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硕士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初探

  • 王颖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281
作者:王颖

引言:2002年3月25日,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制定了《在职攻读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对软件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人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学院(简称软件学院)根据这样的培养目标,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初步形成了软件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从工程硕士的招生、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教学、论文质量和学位授予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质量监督和自我完善的机制。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教育质量保证过程的关键,本文将从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和师资的建设等方面介绍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一、结合专业特点,面向产业需求设计课程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制定的培养高层次实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将培养目标细化为“精技术、懂管理、会做人”的高级软件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并从这一目标出发,聘请产业界和学术界,国内和国外具有教学、科研和软件开发及软件项目管理经验的资深专家17人,组成学科专家组讨论制定培养方案,研讨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

课程设计尤其注重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课程设计的具体原则为:

● 面向软件产业需求设计课程体系,注重两个结合:系统理论与新技术相结合,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新技术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避免技术与应用脱节。

● 强调工程实践,注重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 增加不同行业领域知识的介绍,拓展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研究生院软件学院管理委员会和学术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学科专家组经过多次研讨,制定了矩阵式课程体系。纵向包括技术类课程、管理类课程和人文类课程;横向面向技术应用领域设定相应课程,主要是金融类和电信类课程。课程体系结构包括预修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专业选修课、领域选修课和专业综合课等七大类课程。公共基础课如软件数学、计算机算法分析与设计、交流技巧和科研方法论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专业基础课如软件体系结构、软件工程过程等为专业的学习和学生将来的定位打下基础;专业课的设置目的是培养IT领域或相关行业的软件项目经理、培养软件架构师、软件测试工程师;选修课如数据挖掘、中间件技术和嵌入式系统设计等是为扩展学生知识面或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专业综合课即软件工程系列名家讲座,主要目的是跟踪技术前沿动态、剖析团队管理方法、解释国家产业政策、展示行业软件前景。

学生选课采用完全学分制,课程开设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选择空间。软件学院根据软件产业对人才的职业取向及所设置的课程制定“知识地图”。确保学员能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由于工程硕士研究生具有不同的工程背景和不同的专业背景,他们可以选择适合于自己原有基础的不同起点的课程组合,以形成多层次的教学模式;同时,学生可以选择适合于自己发展的方向,以形成多领域的教学模式。

二、实施特色教学,严格监督教学过程,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一)强调系统理论,注重前沿技术,沉淀精品教材

由于软件技术发展迅速,简单使用现有教材往往不能符合教学需要。软件学院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着重引进国外优秀教材的同时,注意从案例入手,组织编写适于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的辅助教材。通过一至二个轮次的教学实践,对教学效果良好的课程,组织教师编写具有自主产权的教材和精品课件。目前,软件学院已建立精品课件七门,确立教材开发立项四项。

(二)结合工程实践,实施特色教学

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除注重系统传授专业基础理论外,还要突出案例教学在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上的重要性,在精简纯粹课堂教学理论的同时,大力推广启发式教学方式。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实际项目,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软件工程中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培养,专业课教师有意识地布置一些需要团队共同参与的练习项目,在成绩评定中要考虑团队合作因素。

(三)双语授课,培养国际化人才

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国内外大学共建软件学院核心课程。在聘请授课教师时,要求他们具备双语教学能力;另外,注重聘请国外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教师。目前,软件学院已开设的课程中,包括自然辩证法等公共基础课在内的 52.6%的课程采用双语教学,66.7%的教材为英文原版,技术类核心课程87.5%采用双语教学。此外,为训练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特设Technique Writing和English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课程。任课教师中,有国外大学终身教授3人,国外资深专家9人。

(四)专家、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保障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软件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对教学质量进行探讨。定期召开教学专家委员会会议,审核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开展教学研讨和教学评估;每个月召开教师座谈会,任课教师共同讨论教学方法、分享教学经验、协调教学内容。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征求学生意见和建议,改进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此外,每个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师生座谈会,共同分析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交流看法,为下一步教学出谋划策。这些举措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方案的有效实施。

三、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满足工程人才培养需要

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优秀、博采众长的师资队伍是关键。拥有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建立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证。软件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软件学院的“立院之本”

1、吸纳优秀师资,多层遴选。应聘教师的简历经初评通过后,请应聘教师根据软件学院的教学计划制定拟开课程的教学大纲,经教学专家委员会审核通过后,可到校试讲;试讲通过,请应聘教师为学生开讲座,介绍该课程领域的发展概况、研究热点、应用中的问题或是典型应用介绍;讲座结束后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教师可作为软件学院的责任教师为软件学院讲课。通过一至两个学期的考察,如果责任教师的教学质量优秀,可以作为专职教师引进。

2、与相关单位建立联络员制度,定期召开会议,交流沟通,最大限度发挥中国科学院各相关研究所的人才优势。

3、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平台,为专职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最大空间。软件学院与研究所、企业共同成立金融科技、网络通信研究中心,面向应用中的共性问题开展科研工作,使得教师的知识和技术能够服务于社会。

4、为职工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学院每年选送3— 6名专职教师参加世界知名软件工程教育系统的学习;同时,参加其他领域国内著名教育系统学习,如中欧管理学院EMBA班等。

5、建立后备教师库。软件学院已建立了包括在国外大学工作的教授、知名企业专家等100余位后备教师库。

目前,软件学院已初步形成了优良的教师结构,即1/3的授课教师来自于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院所,是具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科研实践的研究人员;1/3 的授课教师来自于国内大型IT企业,是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1/3的授课教师是来自于海外大型IT企业、科研机构的专业人士及海外著名大学的教授。他们将最好的教育方式、最新的研究成果、最有竞争力的企业实践经验带到了课堂中。

(二)建立核心团队,确保教学工作平稳有效开展

目前,软件学院有四种类型的教师:专职教师、兼职教授、客座教授、论文导师。

专职教师是教师团队的核心力量,这个核心团队除必须承担骨干课程的教学任务外,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各门课程,协助外聘教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保证教师间、课程间协调,满足教学大纲及课程体系要求。核心团队还承担软件工程相关研究,树立自己的研究品牌。通过建立与生源单位、用人单位的广泛关系,研究企业用人标准、信息技术管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加以提升,并最终为生源单位、用人单位提供相应的服务。这种基于研究的咨询服务将最终使软件学院形成自己的独立品牌。

客座教授主要聘请国外知名大学教授或知名企业的资深人员担任。他们负责教授学生最新的理论和技术,将课程中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研究热点带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国际动态。

兼职教授主要由国内资深技术专家、培养学位的高水平研究员、兄弟院校的优秀教授担任。他们除了教授学生本领域的专业知识外,还要用丰富的科研和工程管理实践的经验帮助学生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传授给学生产业最新的发展动向和存在的问题。

结束语:

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体会最深的有两点,一是优秀师资的挖掘。软件学院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建设的需要制定了课程设置,与传统的课程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核心课中没有与传统课程相同的,那么能讲这些课程的老师在哪里?这是所有软件学院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研究生院软件学院营造了一种“创造价值,共享价值”的平台,从国内外吸引了一批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二是严格规范地执行既定的目标和制度。从入学考试、教学的组织管理、学位论文的开展和最后的答辩及学位授予,研究生院都制定了规范的制度,软件学院根据学生特点做了补充规定,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落实,使质量保障的有关措施能够有效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文修,王亚杰主编,中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实践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刘惠琴主编,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与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