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思考

  • 余翔林 (2014年以后的旧数据)
  • 1883
作者:余翔林


1、高等教育要坚持规模与质量同步发展的方针

??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培养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壮大的坚实基础。据统计,1998年之前,我国1000余所高等院校每年招收的大学生约100多万人,大学生在校总数约500万人,仅占同龄人口的4%,与西方发达国家及美国等大学毛入学率达50%以上差距甚大。自1999年以来,中央及教育部采取了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扩招政策,三年来高等教育在规模上有了很大发展。据统计,2001年全国高校招生已达440万人(其中普高260万,成高180万),在校学生总数已达1200万人,毛入学率上升到10.4%。但离规划的2010年毛入学率15%的指标还有不少差距,需要在确保培养质量的同时,稳步扩大规模,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消费的需求。
??最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实施了面向21世纪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加强了重点学科建设,改革了课程体系,进行了教材建设。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有了很大的提高,一批优秀的青年学者和大量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在从事教学的同时,科学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成为国家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高等教育在规模、质量同步发展的好形势下,还应根据加入WTO后的新情况,调整专业结构、知识结构、课程结构和教材结构,以适应急需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一批近期可以发挥作用的短线人才的培养。同时也要为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的中、长期发展,培养具有坚实基础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的未来人才,使结构与效益也能随之同步发展。当然高校扩招也有许多新的困难,如招生质量下降,教学条件设施落后,教师大量短缺,经费不足,贫困学生入学困难,学校管理机制不相适应等。这些前进中的困难,相信在今后二、三年中会逐步得到解决,不能因此而减缓了规模的稳步发展。

2、教育管理及体制改革要从政府做起,大胆探索我国高等学校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

??我们常讲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大学的发展以及中、小学的发展长期受到投资不足,经费匮乏、发展迟缓的困扰。这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教育进行垄断、投资渠道和学校所有制形式单一化的必然结果。这一体制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无形中剥夺了大批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使中、小学,特别是农村辍学率居高不下,而高等教育又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这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是不协调的,也无法应对进入WTO后,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涌入和竞争。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国家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社会力量依法举办高等教育。即大胆探索我国高等教育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使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的高等教育产业打破政府的垄断体制,实现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的多元化。允许公立、集体、和私立高等学校并举,非盈利法人和盈利法人共存。高等学校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成为独立自主,依法办学的法人实体,政府应从教育的微观管理中撤出,不干预学校具体的办学事务,不干预招生数量、课程设置、考试科目、教材使用、教师聘用、证书授予、学籍处理、经济运行等具体工作,转向规划制定、政策引导、执法检查、质量评估、促进融资等宏观管理。在学校建设与发展中仍然发挥重要的领导作用,而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完善法律、制定政策和法规,建立良好的发展空间,组合国立、集体、私立和外国在华教育资源,协调其发展的方式,按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的要求实现的。

3、按照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大市场的供需状况及国家的长远发展,调整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培养目标。

??使学生具有国际眼光、双语能力,熟悉东西方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有较宽厚的专业基础和交叉学科知识,有合作意识、责任感、进取心、爱国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此需要改革课程体系,建立适应未来发展的广博的知识结构框架。选用部分国外优秀教材,改变传统学院式的教学方法,鼓励交互式、自主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利用计算机网络和远程教育的先进平台,快速掌握世界科技、经济的最新前沿动向,建立与国家接轨的高等学校及学科专业的质量评估系统,完善投资体制,开辟高校自主融资的新机制,促进学校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竞争力的提高。
??按照进入WTO后教育的承诺,通过扩大出国留学和引进国外教育资源,推动合资办学及外资独资办学,逐步实现高等教育的市场机制。在调整教育结构中,除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外,还应注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建立专业化的培训公司,运用市场化机制,快速、高质量的培训各类专业人才,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4、制定吸引外国学生到华留学及中国留学生回国服务的政策规划,应对新经济中的人才争夺战。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的人才争夺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已制定了一系列吸引发展中国家该类人才的政策。据美国统计,去年就短缺近80万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仅硅谷就有30多万个职位空缺。欧洲各国在2002年缺少信息技术人才约140万人。德国已制定尽快招聘2万名外国信息技术人才的政策。美国把每年引进11.5万高科技人才的配额扩展到20万人。英国、日本都放宽了信息技术等领域外国人的劳动许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40余万人出国留学,学成归国的约占1/3。目前还有30余万人才滞留国外,有的已成为重要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我们应在重要的发展方向和领域,有计划地通过长期工作,建立良好的关系,创造一流的国内工作环境和良好的民主宽松的氛围,充足的研究经费,吸引国外杰出人才回归,聘请外国科学家到我国工作,同时处理好国内优秀杰出人才使用中的平等与平衡,使吸引杰出人才与用好现有人才得以共存。在逐步提高国内人才待遇和条件的基础上,适时取消对国外人才吸引的种种政策倾斜和特殊的优惠(个别将帅人才除外),使人才的流动在国际大循环中处于平等的地位。从长远来讲,有利于人才的保护与使用,也使有真才实学人才能心情舒畅地发挥才智,因为平等的机会才是人才使用的重要因素。
??据教育部统计,目前来华留学的各类外国学生总数已达30万人,其中以语言文化、历史的学习为主。近来有关经济、管理、法律、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外国留学生也有增加的趋势。亦有少数学生,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学生,选择科学技术方面的学科学习。加入WTO后,由于中国这一大市场的开放及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教育资源的出口(外国留学生到中国留学即是中国教育的出口)将是不可避免的。我国政府和大学都应制定规划,创造条件,不断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如在2010年扩大到100万人以上。这样可以加快我国教育国际化的水平,亦可更好地学习国外的教育经验,促进学校自身的发展,也可以吸引大量的外汇,扩大教育产业的外延。另外随着世界华语热的兴起,还可以有计划地把我国语言教学的资源向国外输出,在各国建立华语培训中心及华语国际考试中心,成为国际认可的重要的语言资格考试。伴随这一语言的推广,来向西方渗透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这对世界了解中国将是十分重要的。国家应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大学,积极从事招收外国留学生和到境外办学,并给与经济和政策的支持。

5、加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的深化改革与发展。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和为国家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重任。2001年5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正式挂牌成立之后,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在读研究生的规模已接近18000人,其中在读博士研究生8000人。按照院党组提出的三统一(统一招生,统一教育管理,统一学位授予),四结合(院所结合的领导体制,院所结合的师资队伍,院所结合的管理制度,院所结合的培养体系)的工作方针,要把研究生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研究生培养基地,也成为中国科学院全院的研究生教学中心和管理中心。在我国进入WTO后,在新的一年里,我们的工作重点是:
??巩固和发展我院研究生管理体制重大改革成果,通过观念转变和制度规范,在实践中完成“四结合、三统一”管理体系的建设,为今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体制和机制的基础。
??扩大开放,吸引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以学位点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修改培养方案,调整招生计划,课程设置,推进全面素质教育,加强研究论文的创新性,扩展网络等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教学手段和教育平台,探索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
??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为核心,加强对外交流,引进原版优秀教材,进行讨论启发式的双语教学或互动式的外语教学,增加人文课程和实验训练,建立严格的选题制度和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及质量评估体系,全面提高培养质量。
??加强师资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重视青年博士生导师上岗培训,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建设好中关村教育中心等基础设施及研究生公寓的扩建和改造。逐步提高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效益,全心全意为各研究所、培养基地服务,形成有威信的新的研究生管理的凝聚中心。
??我们相信在迎接加入WTO的挑战和机遇中,我国的高等教育将会取得新的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