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 系 地 球——记中国科学院院士石耀霖教授

  • 林秋雁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1918
作者:林秋雁


??1988年3月,又是一年春草绿,留学八载的石耀霖结束了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博士学习和博士后研究工作,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一踏上这片热土,他的心头就澎湃着激情,决心把一身本领都尽快投入到祖国发展、民族振兴的事业中去。光阴荏苒,在回国13年后的2001年11月,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教授。纵观石耀霖院士30多年的学术历程,他不仅在地球动力学等领域做出了创造性的科研成就,同时以高尚的情操、深厚的学识教书育人,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地球科技人才,无愧于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一中国自然科学界的最高学术称号。

一、孜孜以求:研究地球科学

??石耀霖教授是改革开放后国家首批选派的出国人员,1988年在美国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后便携带着3.5万美元的设备,举家回国,来到研究生院工作。当时还没有现行吸引归国人才的优惠政策,回国后子女上学、住房等问题也没能及时解决,但他仅用了二个多月的时间,就在研究生院建起了“地球动力学”实验室,并很快聚集了一批年轻人开始了研究工作。
??石耀霖教授以“地球动力学定量化模拟研究”为主要科研方向。地球动力学含义很广,需要科研人员具备广博的知识,如数学、物理、化学基础以及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的背景知识和扎实的科研实践工作能力,石耀霖教授正是具备了全面的多学科知识与实际工作经验,从而将研究方向拓展到地质学、地震学及比较行星学领域,特别在深入研究地球动力学过程热效应的正演和反演,地球动力学在地震机制及预报中的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创造性成果。
?1. 开拓了地热构造学全新的研究方向
??石耀霖教授早在80年代就提出地热构造学(thermo-tectomics)的研究思想。他明确提出,地球动力过程会在地表和深部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岩石学特征上留下热痕迹,因此可以通过研究现存热痕迹,进行地球物理反演,推测过去的地质构造演变过程。
??早在1982年,他就用有限元方法对青藏高原热演化中长期变形粘性流动进行了分析,并且在《Nature》上与合作者一道发表论文“Dynamic uplift of the Himalaya”,该论文是国际上最早对陆陆碰撞非弹性力学分析的论文之一。他对意大利特瑞利安盆地单剪模型的热演化、定量计算,成功地解释了地震、钻探、地热多种观测资料。他对大别-苏鲁古老超高压变质带和新西兰现今陆壳俯冲带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三维力学模型,成果在国际会议上宣讲,获得好评。上述研究内容发表的论文被SCI期刊引用多达150次,其中的一篇代表性论文就被SCI期刊引用65次。作为数值模拟的理论文章,有的文章发表十几年后仍然保持很高的被引用率,充分反映了石耀霖教授科研工作的原创性和持久处于国际前沿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石耀霖教授首次在国际上进行了P-T-t轨迹的二维热模拟,证明热演化过程中断层错动的有限速度和横向热传递的作用不应忽略。这一理论动摇了Le Fort一度十分流行的关于“喜马拉雅反转变质形成的热熨斗(hot iron)模型”,并作为新的基本理论收入有关的教科书。
?2、在国际上率先开展板块汇聚边界变形、孔隙流体和热传递耦合问题的定量模拟,并开展了一系列基础研究工作。
??石耀霖教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为后续研究者广泛采纳,研究成果被广泛引用,仅1990年8月的著名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中就有十余篇文章引用该成果,体现了他的科研工作在国际地球科学界的先导作用。
?3、积极进行地震活动性和地震预报的研究
??石耀霖教授在统计地震学、大陆地震的非线性地球动力学模型,考虑扩容和孔隙水流动的地震前兆物理机制模拟等方面开展了多种理论研究,他应邀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The 2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tatistical Seismology”、“APEC国家地震模拟科学讨论会”等上做了特邀报告,介绍研究成果,推进了中国与世界在地震预报领域的对话与交流。
??多年来,石耀霖教授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专注于地球科学研究,他以放眼全球、立足前沿的科学思维认识着地球科学,并不断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二、循循善诱:培养地球科学人才

??石耀霖教授倾心于祖国的教育事业。他1988年回国后不久便为研究生开设了“地球动力学”课程,当年就被评为研究生院优秀课程。十几年来近千人听过他的课程与讲座,他直接培养了7名博士生、5名硕士生及2名博士后。1993年石耀霖教授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2001年被授予中国科学院“华为优秀研究生导师奖”。
?1、与国际接轨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石耀霖教授多次谈到,我国已加入WTO,经贸发展迅速,教育也不能滞后于时代,也要迅速与国际接轨。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成为国家和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队伍的重要力量,所以我们的教学工作要致力于为学生搭建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他提倡并鼓励教员尝试授课中使用英文,采用最新的英文原版教材和资料,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先进教学手段,而他自己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实践着这些理念。
??早在1988年,石耀霖教授在自己开设的“地球动力学”课程中就使用80年美国出版的由Turcotte 和 Schubert撰写的教材《Geodynamics》,要求学生写出阅读报告,并在教学当中不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阅读原版专业教材。同时鼓励研究生更多的阅读原版资料和期刊,如阅读《Science》,《Nature》等自然科学权威杂志,了解国际前沿的学科发展动态,及时掌握最新的准确的科研资料。
??他还把自己授课的讲义、习题以及网上下载的有关新资料放在地学部“数字地球实验室”的局域网上,供学生在课外查阅,使研究生不仅真正得到了远程与课下的继续教育,还可提出问题与石教授在网上进行讨论,以有利于下一次课上更深入的授课。
??石耀霖教授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与学生的接触中,他发现学生们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经常花费大量的时间,但成绩却不理想。为此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办法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英语。教学部组织学生英语竞赛,他亲自参加担任评委;利用国际会议的机会,邀请外国专家来校做学术报告,并且和研究生座谈。邀请外籍专家来校开设专业课程(英文授课),在教学中提高研究生专业英语的能力。通过一系列的引导,使学生无形中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增强了自觉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培养全面的、开放式的人才
??石耀霖教授非常注重对研究生的爱国教育。他常向研究生讲述1944年日本飞机在头上轰炸,自己一家人坐在火车顶上逃亡的情景,他告诫青年学生近代中国历史充满了屈辱和血泪,一定要了解这段历史,要明白国破则家亡,家亡则学废。个人的命运及自我价值的实现都与祖国紧密相连,无论在那里,无论做什么,不要忘了自己使中国人,要时刻想着为祖国争光。因为没有祖国,就没有个人的一切。
??石耀霖教授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公德意识。早在1988年,石耀霖教授就开始在入学教育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他列举在加州伯克利大学学习期间,每年假期参加野外地质地理考察,考察人员都能自觉遵守美国严格的环保法律,考察期间所产生的垃圾也会背回来。他告诫学生们,作为地球科学的高级人才,更要有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识。2001年,我校88级研究生、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处处长于晟回校介绍申请基金的情况,对石教授在开学时给他们88级新生讲环保一事,仍记忆犹新。
??石耀霖教授培养研究生开放的视野和思维。他要求研究生利用在研究生院集中学习基础课程的时间,加强与不同学科的同学和老师的联系,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宽厚的知识基础。
??石教授鼓励并资助研究生和青年教师更多的参加国内、国际的学术会议,及时了解外面的信息,为青年人创造一个开放的教育环境,使青年人永远走在世界科技的前沿。
??石耀霖教授注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为了实际上增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地学部学生成立了“人地学社”、“地震协会”等学生社团,利用“国际气象日”、“国际地球日”去社会上做咨询等活动,石教授几乎都参加。

三、淡泊名利,致力于祖国的教育、科研事业

??2001年12月21日,研究生院师生欢聚一堂,祝贺石耀霖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石耀霖院士带给大家的谢礼是题为“美国高等院校综合实力的评估与分析”的学术报告。他详尽分析了美国几百所公立与私立大学的评估标准,逐一和我校的情况做了量化对比,并指出了我校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使与会师生深受启发。这各报告反映了石耀霖教授作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所具有的宽阔的视野和高度的责任感。
??石耀霖教授淡泊名利,学风正派,律己以严,待人以宽。他主持了多项自然科学基金,先后与近30名年轻人或研究生合作过,他竭力提携年青人,指导他们走向世界的科技前沿。他将自己进行科学研究的许多源程序都免费提供给同行,并多次从国外自费带回许多实验设备配件、光盘、原版资料等,用于教学和科研,却从不张扬。他宽阔的胸怀、深厚的素养赢得了师生的广泛尊敬和赞誉。
??石耀霖同志情系地球,胸怀天下, 35年辛勤耕耘,春种秋收。在地球科学广阔的天地中带领年轻人驰骋。衷心祝愿他和他的学生们学术青春永驻,学术研究再创辉煌。

 

石耀霖院士简介

??石耀霖,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学教学部主任。1966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地球物理专业。1968~1978年在原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所工作。1978年考取文革后首届研究生,师从北京大学地质系王仁教授,研究方向为“地球动力学”。1980年公派出国,就读于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地质和地球物理系,1982年、1986年相继获硕士、博士学位。学习期间曾获得以美国著名地震学家姓名命名的“拜尔利奖”。1988年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并于当年回国,在研究生院地学部工作至今。
??石耀霖教授主要从事地球动力学基础研究工作,并将地质学、地震学以及比较行星学等学科有机结合,在地球动力学定量化模拟研究领域中取得了突出成就,并且在开拓地热构造学研究方向、区域地球动力学模拟、统计地震学基础研究中取得了原创性和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研究成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联合基金和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5项。发表重要学术论文120篇(近一半以英文发表)。其中被SCI收录近30篇,引用达470多次。
??担任国际刊物《Tectonophysics》编委,并担任《地球物理学报》、《地震学报》、《力学学报》、《地质力学学报》等刊物编委,担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副主编。任IASPEI(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任中国地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力学学会地球动力学专业组负责人。
??1993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2001年获中国科学院“华为优秀研究生导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