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美博士生培养过程得到的几点启示

  • 侯泉林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3288
作者:侯泉林

2001年正式更名后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整合了整个中国科学院上百个研究所的教育资源,这为我们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目标奠定了基础。然而与那些有数百年历史的知名大学相比,我们毕竟还太年轻,从1978年成立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算起,我们也不过25岁,若从更名算起才3岁,我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大潮中,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以“质”取胜已成共识,我们必须付出百倍的艰辛和努力,狠抓质量,才能迎头赶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此文中,我通过对欧美博士生培养情况的初步分析,谈一谈对研究生院博士生培养的一管之见。

一、欧美博士生培养特点浅析
美国著名的比较高等教育学者伯顿·克拉克在他的《探索的殿堂:现代大学中的科学研究与研究生教育》(Places of Inquiry: Research and Advance Education in Modern University, Burkeley, 1995)中描述了美德法英的研究生教育制度。他把美国的大学称作"研究生部大学”(Graduate Department University),是研究生院与专门学院共同培养博士生的体制,而德国则是 “研究所大学”(Institute University),大学的教育和科研主要集中于大学的研究所,研究所实行由权威教授主持的讲座制和对博士生实行师徒式的导师制。英国大学的明显标志是“学院式大学”( the College Universiry),学院各自为政,往往也墨守陈规。法国的特色则是“专科院校式大学”(Academy University),主要的研究基础由大学外部的机构提供,大学的各种
研究计划必须与之相结合。这些制度化的大学结构直接影响着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形成和改变。
(一)欧美博士生培养过程的共同特点
1、从招生方式上可分为欧洲方式和美国方式。
欧洲方式:没有入学考试,招生过程是一个师生进行双向选择的互动过程。经过与导师面谈,若导师同意,报院(系)或学校有关部门审核认定即可。大学通过审查申请人的“研究计划书”和与导师面谈,主要考察学生的研究能力、研究方向和个人品质。
美国方式:美国大学一般要求申请人选择一项全美通行的标准考试如GRE, 并同时提交有关申请材料(如成绩单,推荐信和研究计划书等)。有些学科如工商管理、法律等还要求参加专门考试。经研究生院初步审查,合格者转交院系招生委员会评定和面试。他们更为注重申请者的背景、发展潜力和综合素质。
2、修业过程可分为三种类型。
实行单一导师制的德国和英国。博士生主要随导师从事课题研究,而没有统一的课程要求。
实行两段式培养的美国。即课程学习阶段和论文写作阶段。美国对完成修课任务的博士生进行一次淘汰性的博士资格考试(淘汰率一般在30%以上),通过后方可成为博士候选人进入论文撰写阶段。
实行导师小组制的法国。
四国的博士生学制均为弹性学制,美国从学士学位到博士学位各领域平均需10.8年,德国各领域的博士学位修业平均4.3年,英国一般要求博士学位修业3 年,但大多数学生需用3.5-4年,法国的学制稍短些。
3、论文撰写和学位授予。
四个国家对博士论文都有明文的或约定俗成的规定,包括论文的内容构成、格式、版式、字数等,但核心内容是对博士论文创新性的要求。
博士学位授予分两个阶段,论文评阅阶段和论文答辩阶段。论文评阅阶段一般要求博士候选人提前3-6个月将论文提交有关人员评阅。评阅通过后提交有关部门如院系、学术委员会等审查后方可进行论文答辩。
(二)美国博士生培养特点分析
1、美国博士生培养具有明显的兼容性。首先,表现在培养理念的多元化。美国博士生培养理念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先后经历了以理性主义、实用主义、国家主义、国际主义为主的四个历史阶段,每一种新理念的产生并不代表前一种理念的消亡,而是新旧理念共存,兼容并包,构成多元化的博士生培养理念。每一阶段以哪一种理念为主要取决于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状况。二是培养目标的多样性。既培养学术性人才,也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既授予某一学科领域的博士学位,也授予跨学科的双博士学位。三是培养过程的规范性和灵活性。美国的博士生培养以博士生培养计划为核心,严格按照培养计划和程序行事,实行严格的博士生资格考试淘汰制;同时,又有很大的灵活性,比如博士生可以转换专业、可以跨系甚至跨校选课、可以中途更换导师、重组博士生指导小组等。四是不同大学的同一专业领域的博士生培养过程也不尽相同,每所大学都可以有自己的特色。五是一个专业可以培养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博士,可以同时授予哲学博士和专业博士两种学位。
2、美国博士生培养方式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1)选拔学生不是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而是以考察申请人的学术科研能力为核心,通过学生提交自述、科研计划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
(2)重视博士生的课程修习。美国大学开设多种形式的博士生课程,供博士生选择,有课堂讲授、讨论班、文献阅读等。课程内容随学科发展而不断发展,以使学生掌握学科前沿。对博士生课程研修的数量、种类、层次等有严格的规定。
(3)实行严格的资格考试和淘汰制度。资格考试内容涉及范围广泛,要求严格,学生不仅要掌握好专业知识,还要注意拓展知识面,了解相关学科知识,为此,学生需要为考试作长期准备。据笔者所知,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培养单位曾对博士生实行过类似的综合考试,尽管没有实行淘汰制,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反映知识面得到了明显扩展。美国由于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度,学生在课程修习、资格考试、论文研究等环节都有被淘汰的危险,正是这种激烈的竞争和强大的学习压力,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保障了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4)美国博士学位论文的首要要求是能对研究领域的知识做出新的贡献,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这一要求相当严格,并未流于形式。

二、 几点启示
中科院研究生院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已近万人,从规模上来看,在世界范围都算是“大”研究生院,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情。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不断深入,研究生的规模还会逐步扩大。从欧美一些著名大学看,一流的大学(研究生院)除了具有一定规模以外,还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室、培养出一流的学生。中科院研究生院已经拥有一支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博士生导师队伍、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目前,首要任务是要培养出一流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借鉴欧美博士生培养历程和现代模式,我们不妨从以下方面入手,努力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一)在博士生选拔过程中,加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察
随着我国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有志于攻读博士学位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为博士生的选拔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但是以什么标准选拔博士生则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欧洲的方式注重申请者的研究能力和个人品质;美国方式则注重综合素质和研究潜力。我们当前主要是依据申请人的考试分数,特别是外语分数,尽管也有复试(多数情况是以面试形式),大多是等额面试,甚至有些是走过场。为此,针对不同学科和地域的生源,应逐步实行统一考试和相对统一分数线。对通过初试的考生注重硕士论文水平、科研自述、人品的综合考察和面试,按一定比例差额录取,特别严把在职博士生的入口关。
(二)加强过程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建立淘汰机制
美国的博士生培养过程十分规范,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度。可以这样理解,美国的博士生培养,学制是可变的,标准是不变的。这是美国博士学位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重要原因。我们近年来也实行了弹性学制,一般博士学位3-4年,甚至更长,但由于培养过程尚欠规范,培养计划(方案)因学科、培养单位甚至导师的原因而相差悬殊,没有参照标准,甚至极个别先培养,后有培养方案。由于淘汰制度尚未建立,同时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看似延长了学习时间,培养质量却没有明显提高。课程研习,普遍重视外语,其余则比较一般,致使博士生知识面较窄,造成“博士不博”的结果。
制定规范的与国际接轨的培养方案,规范各类专业课程研习,开设多种形式的博士生课程和讨论班,规范课程考核,严格中期考核,引入淘汰机制。鉴于研究生院的特殊体制,可选择优势学科和优势地区进行试点,待积累经验后再予以推广。
(三)严格和规范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制度
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学习和研究成果的结晶,也是衡量博士生质量和水平的主要标志。欧美四国对博士论文从形式到内容均有明确严格的规定,其核心是关于独创性的要求。目前,我们对博士论文创新性的要求尚缺乏相对统一的标准,不同学科、不同单位、甚至不同
导师对博士论文的要求十分悬殊,博士论文的评审过程有相当大的人为因素,从而大大影响了博士论文的质量。如何建立公正合理、有利于发掘博士生创新潜力的博士论文评审制度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国内外有些经验可以借鉴,如盲审(包括单盲和双盲)、外审、一定比例的抽查等等。

三、关于运行体制的一点思考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目前的运行机制,既不同于大学,又不同于大学的研究生院。这里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去思考,有许多工作需要去推进和实现。面对四十一个一级学科,上百个培养单位,需要群策群力,发挥各方面的作用。
研究生院的院系也不同于大学的院系,其职能除具有大学的院系教书育人的职能外,还担负着与各培养单位的沟通、协调、服务和管理等职能。因此,在推进“三统一,四结合”的过程中,研究生院不仅要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同时有必要注重发挥院系的作用。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能够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生院建设目标。

(侯泉林 研究生院地球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