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算所的日子里

  • 刘新宇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617
作者:刘新宇

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度”——巴斯德

当一个人回想过去的时候,常常会惊异的发现:在一片片记忆中,也许漫长的经历并没有留下什么,而瞬间的感动却成为永恒。虽然我在中科院计算所只有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但这段岁月正慢慢成为我记忆中最深刻的部分。
2001年9月,我结束了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课程学习后,进入计算所高性能室(国家智能中心)开始做研究工作。毋庸置疑,经过了数年的知识积累,每个人都渴望在自己的领域做出贡献。但如果这梦想的种子,不能撒在适合的土壤上,将有可能失去生长的机会。计算所严谨的治学思想,宽容的学术氛围,为我们这些初出校门学子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这里,我们不仅有机会接触最新的学术研究和成果,参加国家的核心项目设计,而且能够聆听到国内外同行的声音,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计算所重大的研究任务也是对我们心智的挑战。这样一个独特的环境培养了我们无论是在研究还是在工程上更强的能力,这是一个适合我们快速成长的土壤。

导师的引领使我走得更远

如果说计算所为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具有创造性的领域,孙凝晖研究员--我的导师,则是我前进道路上的引路人。孙老师了解到我对基础性研究的爱好,于是推荐我进行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评价研究。在他的指导下,我开始了针对计算机机群系统的可信性分析工作。从开始的理论学习,到后来构建可信性分析系统,每一步的成功都倾注着孙老师的心血。孙老师不仅教我懂得了基本的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他培养了我一丝不苟的研究态度。我的每一篇论文,他都逐字逐句地修改,指出我论文中的错误和不足,使我明白需要努力的方向。当我的论文被14届iasted国际分布式计算和系统会议录用后,孙老师鼓励我参加会议,因为这次难得的与在这一研究领域处于前沿水平的国内外同行的交流机会将对我今后的研究产生莫大的帮助。孙老师被认为是计算所最严格的导师之一,我的经历告诉我,正是他的严格,对我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才使我有可能在研究中走得更前、更远。

和谐的团队促进我成长

在这一年中,让我体会最深的,是计算所里每个人在科研中体现出的团队精神,尤其是我们智能中心,承担着国家863关键项目--曙光大型计算机的研发任务,这一重大项目牵涉到机群系统的各个研究领域,只有靠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成就辉煌。因此,我们这里有一种大家庭般的氛围,合作与交流激发了每个人的创造力,研发中的一道道难关也在这种团结的氛围中迎刃而解。在研究过程中,我经常与课题组组长高文教授讨论问题,他指出了我很多思考中的不足,使我的工作能顺利的进行。我对机群操作系统的知识,有很多得益于王磊等同事,他们在研发曙光计算机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成了我们小组共同的财富。在我早期的项目中,与同学杨卫兵无间的合作使得该项目在短期内能圆满完成。并且他的进取精神和诚恳态度对我日后的工作也产生了深深的影响。治学严谨的导师,知识渊博的组长,对科研执著的同事,诚恳无私的同学,在这样一个精诚合作的团队里有什么样的难关攻不破呢?

丰富的业余活动为生活增添色彩

尽管工作占据了大量的时间,但是我们的生活却是丰富多彩的。计算所为我们提供的娱乐设施和举行的文体活动,缓解了项目带来的压力,促进了身心健康。楼下的健身房,成了我们运动、会友的好地方,我们不知多少次在这里尽情地挥洒汗水,不知多少次在这里与同事们切磋球艺。
定期的郊游活动为整天坐在电脑前的我们提供了一个到大自然释放自己的机会。记得有一次去云蒙山,与同学经过4个多小时的艰苦攀登,终于到达了山顶,那“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将会永远激励我们的斗志。我们实验室也曾组织到北京游乐园游玩,在过山车、海盗船上的那番经历大家仍记忆犹新。偶尔的冒险就像洒在生活里的一点刺激调料,它为生活增添了无限的新鲜和乐趣,
在计算所一年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我开始由过去单纯的书本学习转变到自己从事研究和设计,开始学会对研究的态度、学会从事研究的方法,开始接受过去从未经历过的磨练和挑战。这一切,都是计算所带给我的,我将永生难忘。

(刘新宇 计算所国家智能中心2000级硕博连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