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路甬祥在中国科学家人文论坛第二单元报告会上的演讲

  •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1867

尊敬的郑院长、各位专家、各位同志:
在这场报告中我主要讲四个部分,一个是全面建设小康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阶段,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科技提出的重大需求,三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差距比较,四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思路。

一、全面建设小康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阶段
(一) 中国新时期的发展战略,从建设总体小康转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这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性阶段。
1、从孙中山先生当年提出"三民主义",到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小康社会和现代化是百余年来中国的志士仁人前赴后继不懈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中国共产党关于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目标,应该说是小平同志设计"三步走"的战略,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基本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已经实现了;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现在正在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前进。
2、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初始性目标。
小平同志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并将其定位于中国现代化的最低目标。在小平同志三步走战略的基础上,十六大提出了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际上,十六大提出的前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小平同志第三步战略目标细分出来的一个阶段。
3、实现全面建设小康是新的历史性跨越。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使我国的经济总量翻两番,中国的社会全面进步,中国的综合国力上一个大的台阶,为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重点
1、目标
经济发展方面:GDP达到四万亿美元以上,进入世界前列。四万亿的概念,不是第二位就是第三位。我相信,今后二十年,由于种种变化,还会超过这个数字,人均GDP达到或超过三千美金,当然人均水平还是中等水平,进入中等水平国家的行列。基本实现工业化,部分发达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而且不光是传统的工业现代化,还要实现信息化,知识经济占主要地位。
社会发展方面:将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镇人口的比重;社会保险体系也会日益健全,社会的就业应该比较充分;一次分配要坚持注重效率,二次分配要注意公平,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全国人民的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的生活更加殷实。
政治文明方面:民主与法制更加完备;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的尊重和保障;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文化建设方面: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将明显提高;形成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与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卫生医疗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发展模式,取得协调与可持续的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战略重点
实现社会转型,实现农业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市化,在这方面,农村与农民是我们的工作重点;缩小地区差距,中西部地区发展是我们的工作重点;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是重点;进一步扩大开放,提升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率先实现现代化,东部地区是重点;提高科技、教育、文化整体水平,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实现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性跨越是重点。

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对科技的重大需求
(一)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要走在前列
我们必须深刻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重要论断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力争率先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我们回顾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它的每一个进步都是由科学技术进步所引发的。16世纪,由于近代科学和工业技术革命,使人类从农业社会逐步转向工业社会。20世纪,特别是后20年,量子力学、相对论催生了能源、信息等新技术领域和产业群。当前,经济全球化及科技突飞猛进,全球经济结构与分工正处于新的调整之中。新兴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与信息相关联的、高增值的服务业,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相联合的产业,与教育、文化相联系的产业正在不断发展,信息社会将逐步发展成为知识社会。
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对科技的支持程度以及有效需求不同。发展水平越高,对本国的创新能力要求就越高,即科技进步不但要促进当前的发展,还要为下一步的发展提供支撑。从历史统计数据来看,人均GDP小于640美金的时候R&D小于1,也就是温饱阶段;在600美金到6500美金的时候,R&D在1.0-2.0之间。在全球化知识经济社会里,如果用历史的统计来预见未来的话,可能是落后于现实的。在过去的历史当中,大量的公共资金要投向农业社会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如水利,工业社会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如交通、能源、信息等。但是现在全球的资金更多地投向教育和科技,建立国家的创新体制。因此,预计未来20年或者50年,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对R&D的投资比重都会增加,而且这个趋势在某些国家和某些地区充分得到了反映。比如说芬兰,据称R&D的投入占科技投入的7%。南韩是比较后发的新型工业化国家,R&D的投入占科技投入的5%。当人均GDP大于5000美金的时候,按照原来的统计应该在1.5到2之间,我们把它提高到3%。大家问我是否有更加精确的数值,现在没有,但是趋势是往这方面走的。我曾请教德国基金会主任,德国2010年R&D的投入将有多少,他说至少3%。整个欧共体都有共识。从科技创新情况来看,温饱阶段是引进技术,小康阶段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某些方面要自主创新。到了5000美金以上的时候,本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更要增长。而且我以为,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来说,在某些关键技术上,要坚持自主创新,同时在面上继续扩大开放,引进、消化、吸收,这个战略要坚定不移。
中国国情决定,科技要走到前面。第一,因为我们是大国,经济发展的规模与多层次性、多样性,决定了对技术需求的多样性。第二,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和大国的关系更决定了引进核心技术会遇到更大的难度。中国是有十几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必须继续注重引进、消化、再创新的同时,努力提升我国科学技术的基础和自主创新能力。
(二)依靠科技保证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进步已经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两大动力。过去20多年,改革开放和制度变革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和关键因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科技进步对国家发展的作用将日益上升。因为制度变革在逐步走向完善。当然我们现在还有很大的空间,还有很大的潜力,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但是趋势是这样的,科技的作用会越来越扮演重要的角色。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不断深化,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大幅度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必须依靠科技。随着我国经济从短缺走向相对过剩,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从资本需求转向创造新的需求,而创造新的需求,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最近十几年出现的手机消费,没有科技创新,不能想象有这么巨大的手机市场。列宁同志曾经讲过电气化,苏联讲电气化就是共产主义了,我们过去五六十年代描述的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当时绝对没有想到每个人腰里要揣一个手机,有个有线电话就不错了。所以说科技创造了需求,并不完全是需求拉动需求,科技也同样创造了需求。
(三)依靠科技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问题严重,人口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传染性疾病威胁依然严重。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不仅事关13亿人民的健康,同时也是现代生态农业的基础,它不仅酝酿着科学技术的新突破,而且蕴含着宏大的产业和经济。
(四)依靠科技保证国家安全
随着科技和经济全球化,国家安全已经从传统的国防安全扩展到经济安全、科学安全、信息安全、社会安全等多个方面。依靠科技强军,提高国家防卫能力,是维护我国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和最终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需求。金融与经济安全将成为保证我国经济在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下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前提。
应对突发性大规模流行性疾病和生物恐怖事件,最终也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因此,必须建立可靠的公共卫生体系和生物反恐体系,必须不断发展治疗手段和创新药物。伊拉克战争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制信息权和精确打击能力是提高国防防卫能力的技术基础。制空天权是现代战争的技术制高点。在这种形势下,像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国,也必须保持有精确反击的能力,这样才能确保我们国家的安全。
(五)依靠科技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既关系到子孙后代,也关系到当代人的生存与发展。当前我国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极为严重,依靠科技进步,在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逐步实现我国人口规模的零增长,实现能源资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长,实现生态环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长,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一项十分紧迫和长期的任务。
(六)科技促进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
科学文明是现代文明的基石,科学文化是先进文化中最具时代特征的文化,代表着新世纪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在近代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与科学道德规范,在当代已经发展成为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和崇尚创新等现代人类社会先进的文化理念。在人类社会迎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科学创新活动和由此而形成的新的科学理念和规范,必将成为新世纪人类社会最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动力。
(七)从我国中长期发展战略需求出发,占领科技制高点,攀登世界科学高峰。
当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在技术革命带动下发生产业革命的总体态势方兴未艾,在信息与生命科学、纳米技术等领域发生影响极为深远的科学与技术革命的可能性日益增加。能否抓住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历史机遇,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兴衰成败新的考验。把握世界科技整体发展态势,占领科技制高点,在一些重要科学领域登上世界高峰,对于我国中长期发展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意义。

三、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与比较
(一)中国科技能力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之间的比较
以中等发达国家小康社会作参照进行比较。如果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是100的话,中国相对程度,除了科技化的指标比较高一些(主要是我们的开放程度、内外的人员交流、科技技术和信息交流都做得比较好,达到了83.19%),其他都在50%以下。尤其是科技投入指标,只有15.52%,处在相当低的水平,这是2000年的统计,这两年有所增加,会提高一些,但是也不会超过25%。
(二)国际科技能力排序
不论是按照国际发展管理学院、世界经济论坛和哈佛大学科技国际竞争力的排序,还是按照中科院有关科技能力的排序,我国都排在世界第25-28位,位于多数发达国家之后,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上水平。主要的问题是,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比较弱,原创性科学成就较少,领衔的科技人才短缺,企业还没有完全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机制和效力还需要提高,科技创新的投入仍然不足,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化的法律、政策、文化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全社会的科学普及水平亟待提高,尤其是农村。因此,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是当今十分迫切的任务。全面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四、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思考
(一)战略目标
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我认为也应该分步走。2010年前后,应该基本完成我国创新体系的建设,在若干重要的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国家的科技整体水平进入发展中国家前列,这个前列的意思,当然是指第一、第二位。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向社会不断输送科技创新人才与高素质的知识劳动者。要实现这个目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现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跨越发展,必须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的基础作用与企业的主体作用。
到建党100周年时,即2020年左右,基本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科技的整体水平达到世界科技强国的中等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大幅度增强,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为我国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培养和造就大批适应二十一世纪发展需求的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这就是2020年,也就是十六大所规划的中国经济社会实现小康阶段的科技发展。我认为,应该达到的目标,也就是要实现科技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但是这一点,目前在学术界意见也并不统一。有的同志认为,跨越式发展要求太高,我觉得必须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因为到那时候,我们要达到世界科技强国的中等水平,科技竞争力要进入世界前十名,我们的经济总量进入了前三名,科技则应该排在前十名或者前五名,现在前十名是瑞典、荷兰等人口不太多、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我想每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完全按照人均来计算,而是按照总体实力来计算的,理应我们要远远超过他们。
到建国100周年的时候,也就是2050年左右,我们要全面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水平跻身世界强国前列,科技创新能力成为我国综合竞争力中最具有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发展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实现科技人才和科技水平的国际化。
那么,中国的优势何在?我觉得中国的优势只有两条,一条是中国有共产党领导,选择的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另外我们有十三亿人口,我们有不可比拟的人力资源,如果这么大的人口总量,能够受到好的教育,能够焕发出创新能力,任何一个民族都没有办法与我们比较和竞争。除此而外,我们的地理位置、资源环境、生态条件,跟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并不具备特别的优势。自然优势,气候条件,包括水资源的配置也不是很理想。我们要发挥政治优势;同时,要通过教育和科技提升我们人力资源的优势,这才是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推动力。
(二)战略思路
1、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广泛参与双边、多边的全球竞争前的R&D合作,大幅度提升科技创新与产业化能力。在多数领域,主要继续加强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集成模式,尽快实现引进技术的本土化。在具备条件的某些产业或产业发展的某些阶段,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产业技术的跨越发展。在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的前沿,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能力,占领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科技与产业制高点。我们应该有分类地制定我们的战略,不能笼统地说,现在是全球经济了,跨国公司都可以把技术转移到中国来了,当然也不能说,我们什么都要自力更生,我们都要从头做起,我们应该把改革开放的好环境,改革开放的优势与我们的自己创新能力很好地结合起来。
2、努力增强科技基础与后劲。加强基础研究与重要高技术领域前沿布局,加强原始性科学创新,并在一些重要领域登上世界科学高峰,为我国中长期发展和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持续支持。优先发展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与材料科学和交叉科学等重点领域,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与环境技术、空间与海洋技术等未来经济、科技发展有巨大带动作用的领域,选择具有一定优势的关键技术,力争实现突破和跨越。
3、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和对策。
首先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国家创新体制建设。通过制度安排、人员合理流动以及信息化、网络化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和各个环节,在企业、研究机构和大学之间,形成分工合理、紧密联系、互相促进、适度竞争和高效运转的国家创新体系,基本健全我国科技体制新的建制化。
要加强市场化改革进程,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包括加速建立健全符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规律的法律法规;加大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发展中介体系,引进和鼓励风险投资,完善创新的价值链;大力发展面向市场的技术集成创新能力,为大企业提供关键前沿技术,为中小企业提供适用技术和技术服务。探索适应知识经济特点的知识产权制度,积极参与国际有关知识产权制度和技术标准的制定。现在的市场是一个全球化的市场,所以怎样既保护知识产权,又推动技术进步;同时,使得人类能够分享最新的技术成果,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要改革与发展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开发人力资源。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发展;要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加强职业教育,普及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远程教育,要改变应试教育,注重素质教育,只提素质教育还不够,还要强调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提倡终身学习,创造终身学习的环境和社会风尚;要抓紧领衔式科技创新与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吸引,加快人才的国际化,适应全球经济的挑战;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采取特殊政策,优先发展面对知识人群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才的流动,人尽其才。
这个观点可能值得商榷,但是我始终认为是有道理的,因为现在人力资源的流动,最迫切的、最有效的是知识人群的流动。现在知识人群的社会保险都是采取属地化原则,因为属地化推进速度很慢,有的很多年都不能成为社会的人,所以知识人群的流动受到牵制,当然也影响了知识人群潜力的发挥。所以,我觉得应该研究我们纵横交叉的社会保险体系。国际上的社会保险体系也不都是属地化的,也有跨地区的、纵向来进行投保的。当然,这里面要解决好基本保险和帐户之间怎么融合的问题。
要弘扬科学精神,建设创新文化。江泽民同志指出,"弘扬科学精神更带有根本性和基础性"。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提倡尊重知识创新,鼓励技术创新,崇尚与支持创业精神,倡导"爱国奉献、求真唯实,诚信敬业,协力创新"的道德风范,树立社会化、全球化、现代化的观念。
科学院感觉到,带着成果下海创业是很必要的。但是出现一个问题,就是科学院产生的很多企业长期都没有真正实现社会化,变成科学院一股独大,没有跟社会上的资本、社会上的经营者和社会上最佳的生产要素及时地组合起来,反而阻碍了高技术发展的进程。有的技术是有时间周期的,像滚雪球一样,雪球化成水了,就不是滚大了。错过了跟投资者结合的机会,错过了跟社会优秀的经营者结合的机会,就会失去在市场上赢得优势的机会。所以我非常赞成产业化必须走社会化的道路,只有社会化才能够真正的产业化,不能把它束缚在大学和研究所的局部环境当中,两者的文化显然是不同的。
要大力发展创新文化,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违背科学事实、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的伪科学和反科学的荒诞邪说。
确保教育与科技投入的稳步增长,构建合理的投入结构和机制。政府在增加农业、环保、健康等基础、公益、战略性关键技术投入的同时,要鼓励企业、社会力量投入,使企业自觉成为科技创新的投入主体。2010年,我觉得中国R&D的投入应该达到GDP的2%,当然要真正实现还要努力。2020 年,中国的R&D投入应该进一步达到GDP的3%。这有争议,有些人认为太高,我认为是需要的。中国是资源短缺的国家,中国又是一个大国,到那个时候,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完善,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主要依靠科技创新能力,整个世界也已经进入了知识化时代的主流。20年以后,15年以后,我可以想象工业化国家的GDP投入可能会在3.5%到4%左右,我们还是一个比较保守的投入指标。当然,这个投入结构也应该是合理的,有政府的投入部分;同时,企业也要成为投入的主体。如果大家同意的话,从现在起,就应该研究、讨论、呼吁,来做理论、舆论和思想的准备。
我们要在全社会确立这样一种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是最具有战略意义的投入。教育与科技是新时期国家的基础设施,是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基础和不竭的发展源泉。
当前,就是要抓住制定国家科学和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有利时机,选准重点领域和战略目标,集中资源和力量,精心组织、革新体制,推动科技与经济的跨越发展。应该充分体现科学技术对我国现代化全局的重要作用,既规划科学技术实现跨越发展的目标,更要规划科学技术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增强全社会知识基础等方面的功能和互动关系。
我们应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保持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以提高国家竞争力等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为主线,紧密结合知识基础建设与保持科学技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选择和集成;进一步明确至2020年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建设思路和目标,并进行相关的科技制度体系整体设计;同时,应该提出未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若干核心政策和重大举措
谢谢各位。

(根据录音整理,有删节,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