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金属所——一个新生对金属所50岁生日的祝福

  •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1901

记得第一次听到金属所这个响亮的名字,是在大三上学期。我平时喜欢看些科技方面的报道,那次是在一个著名的刊物上,我看到了两院院士评选的199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其中多是一些大规模团体合作的成果。而位居第三的成果“纳米碳管储氢量的确定”是由金属所成会明博士率领的一个科研小组独立完成的,因此,显得格外抢眼。当时我的想法是:一个从规模上来说并不是很大的研究所能够做出这样优异的成绩,的确有很强的实力。这个报道让我记住了金属所。
由于我所学的专业就是金属材料,所以经常有意识地上网查看关于金属所的资料,从而知道金属所是材料科学与工程、腐蚀科学与防护领域国内一流的研究所。有雄厚的科研积累,不仅为国家的材料科学经济、国防安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材料科学家和材料工程师,在国内材料科学与工程科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并在国际上有相当的知名度。我还了解到,在1997年国家工科类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评比中,金属所的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疲劳与断裂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固体原子像院开放实验室均名列前茅,显示出了雄厚的基础研究底蕴。而在2000年评选出的1980-2000年中国大陆48篇经典论文中,金属所以入选五篇论文排在国内科研院所的第一位。同年,深受读者喜爱的《中国青年》杂志,以跨越千年的姿态做了一期专稿题目为“可能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名青年人物”,卢柯博士和成会明博士均榜上有名,这是一个很高的荣誉,他们是金属所自己培养出来的学子。这显示了中国大众对金属所工作的肯定,也表达了社会各界对金属所做出更大成绩的期盼。2000年,卢柯博士的“纳米铜室温超塑延展性的发现”为国内的“纳米”热潮推波助澜,唤起了国内从政府到民间对纳米技术的广泛关注。这一成就入围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并最终位列2000年中国基础研究重大新闻的第一位,为金属所增添了新的光彩,使金属所蜚声海内外。
刚上大学不久,我和大多数身边的同学一样,羡慕那些热门专业的学生,为自己日后的工作和前程感到些许的迷惘,所以,经常发牢骚。与那些热门专业学生相比,同样是辛苦学习四年,毕业后分别找对口的工作,待遇却有很大差别,薪水可能不到别人的一半,工作环境也远不如别人体面。虽然也知道国家材料方面人才极为匮乏,尤其是缺少拥有最新科学知识的人才,但是,许多人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考研的时候改换门庭报考其它专业,找工作的时候也尽量避免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位。
好在高校里面有个传统趋势:高年级学生往往会渐渐地喜欢上自己的专业。我们中许多人也对材料专业产生了兴趣,到大三以后,我身边的同学很多决定报考本专业研究生继续深造,我也坚定了报考金属所研究生的决心。我曾和系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进行了一次谈话,他很支持我的决定。他说,当今的年轻学子很注重个性,以国家的需要来要求他们决定自己的前程已经不是科学之举,学生追逐热门专业这一做法无可厚非,但还是需要一些人投身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开发,来弥补国家对相关人才的缺口。金属所是国内材料领域顶尖级的科研机构,有很多新兴的前沿科学方向,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应该可以为年轻人提供很大的发展空间。此后,我没有再犹豫,在考研报名登记表上我填上了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我相信那是一片热土,值得我用青春甚至一生去耕耘。经过努力,我现在已经幸运地成为金属所2002级硕士研究生中的一员,和其他79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一道,组成了现在这个温暖的班集体。所内现在大力提倡校园文化氛围,使得我们的生活不再是单调色。所内良好的学术氛围是我们成才的沃土,而一大批优秀导师像辛勤的园丁,精良的试验设备和良好的生活条件则像甘甜的雨露,我们则会在不久的将来姹紫嫣红。
2003年6月11日,是金属所50周年纪念日,这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日子。这一天,金属所人将会暂时卸下肩上的重担,做一个总结。回顾历史,我们收获颇丰;明确使命,我们责无旁贷;凝聚力量,我们再创辉煌;展望未来,我们壮志满怀。"伏久者,飞必高",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既要敢于好高骛远,追赶世界先进步伐,又要善于实事求是,潜心做好眼前工作。作为新一代的金属所人,我们要接下前人的重担,任务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一路风雨,一路辉煌,作为金属所的一个新人,我衷心地祝愿金属所生日快乐!祝愿世界各地的金属所人取得更大的成绩!

(李玉胜 金属所2002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