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院党组决定对我院的教育体制进行重大改革,更名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确定了 “三统一、四结合”的办学方针、“两段式培养”的办学模式。实践证明,院党组的决策是正确的、及时的,所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由于新研究生院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的效应,具备了提高培养质量、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条件;同时大大地提升了社会影响力和教育行政认同度,使得我院学位授权的学科扩大、招生规模突破得到顺利实现。为了进一步推动我院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我们还将适时成立院教育委员会,指导和协调全院的教育工作。
随着我院在学研究生规模的快速增长,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已成为全院普遍关注的问题。大家担心,规模的扩大会导致教育资源、基础设施的紧张,会导致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精力的投入不足;规模的扩大也有可能导致生源质量的降低。应当说,这些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因此,坚持质量与规模的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我院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是我院试点三期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我们花较大力气,重视解决教育管理质量和培养质量的新问题,把工作重点及时从扩大规模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
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也是研究生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说一点自己的思考。
(一)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去年8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今年1月17日,中央专门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到会作了重要讲话。我院于去年7月在青岛召开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甬祥同志和其他院领导到会作了讲话;院党组于去年9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为什么要如此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说到底,就是要解决培养人的根本性的问题。
我院一直有着重视德育工作的好传统。近年来随着学生规模增加、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要求提高,绝大多数研究所并没有因此而放松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许多单位明显地提高了重视程度,积极探索出一些富有成效的新形式和新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沈阳自动化所组建了研究生的党总支、党支部,由人教处长担任党总支书记,形成了以党团组织为核心的学生工作体制;上海教育基地、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十分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专业学习研究,鼓励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大连化物所在狠抓学术道德上下功夫,制定了明确的学术道德惩戒制度,强化了科学道德神圣不可侵犯的信念;计算所提出了“管理一体化,工作制度化、内容多元化,形式多样化,教育体系化”的要求,逐步形成了一套“围绕中心,联系实际,齐抓共管,创新思路”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武汉教育基地和相关研究所,注重学生的集体观念培养和教育对象的定位,既促进师生关系的密切融洽,又注意严格要求、认真管理。各研究所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有很多新探索、好经验,限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再一一列举。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院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个别研究所的工作还需要加强和改进。培养忠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是中国科学院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性问题。最近人教局正在形成意见,将按照各所学生规模对教育干部、政治辅导员的配置提出具体要求。研究生院和中国科技大学,要针对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促进我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既要做好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工作,也要发挥龙头和示范作用。各研究所一定要领导重视,找准工作的切入点,花更大的力气、下更大的功夫,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二)建立和完善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重点推进“一进多出”的分流机制
2004年,研究生院批准招收博士生4903名、硕士生5710名,首次实现了招生突破万人。报考我院博士、硕士的考生分别为10360名和17587名,若不计硕博连读生使用的名额,两类学生的录取与报考之比都超过了1:3,与各高校相比较,这是在前列的。另据研究生院的统计,硕士生来源于56所(有研究生院设置)重点高校的比例逐年略有上升,目前占三分之二。可以说,随着我院招生规模的增长,生源的初始质量并没有出现下滑。
应该看到,研究生院更名成立以来院里加大投入迅速改善集中教学的基础设施,目前已有74个培养单位的3800余名一年级硕士生在北京进行集中教学;研究生院的课程开设也由2000年的320门增加到目前的710门,课程的覆盖面和质量也有所提高;博士生的公共课教学也开始规范化。但是,据研究生院反映,国家学位条例和我院实施办法中“两门学位课不及格,或一门不及格补考不通过的,不得参加论文答辩”的规定,在贯彻中阻力较大,尤其导师是所领导、学科带头人、院士的学生,执行起来更困难。
同时,我们有的研究所在选题报告、中期考核等环节的管理不规范,流于形式;有的论文评审只在导师个人关系密切的小圈子专家范围内进行;有的单位在发生学生抄袭剽窃、弄虚作假行为时,在学术道德的问题上态度不明、处理不严、姑息迁就。等等这些现象,虽然属于个别问题,但波及面较广,对学风的消极影响很大,也不利于培养质量的保证。
针对上述情况,研究生院和各单位要加强对研究生培养各环节的把关和分流筛选,在课程考核、资格认定、中期考评、论文评审、学位答辩等关键环节,由研究生院牵头尽快建立“一进多出”的分流机制。按照国务院学位条例的精神和相关规定,对达不到质量标准的培养对象,分别作退学、肄业、结业、不授予学位的分流处理,形成激励进取的培养机制。同时,要重视博士生资格认定制度的探索,建立一定比例博士学位论文抽审和外审的制度,试点推行博士论文双盲评审制度。
(三)建立研究生教育的内部评估体系,合理地配置全院的教育资源
研究生院从去年开始编辑整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信息年报》,今年的内容又有所丰富和增加。但这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深化。除此之外,还需要形成“研究所研究生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在管理质量、培养质量、就业需求等方面进行评估,对生源质量、课程质量、教学大纲、培养方案、指导水平、论文质量、管理水平等问题进行单项评估,评估的结果应该作为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参考依据。
据研究生院最新统计表明,目前我院有些导师其名下的在读研究生较多,个别导师名下的研究生人数已经远远超过实际上的指导能力。我们都是搞科研工作的研究生导师,自己也是当过学生的,难于想象同时指导那么多研究生怎么能够做到对学生负责。就算是项目多、水平高、年富力强,负责七、八个左右研究生的指导工作,担子已经不轻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所领导、年富力强的学科负责人,尤其要自律;院里也要尽快出台相应的管理政策。
另外,我们的招生名额有限,既受基础设施限制,也受教育部的招生计划限制。去年,我们有10来个研究所由于生源问题出现缺招,损失了50个博士招生名额。为此,研究生院已采取措施加大机动调节力度,避免计划名额流失。总之,今后在包括招生指标在内的各种教育资源的配置,要考虑到学科布局、培养质量、管理水平、地域特点、生源情况、就业需求等综合因素,合理进行安排。
(四)进一步加强中国科技大学的建设,不断开创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新局面
中国科技大学是我院教育事业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两年来,中国科技大学的定位更加明确,全校教职员工的思想更加统一、精神更加振奋,学校的改革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去年,在相关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成效显著。
全院各职能部门、各研究所,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推进与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的三方共建工作,继续推进“211工程”、“985 工程”建设工作,在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培养创新人才中取得新的突破,将中国科技大学建设成为“质量优异、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一流研究型大学。
同志们,今年是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即将转入第三期阶段的关键时期,人才问题是关系到知识创新工程第三阶段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做好人才工作,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逐步树立起科学的人才观,以实施科技创新人才战略为根本任务,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知识创工程中的重要作用,为实现试点三期的各项目标而奋斗!
(根据白春礼同志在中国科学院2004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