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院学术委员会主席白春礼在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一届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

  •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2198
各位委员:大家早上好!
昨天我们刚刚召开了科学院学位委员会,今天我们接着召开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科学院学位委员会有11个人也是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委员,这两个委员会之所以并存是因为研究生院以前没有独立的学位授予权,由科学院学位委员会统一指导全院的研究生学位工作。2001年,研究生院统一授予学位之后,这两个委员会的职能有很多重叠,鉴于此,昨天在科学院学位委员会结束时我谈到要把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和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整合在一起。至于整合以后的名称可以按照新的《学位法》改称研究生院学位委员会。原来叫学位评定委员会,有人数的限制,如果改称学位委员会,可以适当增加委员人数,尽量覆盖更多的学科。当初成立学位评定委员会时虽然也考虑了地域的分布和学科的分布,但有些一级学科还是没有委员。根据《学位法》,每个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主席都应该是学位委员会成员,但因为科学院有100多个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如果这100多人都作为学位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会议恐怕无法组织召开,所以委员的选择要有代表性,可以优先考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主席或副主席,但也不可能都是主席,那样会导致某些学科专业有几位委员,而另一些学科专业却没有委员。为此,请人教局和研究生院一起根据上述原则和即将出台的《学位法》具体处理两个委员会的整合事宜。
本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要对2003年春季毕业的82 个培养单位的607名研究生进行终审表决。其中,申请博士学位者439人,硕士学位者122人,同等学力博士者6人,同等学力硕士者40人。此外还要对申请自行审批增设的8个硕士点进行终审表决。昨天科学院学位委员会评的培养点,共有18个博士点和26个硕士点通过评审,培养点是科学院已经获得授权的学位点资源在科学院内部的合理配置。今天我们审议的是新增设的8个硕士点,这8个点是科学院以前所没有的。研究生院统一学位授予权管理以后获得了自行审批新增硕士点的权利,这有利于科学院调整学科布局,但新增博士点还必须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评审。上述情况有些人可能不十分清楚,特做一些解释。今天机会难得,我再介绍一些情况:

一、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会议及国内研究生教育形势

今年一月份我和高文同志参加了在哈尔滨举行的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这个会每年召开一次,今年我参加是为了与各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多些接触。我还是中国研究生教育委员会的副理事长,但我也没有参加过这个组织的会议,今后应该多参与这类活动。
这次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当时还是副部长)周济做了一个报告,明确了今后若干年教育工作的八字方针,即巩固、深化、提高、发展。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1998年6.8万,1999年8.6万,增幅28%;2000年13.8万,增幅48%;2001 年15.6万,增幅21%;2002年博士生招生突破5万人,全国招生增幅很大。科学院这几年招生增幅也很大,但若放在全国范围内,我们的增幅不算大,与全国增幅差不多。从1978年开始,科学院研究生招生数量一直在增长,但大规模增长是在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之后,尤其是1998年到2002年这四年。教育部计划2005年全国在读研究生将要达到100万,也就是说,今后3年每年要增长30%左右。如果到时候科学院能达到3万人,也才占全国研究生的3%。为此,我们应该抓住全国研究生数量大发展的机遇,把规模搞上去。1998年科学院规划知识创新工程时提出,到2010年全院研究生招生规模希望能到3万人,这个目标到今年年底就要实现了。2003年年底科学院在校研究生将达到3万人,这个规模和速度大大超过知识创新工程开始时我们的预期。
科学院在校研究生的数量已达到了较大的规模,与全国兄弟单位一样,我们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数量增加的前提下如何保证质量。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上,很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非常关注这个问题。我认为,保证质量的一个基础条件是看有没有一支过硬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在这点上,科学院一定要强调全院办学,所系结合。研究生院这几年已扩大了兼职教师队伍的数量,到目前为止,聘请研究所的兼职教师已经达到1000多名。为了鼓励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到研究生院讲课,人教局今年还下发了一个文件,希望研究所能够把兼职教授上课的工作量计入他们的考核标准,实际上像力学研究所和数学研究院等单位早就这么做了。在今年的科学院工作会议上我也提议各所鼓励优秀的研究员能够给研究生讲课,应该把他们的工作量计入到考核指标中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质量。所以希望大家回去尽快落实人教局的文件精神,真正重视这件事。
这次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议还提出了研究生收费的问题。今年一些大学已开始试点,如华中科技大学已经试行收费制,其他还有几个学校进行试点,据说效果还不错。周济部长希望今年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2004年可能就要在全国推行研究生收费制。建立收费制的目的实际上是改革目前研究生培养成本分担的问题。大学的导师基本上不给学生支付费用,但在科学院,(部分研究所)研究生的所有费用都是导师承担的。大学实行收费制的目的是希望能够限制有些老师无限制的招生。但在科学院导师招收研究生一定要有课题,有经费。同时我们还要实行TA、RA和MA三助制度, RA的钱由研究所出,TA的钱由研究生院出。科学院也可以收费,但必须通过fellowship把钱还给学生。实际上科学院研究生获得的助学金或津贴很高,我听说一些所的研究生每月都能拿到2000多元,3000多元的也有。如果每月2000多元,一年就24000元,这样的待遇我们应该在招生简章上写清楚。科学院提供的经费应用于TA、RA或MA的,如果研究生将来不想在实验室做实验而去考托福、考GRE,那么对不起,这些待遇不能给你。所以收费制不是单纯的收费问题,其实质是研究生教育机制的变革!大家也许担心收费后的生源问题,其实大可不必,各所将来发布招生广告的时候,可以写明:“今年我们所招50个博士生,提供50个RA岗位。只要被录取了就可以得到RA岗位。”也就是说,尽管我们向研究生收取了学费,但只要被录取每年就可以从RA岗位得到2万元津贴。对于教育部提出建立收费制的决定,我们科学院应该积极支持并尽快实施,我们是有竞争实力的,我们有很好的导师,有很好的科研条件,有很好的科研项目,给研究生的奖学金也很高。今后各所要把设立奖学金制度的规定写入招生简章,有利于吸引优秀学生。研究生收费制的推出是大势所趋,希望研究生院和各所认真加以研究,拿出相应的对策来。

二、研究生院园区规划

这几年科学院研究生招生规模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2003年教育部批准我院研究生招生计划是9150人,如果保持20%-25%年增长率,到2005年全院在学研究生将达到35000人,其中在京区就读的研究生将达到20000人左右。但是玉泉路教学园区能够容纳多少研究生呢?最多2000多人。所以在科学院的支持下,研究生院把宾馆改造成了研究生公寓,同时又租了国防大学许多房子。中关村地区的博士生公寓也不容乐观,缺口很大。科学院2003年扩招增幅比例比2002年下滑了7个百分点,为什么呢?主要原因不是没有生源而是各所研究生住宿困难。为此,我们现在正在考虑建设一个科教园区,为我院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校园氛围。
我们科学院做研究还可以,但是只有研究,没有 “生”,也就是缺少校园氛围,没有高校的氛围。因此我们希望能够加强我院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2002 年研究生院成立了人文学院,聘请原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郑必坚教授担任院长,还聘请了成思危副委员长担任管理学院院长。今年,研究生院要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中国科学家人文论坛,中央领导要来,希望通过这个品牌论坛能够加强研究生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我多次讲过,如果到2010年科学院在学研究生达到 50000人,每年向社会输送的研究生肯定比北大清华两校加在一起还多。在西方评估一个大学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不仅仅比较SCI文章、科研成果或专利的多少,还要比较该校博士生和硕士生毕业后到社会上做出的贡献。如果把科学院每年输送到社会上的15000名博士和硕士所创造的效益计算出来,将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所以我一直强调科学院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科研与教育并举。
科学院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投入了很多资源,如果能够实现整合和有效地利用,一定能够实现更大的发展。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不仅支持着科学院现在承担的大部分科研任务,而且支撑着科学院的未来。就此而言,无论怎样强调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都不为过。科学院在科研管理方面很规范,是按科研体制来管理的,但在研究生教育管理方面还较欠缺,需要探索一种新的机制。研究生院成立后确定了“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研究生院”的目标,这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去年广州某个民间组织推出了大学排名,在大学中很有影响。这个排行榜包括研究生院排行榜,评估结果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2001年理学和工学两个第一名:理学第二名是北大研究生院,工学第二名是清华研究生院。尽管这是民间评估机构所评,不足为凭,但据我了解各个大学都很重视。虽然每个大学校长嘴上不说,但是每个人都很在意。
然而,我们知道自己的差距。现在科学院准备要一块地建立科教园区。我们已经与北京市的主要领导接触过,北京市准备最近能把这个事情定下来。我们也考虑在京外研究所集中的地方像上海、武汉、成都等地集中教学资源,这样才更有显示度。

三、自主增设学科与学科建设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02年推出了一项重要的学位授权评审制度的改革举措,允许有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的学位授予单位自主增设新的学科专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政策,根据专业学科需要和国家社会需要来调整科学院人才培养的学科和专业结构,促进学科建设以及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这次改革事实上扩大了科学院办学的自主权。需要说明,自主增设学科专业与科学院学位委员会评的培养点是完全不同的两类评审。自主增设的学科专业是以前科学院没有的,而培养点是研究生院已有的学位授权点,可以在各培养单位共享的学科点。培养点的评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比如我们今年批准某一个所设立一个物理学博士培养点,那么下次国家评估科学院的时候就会评估所有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的学生,这样就可能影响物理所一级博士培养点的声誉,整体水平就会降下来。为此,在设置新的培养点时应该加强与原有培养点的充分沟通、协商,要保证质量,要充分尊重原有一级学科学位授予点的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意见。
自主增设学科专业有利于交叉学科的发展。例如:化学所非常需要一个学计算机的研究生做图象处理,但无法招收,因为所里的学科专业都是化学,考试科目将会限制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本科学生没法考。如果由计算所代招,则报考的研究生可能不愿意调剂到化学所去。所以研究生院成立后,我希望跨学科招生问题能够得到解决,要促使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这有利于研究所创新工程的进行。自主增设学科专业刚好给我们提供一个这样的机会。例如这次研究生院根据上海有机所的需要,就自主设置了计算机化学专业,解决了我上面谈到的化学类研究所想招收学计算机学生的问题。
对于学位授权点或培养点,我们不能仅仅进行增列评审,对于不能保证质量或不合乎需要的点我们也要撤销。我们要通过建立严格的质量评估体系,要发红牌、黄牌,要通报批评,不行的要撤销,不能光增不减,要加强后期评估。各培养单位也不要只重视申报,而忽视建设。科学院的学科专业一定要办出特色,要塑造科学院的品牌。

四、研究生发表论文问题

研究生发表论文是每次学位评定时委员们争议较多的一个问题。学科之间发表SCI文章的难易程度有所区别,比如有的学科是做大科学工程,需要好几年时间,发表文章比较困难;还有的所要承担军工任务,文章不允许发表。如果都硬性要求每个学科的研究生都要发表SCI文章,似乎也有点问题。怎么做更好呢?我建议探索试行研究生学位的分类管理制度。这样,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在统一的研究生院学位授予条例的基础上来制定各自的学位授予细则,把一些条件细化,拿到学位委员会讨论,如果各位委员认可的话,我们就可以避免一刀切。

五、学位授予评审系统的推广使用问题

科学院研究生分布在全国各地,研究生院成立之后与各培养单位交流很多,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开支,这次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与网络信息中心共同开发了研究生院“学位授予评审系统”,我觉得这个系统非常好。我不太了解情况,其他高校的研究生院没有类似的系统?如果我们是第一个开发和使用这种系统的,请大家提些建议完善它,希望这也成为我们的一个品牌。“学位授予评审系统”做出来以后要求各单位要熟悉、使用,利用它改进工作,希望各所支持。
最后,我再次重申,建设科学院共同的研究生院、塑造卓越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品牌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各位委员责任重大。希望大家能够利用自己的影响和作用,为实现上述目标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