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几种学习方法

  • 吴忠良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263
作者:吴忠良

很多同学反映研究生课程似乎很难学, 我认为这主要是学习不得法的原因。很多国外的老师反映我们中国学生的基础很好,但进入科研工作总要有一段适应的过程。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研究生课程没有学好,因为科研工作的“输出”质量是与“输入”有关的。
研究生课程和大学课程之间的差别,可能比大学课程与中学课程的差别要大。其特点一是难,二是散,三是多,要在一年内达到有限的目的是颇为困难的。其实这里的难,是相对于大学课程的通俗易懂而言的;这里的散,是相对于大学课程中的系统性而言的;这里的多,是相对于大学课程的明确的教学目标而言的。相对于真正的科研工作者来说,则研究生课程仍然难得不够,散得不够,内容也少得多。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恰恰就是要实现从按部就班地接收信息到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得信息的转变。为此,同学们应当开发适用于自己的、不同于中学学习的学习方法。我们中国学生可能尤其要有意识地运用几种“非常规的”学习方法。

第一种方法

是同时阅读几本乃至若干本著作,而不是抱着一本教材“从一而终”。这样,不同的著作不约而同地提到的内容肯定是值得花力气去 “啃”的重点。而不同的著作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阐述则有助于对问题的理解。当然,如果你找的教材都是“你抄我,我抄你”的,那只能说明你倒霉,因为研究生课程要读的书毕竟比中学和大学要多的多。

第二种方法

是用系统的方法去学习。有问题搞不清楚,不妨先放在那里,把它作为一个“公里”,看看接下去还能做什么。有些过程推导不出来,不妨先把它作为一个“黑箱”,看看“输入”和“输出”的都是什么。没有一个工程师会蠢到在修理无线电收音机时候,从每一支晶体管的微观结构开始检查。同样,试图把研究生课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按部就班地搞清楚虽不是不可能,但至少在一个学期内是不可操作的。教学的目的本来也不是要你们搞清楚这些细节。

第三种方法

是尝试使用“渗透式”的学习,关于这种学习方法,建议同学们参考《杨振宁传》(复旦大学出版社)中的介绍。

第四种方法

是尝试使用“用定性和半定量的处理来理解定量化的知识”的方法,关于这种方法的实例,建议同学们参考《费曼物理学讲义》(中译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另外,还有一个建议,就是在研究生学习阶段要有意识地接触一些新发表的论文,有意识地养成阅读文献的习惯。从研究生阶段就开始为科学研究打基础,对于将来的工作是大有帮助的。

(吴忠良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兼职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