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可以说是中国外交的"欧洲年",中欧之间的交往之频繁、层次之高、结果之丰硕,可以说在中国外交史上是很少见的。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想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
第一、国际大气候在发生变化
中欧关系并非一开始就那么好。1989年后,九十年代初的主导言论说中国要垮了,这个我们有亲身经历。 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正在重新认识中国,这是大气候变化的结果。
冷战结束后的这段时间,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从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解体,两极体制结束,到2001年9月11日可以算是一个阶段;9月11日之后算成是第二个阶段。此后应该看出来,国际形势继续发生着深刻变化,就是特别突出反恐斗争;然后就是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伊拉克战与和的问题,不仅是打不打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未来世界如何组织的问题。
世界的深刻变化,使得中国和欧洲的共同点在上升。中欧都反对单边主义,也不赞成先发制人的战略,我们都赞成无论大国、小国,穷国,富国,弱国都有一点发言权,而不是只由一个国家说了算。这是国际大气候的变化。
第二、双方内部的变化、经济上的互补,促使中欧双方相互的需求在不断上升
欧盟从1951年的六国发展到今天的25国,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建设过程,值得我们中国人注意。欧洲有了很大的发展,经济实力有所增强,技术比较发达,资金比较雄厚,经济总量因为欧元升值了,可能比美国还稍稍多一点,这不能不是国际关系当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对于国际形势的走向会有影响的。同时,中国正在发展而且发展很快,是一个很重要的市场。双方的发展变化以及经济上的互补,使得相互的需求上升。
第三、文化
中欧代表了世界上的两大文明。这两大文明发源地对人类的贡献很大。没有中华文明的贡献,世界没有今天的进步。而世界有今天的进步,也离不开欧洲的两次思想大解放。文艺复兴使人类从神权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启蒙运动又使人类从封建王权中解放出来。
中欧两大文明相互吸引、相互促进,中欧之间文明的交流和对话会给双方带来巨大的好处。在20世纪初,中国留学生中出现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其中留法的居多,如周恩来、邓小平、陈毅、徐悲鸿、巴金等。这一现象值得深究。我认为,两大古老文明相碰撞的时候,会产生出璀璨夺目的火花,而这些优秀分子就是其中的代表。21世纪,中欧双方加深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将会带来更多的火花,对中欧双方、对世界都有好处。
今天,中欧关系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发展潜力是巨大的。
中欧关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把中欧关系推向前进,使中欧关系各领域的合作得到深入的发展。当然,随着双方关系的深入发展,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对于出现的问题,我们要有一种冷静的头脑,深刻分析产生的原因,然后再采取具体措施,妥善处理分歧。
目前是历史上中欧关系最好的时期,中欧关系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双方的需求在上升。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发展中欧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各领域的合作。中欧关系的发展,对中国有利,对欧洲有利,也对世界有利。
欧洲对华军事禁运问题,我预言,肯定会取消,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欧洲正在发展,要搞独立的防护力量,组建欧洲军团。独立的防护力量需要独立的军事工业,需要市场支撑。对中国实行武器禁运的决定不仅损害了中国的利益,而且也损害了欧洲的利益。
我赞成和平崛起的提法。中国正在崛起,这是一个事实。中国的经济增长很快,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是和平的,是同大家分享的。所以,中国在发展崛起的过程中,要做好各方面的工作。我认为中国的崛起会经历一个艰难困苦的过程。但是,中国人的智慧在于善于化解不利因素,来减少我们崛起过程中的阻力。中国和平崛起的提法,我觉得对于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很有好处。
(本文根据吴建民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四单元主题报告会上的演讲整理而成,有删节,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