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新疆 研究西部 报效祖国

  • 张小雷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1845
作者:张小雷

谈起新疆,每个人都会想到她是个好地方,但真正认识新疆,可能并不容易。如果让你来新疆上研究生,是否也会有所犹豫,如果让你长期生活、工作在新疆,你又会如何感想?

看着这本册子里同学们发自内心的真切感受,想到了我1989年来新疆上研究生时的心情:在新疆也能上研究生吗?中国科学院在那里的研究机构有很好的科研条件吗?那儿的气候和生活环境能适应吗?

带着很多的疑问来到新疆,从中国最边远的地区走进中国科学院,两次在研究生院的玉泉路园区度过一年半的校园生活,16年走遍新疆的山山水水,我不能说我已经完全认识和了解了新疆,只能说我已经深深地热爱上了这片土地,并认识和了解了中国科学院在这里一代又一代平凡而又伟大的特殊群体。

正如同学们在所情教育活动中感受到的一样,一个人、一件事可能会改变一个青年人的一生,从来到新疆到现在,我也常常被彭加木为代表的这些伟大人物的英雄事迹所感动,也常常被身边普通科技工作者崇高的生活细节所感动。

十几年前,我帮助导师黄文房先生整理资料,看到八十年代《新华文摘》上的一篇文章,写的是彭加木和他的战友们在罗布泊考察的故事,其中写到了一批包括黄老师在内的50年代从南京大学毕业来新疆的青年人在野外的工作情景。当时由于缺水和食物,一位担任保卫工作的解放军战士遇到严重便秘,黄文房老师二话没说,用手指为他解决了痛苦。看到这个故事我热泪盈眶,亲人间的感情就在我的身边。

这么多年,我无数次亲眼看到一批老科学家继续为国家科技事业勤奋工作的场景:刘东生、夏训诫、王富保三对七十岁以上的科技家庭赴罗布泊考察;刘国钧先生边吐血边做实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胡汝骤先生带着心脏起博器编撰科学专著;张立运先生修改投稿直到手抖的不能写字;黄丕振先生野外考察却遭车祸;胡文康先生连夜赶稿心脏病发作;杨利普先生临终前还询问新疆地方志的出版情况。

我也深深理解我身边科研一线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对事业的忠诚和身心所承受的巨大压力:有从手术台上下来没几天就被人扶着去北京课题答辩的,有连续几天几乎不睡觉工作到病倒的,有出野外时遇车祸死里逃生的,有专门追逐沙尘暴和紫外线晒成 "非洲黑人"的,有常年累月见不到妻子儿女的,有经常在梦中还在申请课题、出野外和思考如何出成果的。我也为我所新一代研究生们积极投身艰苦的野外型科研工作而高兴,更为他们能继承和发扬几代新疆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而感动。

2002级女硕士研究生刘伟杰,在环境最恶劣的新疆塔里木河下游从事生态畜牧业定点研究,在羊圈里与羊群为伴,一呆就是半年,观察、分析、研究极端环境下羊的生理代谢和生长发育规律。看到这样一个纤弱秀气的女孩子变成了几乎认不出来的样子,我只有感动和惭愧。

回想这些年我所研究生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可以说是我院、我国高级人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从我上研究生时两所仅招收4名硕士并且没有博士生,到现在我所9个硕士点和2个博士点每年招收61名硕士生和31名博士生,不能不让人感到振奋。

五年前,我所开始实行全体研究生去北京上学前先来所进行一个月的"所情教育"活动,就是想让他们认识新疆的区情、认识“生地精神”、认识中国科学院的创新文化;为将来研究新疆、研究西部、研究干旱区做好思想准备;为未来走上不同工作岗位后,更好地报效祖国打下良好的精神基础。

借我所近两年研究生 "所情教育"个人心得汇编成册之际,作为老研究生同学和一直从事研究生工作的同事,我给大家讲一些我所知道的故事,交流一些自己的体会,且为序,愿共勉。


注:本文为张小雷同志为《让青春在西部闪光》文集所做的序

(张小雷,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