国内著名高校的研究生。

对此,白春礼院长在访谈中表示,虽然研究生院和许多科研院所已经开始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但是仍需进一步加大力度。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媒体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渠道,也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研究生就业择业的指导引导。不能因为有科研经费就大量招生,而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却考虑得很少,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研究生院为了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于2005年4月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此次无锡行活动就是由该中心组织开展。中心主任张晋连老师说,如果有机会,以后将继续组织类似的人才对接活动。而现在中心已经通过参加联席会议等渠道与一些著名公司建立了联系,在2006 年下半年的求职高峰期,将着重联系这些公司在我校召开宣讲会、招聘会,为同学求职创造更加优越的条件。

学子自身的嫁妆——针对性发展自我

这次“中科学子无锡行”活动的一个特别之处在于,考察对接的费用并非由研究生院承担,而是全部由无锡一方负担,也就是相当于无锡市花费不菲请我校学子去当地考察就业。这对于现在是买方市场的就业环境来说,无异有些类似于天方夜谭。

对此,无锡市市委副书记王咏红在欢迎仪式上给出的解释是,无锡的发展正从依靠要素资源的投入转变为依靠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和科学技术含量的增长,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

无锡市科技局局长刘钟其给出的解释是,中科院是我国最高的科学殿堂,所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比一般的普通高校要强。

由此看来,这种天方夜谭之所以能够发生的原因在于无锡市相信科学院培养出的博士硕士们,中科院的灿烂光环给学子们镀了一层金。但是正如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石庄在欢迎仪式上所说,就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来说,由于自身基础和得天独厚的培养环境,科院学子们的确较一般高校的研究生要占优。但不可否认,由于科学院科研院所的文化相对单一,我校学子的某些方面的能力可能会相对较弱。

在这两年的中科院京区春季毕业生就业派遣会议上,中科院人教局也指出我校某些专业就业面窄小。

参加对接活动的无锡市部分单位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中国一汽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明确表示,虽然博士来所可得到年薪10万、配备三把钥匙(车、房、实验室)等待遇,但是必须具备2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否则宁可招聘具有经验的本科生。

小天鹅集团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宋一民提出了不谋而合的意见,他建议学子们在求学期间能尽早提前接触企业,争取一段较长时间的实习见习经历。这对于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整天埋头于实验室的中科学子们来说,是一个好的建议。

国内光伏产业领头羊、市值数十亿美元的尚德公司的态度是,对于国际性人才越来越看重,非常欢迎有国外经验的留学生。该公司人力资源招聘主管王新华表示这是“因为他们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能够迅速适应不同地方的工作氛围。”

当然,仅从一个活动中数家单位的要求来权衡我校毕业生就业难易,有失偏颇。我校学子的特点在于科研能力强而实践经历弱,理论能力强而转化为生产能力弱,并且不同科研所的就业状况也大不相同。但如果能在现有基础上根据就业市场需求进一步完善自我,何乐不为。求学期间针对性发展自我,准备好所需嫁妆,才有可能在人头攒动的市场中高人一头,找到心仪的婆家。

其他嫁妆——就业观念变革

连年紧张的就业形势最为直观的表现就是,两大超级城市北京、上海的吸纳量逐年递减,进京、留沪指标越来越紧张,而每年又都有数不清的毕业生直奔这两大城市而去,对于别的选择弃如敝帚。

张晋连老师认为这种观念需要变革,她希望学子打开思路,拓宽眼光,不将求职仅局限在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一些充满活力的中等城市也能为学子施展才华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平台,而且在某些方面的条件可能更加优越。

尚德公司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00年,当时刚留学归来的施正荣“除了技术,要什么没什么”。科技局局长刘钟其回忆当时情况,中国第一富豪有力竞争者的创业初期艰难异常。“他的第一桶金是我们给他的,主要的投资就是高新科技风险投资。4年里我们给他争取了4000万的科技拨款,有无锡市的,江苏省的,科技部的,如果没有这4000万,就不可能有现在这几十个亿的尚德。”

在江苏省,无锡市占据了国家下拨的中小企业创新基金40%的数额,而刘钟其对于中科学子的科技创新力也甚有印象,他表示如果中科学子有好的创业项目,可以找他洽谈,将给予与施正荣一样的待遇。

无锡市委市政府在欢迎仪式上还通报了一个雄心勃勃的530计划,即5年中无锡市在全球范围内引进30个领军型人才,为其每人提供100万启动资金,300万风险投资,300万产业转化贷款担保。而这样的待遇,在人才已经饱和的国内几大超级城市可谓海市蜃楼。

一些学子对此有自己的想法,来自电工所的杨龙山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自己认为也并非一定要去北京、上海,一方面现在研究生数量众多,自身并不占优势,一方面这些超大城市房价高,生活压力大。生活主要是要自己感到愉快,是要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在北京可以是一种生活,在无锡则可能是另外一种生活。

(魏沛,研究生院人文学院2005级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