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与大学理想(上)

  •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208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是在中国科学院领导下,依托所属的国家科研院所,大规模培养研究生的一所具有特殊体制的大学。和其它现代大学一样,她的基本职能也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其内涵的核心则是育人和治学,并需要有一个良好、宽松的环境来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对现代大学而言,育人、治学都将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在当今的开放世界,政治体制的多极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及人生目标的功利化等,对追求高尚人格和高深学问的大学传统的价值观念形成了挑战。因此,如何加强大学自身的文化环境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形成相对稳定的大学精神和道德风尚,就是大学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首先谈一谈对"文化建设"这一词汇的理解。从宏观和广义上看,"文化" 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哲学家认为: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人类学者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因此,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大学教育的实质就是用文化环境的影响,来增强学生的智力和道德品行,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服务于社会和国家。
因此,大学的文化建设应是大学教育环境的主体,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是造就大学精神的无形力量,是师生及管理者形成共同价值观念追求及具有长远凝聚力的核心,是用"润物细无声"的非强制性的教育手段来达到教育目的的现代教育方法和观念。
从知识传授以外的文化要素看,文化建设涉及到大学的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情感、文化心态、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人际关系、制度传统、校风品格、物质设施等等方面,涵盖了物质层次、制度层次和精神层次三个主要建设内容。
其次,要说的是大学的文化建设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基础,以育人为中心,目的还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现代大学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观,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学生在学校中角色和地位的认识。杨福家先生说:"21世纪的教育将有三大特征:终身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和教育国际化"。普林斯顿大学则认为:教育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学生占主导地位的过程。而耶鲁大学的校长更有名言,他对学生说:"你们就是大学。"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新世纪高等教育的展望中说:"大学生是大学的主体,是决定高等教育质量的首要条件。"他们既是受教育的主体,又是学校充满青春朝气的动力源泉和大学精神传承的寄托。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增强了学生对母校的凝聚力和主人翁感,激发起主动的创造性学习和自我升华的人格培养,创造了个性自由发展、生动活泼的教育环境,这对优秀人才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作为个体的人是不能脱离社会的,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实知识,发展个性,完善人格的过程中,也要坚持服务国家与社会,为公众谋利益的辩证统一。如同美国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主席博耶教授所说:"通过有效的大学教育,学生应该成为有才干有能力的人,而且也应该献身于社会公共利益。"
在以育人为中心的大学教育观中,教师在大学中具有基础和主导地位。古人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以及"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之警语,说明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及道德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教书育人则是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现代教育家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竺可桢先生则说:"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他们都看到在大学教育中大师或教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影响最大的群体,并在学生心中有一种天然的崇高地位。他们的政治观点、治学态度、人格品德、精神气质,在教学过程中会给学生无形的熏陶,并且有巨大的感召力,甚至会对学生的人生道路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教书育人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师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育人作用不是简单的说教和空乏的理论,而是把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科学辩证的思维方法,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知行合一、理实交融的严谨方法,协作诚信的人格力量,在指导学生的教学与研究的过程中,以知识的传播和探究为媒介,有目的地以涓涓细流渗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并激起共鸣。这样的教育才能使学生永生不忘,这样的老师也才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以笔者在中国科技大学五年求学及留校后33年执教的经验,深感老师除了在教学活动中贯穿育人的思想外,在学校的各种课余文化活动中,经常与学生接触,以朋友和师长的身份与他们进行平等无拘束的心灵沟通,也是教学相长、教书育人的一种好方法。有一个例子值得一谈,我自己长期从事教学,给学生开"电磁场理论"和"电磁辐射及天线"等课程。而范洪义老师是优秀的物理学家,在物理系、材料系开"量子力学"和"量子场论"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学生都很欢迎,因为除了知识的传授以外,还穿插了生动的科学史事例和科学家创造性思维的轶事。为此范洪义教授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大受学生的欢迎,受范君之邀,我还曾为该书作序。上世纪90年代,在知天命的岁月,我到学校担任了党委书记、副校长,范教授也一度担任了材料科学系系主任。那时国内大学曾兴起了一股中国传统文化热,素质教育观念和思想也开始在大学传播。大约在90年代中,前后三、四年间,一方面出于兴趣,另一方面是责任,我曾应校报《中国科大》编辑部之约,在专门开设的"科大夜话"专栏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以治学和做人为主题,每期写一篇千字左右的随笔和散文,抒发心中的真情实感,与师生们进行心灵的交流。有趣的是范君则每期必写一首短诗,或五言律诗或七言绝句,也间或有一些思深意切,文词优美的白话诗与我唱和。许多学生和老师都十分惊异,理工科出身的余、范二君竟能写出如此深刻而优美的散文和诗歌,无形中倡导了一种高尚的人格追求,有朋友开玩笑说,余、范两教授称得上是90年代科大文坛的"双剑客",我一笑了之。后来这些科学与人生随笔,由安徽教育出版社以《春秋雨丝》为名,集结出版,这也是一件意外的事,算是在科大的一段佳话。
第三是想讲一讲大学的文化建设要以三个层次的工作为重点来展开。这三个层次分别是:物质层次的校园建设,制度层次的管理建设和精神层次的价值观建设。当前,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很多,我只想举一些例子简明地讲一点基本认识,以便和大家讨论。
首先讲物质层次的校园建设。由于大学是探索真理的知识殿堂,因此校园建设历来受到创办者及广大师生的重视。幽静清新的自然环境,独具特色的教学主楼,优雅庄重的图书馆,朴素有序的实验室,清洁整齐的学舍,有历史意义的象征性建筑、雕塑等等,这些构成校园的人造物上,处处凝结了造物主的思想和情感,它们也就在无形中对师生的精神世界产生着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这种外在表现形式的校园文化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1988年,我访问过斯坦福大学。这是美国西海岸的一所名校,它与加州伯克利大学及 caltech(加州理工学院)一起,以卓越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傲视东海岸的常春藤大学。她山麓环抱的校园十分幽静,由红瓦铺盖的一幢幢罗马式建筑,被宽阔典雅的拱廊连接,校园内土黄石墙、棕榈成荫,绿草如波,繁花似锦,它的恬静美丽,使学生的大学生活充满了生机与乐趣。这一切浸透了这所大学的创办者斯坦福夫妇的心血与期望,如其首任校长乔丹所说:"这些长廊连同它们华贵的圆柱,也将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每一块砌墙的石头必定会给学生美和真的熏陶。"凡是访问过这所大学的人,都会对这所大学的校园之美及蕴藏其中的文化精神留下深刻的印象。
后来,由于工作关系我又访问过欧洲的一些著名大学,特别是意大利的帕多瓦大学给我留下了至今难忘的深刻印象和心灵震撼。帕多瓦大学座落在风景秀丽的世界名城威尼斯西部,创建于1222年,是欧洲中世纪创办最早的几所大学之一,小城的古朴风貌及其宁静安祥恰是做学问的好地方。起初,大学主要以神学为主,后来逐步发展起医学和法学,到文艺复兴时期又增加了数学、天文和力学。这所大学之所以有名不仅仅在于它历史的悠久,还在于哥白尼曾在这里研学过医学,而伽利略在他 28岁风华正茂之时,被聘为这所大学的数学教授(1592年),并在这里渡过了最富创造力的近20年。在这里,他第一次发现了物体的加速度,并得出了运动路程与运动时间及加速度间关系的公式;还进一步证实了在比萨的斜塔实验,研究了炮弹抛物线运动的弹道学。最重要的是他在这所比较开明和宽松的大学里,能深入研究哥白尼的"日心说",并撰写了《神秘的宇宙》一书,公开支持哥白尼的观点。在此期间他研究光学,设计制造了性能优良的折射式望远镜,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它对准了星空,当看到如此绚丽的繁星时,他激动万分地说:"它们是如此之多,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他观察了月球,发现了太阳黑子,并且发现了木星的4颗卫星。这些使人难以置信的成就,更进一步坚定了他"日心说 "的信仰。当帕多瓦大学的负责人向我们介绍这一切时,显得平静而自豪,他带领我们走入一间约可容纳四五十个学生的不大的教室时,古老厚重的褐色木制讲台、陈旧的课桌、罗马式建筑的半圆窗,使这间教室显得十分庄重。他说,这就是保留至今的伽利略执教的教室和讲台,只有最杰出的科学家才有资格在这里给学生和教师们作科学演讲。此时在我们心中,科学的崇高精神及科学家的伟大人格,便情不自禁地油然而生。

(余翔林 文化建设委员会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