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文精神真正走进科学殿堂

  • 杨晓梅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1685
作者:杨晓梅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社会科学系(以下简称人文学院社科系)一直承担为全院博士生开设公共必修课——"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工作。课程开设至今已十余年,共有5100余名博士生先后参加了学习。为保证教学质量和组织好教学管理,经反复摸索实践,在调研及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人文学院社科系对这门课程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改革。

首先,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作为博士生政治课教学的重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更新。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被国家教育部规定为理工科院校博士生的必修课程。1989年开设至今,名称虽然没有变化,但其教学内容却是随着国家的改革、形势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不断地予以调整、更新。从2000年起,人文学院社科系在教学内容上陆续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领域以外的,也是过去很少涉猎的有关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法律、伦理、道德、人文等诸多社会科学领域内的知识和重大问题。其目的旨在提高博士生的人文素质以及认识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人文精神融入研究生的人格和世界观,促进青年学子的全面发展。

十余年来,人文学院社科系先后聘请了王选、柳传志、张昭忠、孙东东、周思源等数十位在各自专业领域里颇有建树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前来授课。他们以良好的道德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学术功底、强烈的民族精神影响着每一位听课的同学,并教导学生如何加强人文科技素养、学会“要做学问,先学会做人”。教师们的言与行使同学们认识到,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不仅要有高“智商”,更要有良好的“德商”与“情商”;良好的人文素质会促进他的治学与科研达到更高的境界。

课程内容的变化更新,也体现了人文学院社科系对教学内容和管理的不断探索与创新,老师们通过辛勤的付出,努力做到让这门课程常讲常新,成为每一位受众者提高人文素养、拓宽知识领域、开启智慧之门的一把钥匙。

其次,将政治原理与时代焦点的结合作为博士生政治课教学的启动点,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

人文学院社科系为博士生组织的这门课程,体现了多学科的交汇与融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借鉴“三基本、五当代”的教学内容:《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和《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科技》、《当代世界法制》、《当代世界军事和中国国防》及《当代世界思潮》,将同学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焦点等方面的问题贯穿始终。如: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爆发及美国 “9·11”事件发生之后,人文学院社科系相继请来了张昭忠、王辑思、沈伟光等专家就国际形势、国家安全等方面问题进行了专题讲座;在如何看待中国西部的崛起和建设问题上,请来了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总体规划设计者、国土所所长杜平和副所长肖金成,向同学们介绍了有关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选择和制定、我国西部的现状等情况;在“法轮功”蛊惑喧嚣、百姓难以辨别真伪之时,医学博士张洪林教授以多年的科学实验和理论研究,对科学与迷信、骗术与魔术、气功与伪气功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揭批了“法轮功”的本质,用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的思想,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

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师生互动、课堂答疑,改变了过去传统政治课“填鸭式、说教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变枯燥为生动、变繁杂为易懂、变空洞为实际。在宽泛的教学氛围中,授课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启发、训练同学们的思维;他们将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与信息传授给大家的同时,也将责任与使命、激情与奉献赋予了年轻的学子;他们的精彩论述以及对人生的独到体验与感悟,给博士生们留下了深深的思索,也引发了大家对未知领域的极大关注和兴趣,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第三,增加课程期次,对开课的形式进行了调整。

为满足培养单位的需求,人文学院社科系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课程的开设进行了调整,增加了秋季班,增加开课的地点;同时,将过去每周只上一次课的分散式方法改为集中授课。这样既可以缓解以往学生选课机会少、学生上课与出差和进行课题实验易冲突的矛盾;又方便了各培养单位对上课学生的了解和管理,也提高了教学组织工作的效率。

人文学院社科系对改革博士生政治课的尝试,得到了授课教师和听课学生们的肯定,教学效果反响热烈。

参加听课的不仅仅是中科院系统招生培养的研究生,航天部二院、海军工程大学、科技部等有关单位的博士生也慕名前来研究生院选修了这门课程。同学们在课程结束后留下了热情、真诚、质朴和令人感动的话语,既对这门课程的教学组织与教学内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赞赏,也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

来自高能所的叶进星博士课后感言:“人文学院社科系举办的博士生政治课,历年来为学生称道,我今年有幸听了,果然名不虚传。诸位老师的演讲都很精彩,其中尤以科技部的一位官员的演讲对我触动最大。这位官员所表现出来的对我们中国各个深层次问题的忧患,尤其是对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民的深深同情,让我们看到一个真正有良知的知识型官员的形象,也让我们对政府更添了一份信心和期望。本人愿随着这位令人敬佩的先生的思路,继续‘忧’中国,关注中国的弱势群体,并提出我的一点思考。我觉得人文学院社科系开的博士生政治课形式很好!希望以后能继续请到一些名家、大家来给我们做些有深度的报告。若有机会,我想继续来听。”

计算所的蒋发群博士认为:“人文学院社科系对政治课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广大研究生开拓思维、增加人文思想,值得提倡和发扬。”

地震局地质所的赵慈平说:"作为理工科博士生,需要补充的是人文科学知识,本课程也正是这样安排的,很好!希望内容再宽泛点,一定会受所有博士生们的欢迎。"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庄丽,在读研前曾有过八年的教师经历,课程结束后她这样表述了自己的感受:"在上政治课之前就想,这十天会非常难熬,肯定有人和我一样在琢磨着怎么逃课,因为从小到大的政治课给我们的印象就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而这十天则赋予了政治课以崭新的面貌和内容,这样的政治课人人都爱听。遗憾的是课时太短,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生态环境中心的程祥磊博士则建议:“希望研究生院的老师能将我们博士生的这门课程推广到京区乃至全国各大高校,以讲座的形式对现今大学生、研究生进行社会形势及现状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增进团结,加强集体意识。”

目前,研究生院的博士生政治课从内容到形式都在逐步走向成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21世纪的中国需要科学与人文精神、需要道德与民族精神,为使我们的时代更能体现适应先进文化要求的环境伦理、科技伦理和法律伦理,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环境、公正廉洁的社会环境、适合人类全面发展的人文环境,人文学院社科系将继续深化政治课程的改革,让人文精神真正走进科学殿堂。

(杨晓梅,研究生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