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春明
在国外,大家习惯上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因为一般来说,导师为其研究生提供的不光是科研环境,而且也包含了生活的保障(或称为奖学金,fellowship)。在国内,也有这样一种趋势,愈来愈多的研究生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因此,在这里我谈论的“老板”是专指研究生导师,与企业里的“老板”没有任何关系。
我发现国内“老板”们干得很累,需要应酬的事情很多,这表现在要去应付很多公共事务、人事关系等。本文想通过对中西教育体制的比较,来探讨如何轻松地做一个“老板”。对这个问题,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对谁或对什么事说“不”的问题。只有在肯放弃一些不必要应付的人和事的时候,你才能够做得轻松。
在探讨如何轻松做“老板”之前,首先要明白“老板”的责任是什么?追根求源,“老板”的责任不外乎以下五个方面:找钱、带学生、指导研究、发文章和管理实验室。如果一天下来,你发现自己的很多时间花在这五件事情之外,说明你没有把钢用在刀刃上。本文主要就如何找钱和如何带学生进行探讨。
一、找钱
对于一个“老板”来说,钱(这里特指研究经费)是很关键的。钱是执行科研过程所必需的物质投资,用来支付人员、仪器、药品、旅行的支出。没有钱是绝对做不了事情的,但是,钱不是越多越好。拿的钱越多,责任也就愈大,需要交差的事情也就愈多。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做“老板”一定要权衡自己到底有多大能力,能够把摊子铺多大。特别是在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时,更要特别慎重。做“老板”的一定要明白需要什么钱,需要多少钱。
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获得科研经费的途径都是很多的。每一个途径都不是很容易的。要有好的想法,写出好的申请报告,经过数次的答辩,侥幸的话可以拿到经费,这只是一个开始。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这里所说的“消灾”是指完成资助机构所要求的或申请资金时所承诺的任务。有些资助机构对钱的花费和项目成果要求相对松散一些,而另外一些机构可能就比较苛刻。能够在定期内完成项目预期的要求并非易事。
一个普遍容易犯的错误是低估了开拓一个新的研究项目所需要的时间。即使一个看起来简单的研究项目,理清思路、确定参加的人员、准备好材料、购置必需的仪器和药品,这样半年、一年的时间可能就已经过去了。研究工作做完之后还要撰写、修改论文、补充数据,到文章正式发表一般又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因此,一个项目在申请时一定要有足够的基础累积和预研工作,以确保能够按时完成任务。要最大程度上避免申请那些没有足够基础累积的研究课题。
写项目申请报告是一个“老板”必备的能力。一个好的“老板”应该有能力提出好的想法,提出一个完整的申请报告。特别是让你的想法能够被内行和外行同时接受,认为有资助的必要,这在很多情况下是很困难的。一个好的申请报告首先必须能够说服评审专家,使他们认为该项目是有意义的、同时还必须要有可行性。
评审项目报告常常有非直接的内行专家参与,这在国内外都是一样的。能够使他们认识到一个项目的重要性仅凭科学的论证是不够的,同时还需要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你的观点才会比较容易地被专家们所接受。至于可行性,主要是指你对该领域现状的把握程度和背景工作的累积情况。
另一个常常犯的错误是把项目提得过大,到头来是自己给自己出难题。一个项目完成不好,以后拿项目便更加困难了。因此,在提出一个科研项目时,既要高瞻远瞩,又要务实,要有坚实的研究基础为背景。这样项目申请才会像滚雪球一样得到连续的支持。这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因为多数资助机构都要求项目的新颖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研的连续性。巧妙地调整研究方向,能够在一个长期的研究目标下不断进取是每一个“老板”必须能够做到的事情。像蜻蜓点水一样东做一点、西做一点,不但不能够系统地发展自己的专业领域,更不可能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地位。
二、带学生
带学生是“老板”最重要的职责。归结起来不外乎三方面的内容:选择学生、培养学生、带多少学生。
1、选择学生
选择学生很关键。这一点做“老板”的一定要心里有数。无论人家来你这里做硕士还是做博士,在你实验室所付出的是宝贵的3到5年的人生时光。但是,对做研究来说,3-5年却是很短的时间,不是每个学生都具备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做出成果的潜力,这与他的性格、过去的知识背景都有关系。因此,要想把科研做好,选择有潜力的学生很关键。
一个有潜力的研究生应该有两个基本素质:其一,具有好奇心,是指他对所参与项目的一种积极的探索精神,这是研究过程中最大的驱动力。其二,他必须能够坐得住,能够专心地钻研这个项目。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能够踏踏实实地做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有很多想法,但是心定不下来的人是很难做出好成绩的。很多学生缺乏这两个基本素质,培养起来困难便很大。
如果说大学或中学教育中可以提倡因人施教的话,研究生教育就很难做到这一点了。因为你的整体研究方向决定了你不可能为每个研究生提供他所感兴趣的研究项目,你所能够做到只是在选拔学生时挑选对你的研究方向有兴趣的学生。我所推崇的一句格言是“不要赶鸭子上架,这样做既浪费了你的时间,又让鸭子不高兴”。
选好的学生通常有四种不同的方式:面试、推荐、实习、考试。
在国内,大家常常把考试最为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考试能够充分了解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准确度,这些基础知识是创新思路的源泉。就我所在的专业来讲,一个没有很好生理学训练的人提不出好的科学问题;一个没有很好遗传学训练的人的研究思路总会走弯路;一个没有很好生物化学背景的学生很难做好分子生物学。这是每个学生的基本看家本领。在国内,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高分低能的问题。因此在有比较好的考分之后,下一个要考察的便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踏实精神。这一点常常需要在面试、推荐和实习中才能得到真正了解。
面试可以充分地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灵活程度和好奇心。在面试之前,“老板”要设计好所要问的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观察他/她是否对一件事情有自己的看法,是否曾经仔细钻研过一些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考察学生对一些未知的事物是否有足够的好奇心以及是否有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荐是国外普遍实行的一种评价学生的办法。即通过以前的“老板”和老师来了解学生的表现和性格特征。但是,这一办法在国内实行起来有一定难度。国内 “老板”常常非常不重视给予曾经跟他学习或工作过的学生一个公正的评价。因此,在招学生时很难从以前曾带他本科实习的导师或硕士导师那里获得有用的信息。
记得我在美国作博士后时常常帮学校一些教授们考证中国学生的水平。这些教授们在收到相当一部分由国内教授署名的推荐信时常常束手无策,因为这些推荐信基本都是一个格式,千篇一律地把所评价的学生描述得完美无缺,如何聪明、用功、老实。至于学生的短处、性格特征常常只字不提。事实上国外的教授们并不在乎学生有不足的地方,他们也非常希望能够了解到学生的一些性格特征。因为不同性格的人适合从事不同类型的研究工作。每一个人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只有公正地评价他的长处和短处,才能够真正地给他人的决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我想国内的“老板”们并非不了解自己的学生,只是他们不习惯把自己的观点用文字表达出来而已。
很多“老板”没有意识到对学生评价的重要性。事实上一个连对自己的学生都不能给予客观评价的学者不能被认为是一个踏实的学者。这和一个杂志的编委评审稿件一样,必须做到有原则,一是一,二是二。它属于一个学者口碑和信誉的一部分。所以,“老板”们应该充分尊重国际惯例,为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任。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天真地认为“老板”把推荐信写得越优秀越好。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己写好推荐信,然后请 “老板”签字画押。这是每一个“老板”都必须拒绝的事情。至于那些自己写好推荐信,然后模仿“老板”签字的行为便属于极端不道德的行为了。总之,在国内推荐的价值尚需进一步提高。
2、培养学生
每一个“老板”都有自己培养学生的经验和教训。没有一成不变的准则,对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培养办法也会有所不同,但是有一些基本的准则是可以遵循的。我个人认为带研究生有三个关键时期,每一个时期都有其培养的目标和方法。我想如果每一个“老板”能够在这三个时期里有目的地因材施教,就有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进入实验室的头三个月是最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学生一直在观察实验室、观察老师、观察高年级的同学,在潜移默化地适应新环境。很多好的或坏的习惯都是这个时间养成的。坏习惯一旦养成了便很难改变。因此,在这一时期严格把关、强化训练是非常关键的。对于“老板”来说,这一时期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操作规范、科研兴趣、实验设计的能力,鼓励学生们勇于提出问题。
“老板”们在实验室里呆的时间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手把手地把每一个学生的实验室工作(bench work)带出来。最好的办法是在带第一个学生时多花一些精力,然后每一个新的学生进入实验室时,由一个高年级学生将新学生带起来。我的经验是一个高年级学生同一时期只可以带一个新学生,如果你同时将两个或更多的学生安排给一个高年级学生的话,要不严重影响了他本人的正常工作,要不就是在质量上打了折扣。
对兴趣培养来说,学生的心理准备来得越早越好。 “老板”应该尽可能早地将每一个学生的研究方向确定下来。学生最好在报考研究生和面试之前有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其研究方向,阅读一些与之有关的文献或专著,这样等于赢得了半年甚至一年的心理准备和兴趣培养时间。
这一时期,“老板”要做的另一件事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学会问问题是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部分,这也是中国学生比较欠缺的一部分。一开始实验室内就要营造一个轻松的气氛,使提问的学生没有压力。同时也不要在乎问题有没有水平,敢于提出问题是最重要的。开始时实施一些强制性的要求来督促学生提问题是必要的。一般说来,万事开头难,但是大多数学生像这样提过几次问题之后,心理障碍便不再有了。
不要指望学生在这一时期可以自己设计实验。这是学生们开始搞科研时最难突破的一关,因为相当一部分中国学生上大学时缺乏基本的实验技能训练,只有少部分学生可能通过读课外书获得了一些培养。因此,我个人的做法是每周在每个学生身上至少要花半天时间,讨论上周实验的结果和安排下周要做的事情,仔细过问每一个实验步骤,观察原始的实验数据,指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和分析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预期和非预期的结果。
不会写实验报告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有的是不会写,有的是不愿意写,有的是想以后再写(偷懒的借口)。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则问题,一开始便要抓紧,要非定时抽查,从而保证每一个实验,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要有记录、有总结。
实验室的潜在危险很多,也有很多不可泄露的科研机密,因此一开始就要制定好安全操作规范和行为准则,把“丑话”说在前边,要求每一个要进入实验室的人仔细阅读这些规则,并在承诺遵守这些规则的合同书上签字。发现违规的事情,要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尽快做出警告或处理。
第二个时期是从三个月到一年之内的时间里,这是学生知识和技能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学生拔高是最关键的,建立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验设计能力,指导学生去发现新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假想,然后通过系统地设计实验去证明或否定自己的假想。教会学生如何做研究要比学会做实验更重要,前者给予的是思想、后者给予的只是技术操作方法。
关于能力培养,我想再次强调,每一个学生都要充分意识到他做研究是通过实验结果去说服自己,而不是去说服“老板”。一个总是想去取悦“老板”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他应该逐渐学会挑战自己的和“老板”的观点。
第三个时期是在两年过后的一段时间里,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科研论文写作能力非常重要。要尽可能地敦促学生多发高水平的文章,不发不痛不痒的文章。一个实验室要尽可能地在一个大方向下系统发文章,不断进取,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建立自己的专业声誉。因此,对学生的要求应该与实验室的大方向吻合。
每一个“老板”都要意识到通讯作者是责任作者,你必须要对自己实验室的实验结果、文章负责,一旦实验室的文章出现科研作假或侵权问题时,作为通讯作者,你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要意识到,你的文章发表以后,相关的实验数据、实验材料和重复你的实验所必需的实验方法必须公开,去接受别人的挑战。当别人向你讨要实验材料时,你却提供不出材料,不得不以学生毕业了而材料找不到等借口来推辞,这是一件非常丢面子、非常尴尬的事情。
以下是我对每一个时期工作重点的简要总结:
头三个月:良好的开端
* 选题: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可行性;
* 好奇心的培养;
* 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 观察能力的培养;
* 查/阅资料的能力培养;
* 提出问题的能力(强制有时是必要的);
* 操作安全性训练;
* 严格按照protocol做实验的能力(这是国内学生常犯的毛病);
* 写实验报告的能力(至少要2-3次抽查实验报告);
* 严格规章制度(保密协定+安全规则+实验室管理条例)。
头一年:知识和技能的成熟
* 创新能力和思路的培养,这是相当艰难的一步;
* 独立设计新实验的能力;
* 稳住学生,从而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工作;
* 交往能力的培养;
* 学生的研究是要说服自己信服一个观点,而不是说服“老板”;
* “老板”不要看修饰过的结果(对学生的结果一开始就要抱着怀疑态度)。
两年后:书写科学论文的能力
* 不要替学生写文章,要指导学生写文章;
* 指导学生第一次写论文的步骤的设计;
* 不要使用“track change”功能,要让学生自己把修改的内容输入电脑;
* 要解释为什么做这样或那样的修改;
* 一篇文章至少3-5次的反复,每一步都要有学生的参与。
3、带多少学生
我见过最大的实验室是蔡南海教授在美国和新加坡的实验室,鼎盛时期两边加起来有30-40人。但是由于实验室工作人员是以训练有素的博士后和访问学者为主,研究生非常少,所以他能够将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的实验室运行得很好。而大多数以学生为主要生产力的实验室来说,规模则小得多。我在美国工作时的“老板”David Meinke教授就明确表示他能够忍受的最大实验室规模是10个人(包括博士后、实验师、研究生和实习学生)。曾有一个时期实验室里有12个人(包括4个实习学生在内),他就感到压力非常大。这不仅仅是一个人员成本经费问题,也是因为要想保证实验室能够井然有序地运行,做出好的研究成果。“老板”在每一个实验室成员身上都要花费很多精力,所以,适当控制实验室学生的规模是每一个“老板”必须考虑的事情。
我个人认为在没有非常得力的副教授配合的情况下,一个“老板”可以同时培养的研究生的顶限应该是10人。如果你的副教授可以独立支撑一个分支自己带学生的话,他可以考虑从2-5个学生开始带起。
三、总结
总而言之,一个好的“老板”应该把学生领进门,为他提供一个好的研究环境、技术支持和好的启动项目;要肯在学生身上花时间,重视其能力培养,使学生有独立观察和思考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做“老板”的则要不断挑战学生的能力和好奇心,教会学生如何做科研(而不是做实验);在适当的时间开始重点培养学生写论文的能力,要积极为学生的未来考虑。
至于如何轻松做“老板”,我个人的建议是对学生要先紧后松,要加强实验室的制度化管理。实验室的人不是越多愈好,文章不是越多愈好,钱也不是越多越好,要有目的地控制自己摊子的规模。
(刘春明,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