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侯 方
改变过去研究生培养工作中以单个研究所为主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重新构建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基础上,在研究所较集中的地区建设教育基地,形成一个以北京研究生院为主体,联系和覆盖各基地和研究所的教育网络结构,这是中国科学院面向21世纪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在这个网络体系中,研究生院是核心,教育基地处于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将着重阐述成都教育基地中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建设与发展。
一、中国科学院教育基地的定位与职能
1、教育基地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网络体系的中间层,在整个网络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网络体系是按照“三统一、四结合”原则建立的。在这一网络体系中,基地、研究所同研究生院是纵向网络关系,同地方(省里)是横向网络关系。研究生院是我院研究生管理的中心、教学的中心、服务的中心。基地和各所研究生工作是研究生院工作的组成部分和环节,他们在网络体系中所处的层次不同,分工与任务也不同。
研究生院根据国家、教育部的工作方针、条例及有关规定,结合我院的发展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统筹规划全院研究生教育工作,对全院的研究生工作进行组织和管理。
教育基地处于整个网络体系的中间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负责贯彻落实院里和省里的工作部署和相关规定,组织、协调本地区院属培养单位完成好各项工作。作为研究生院的补充,完成研究生院交给的各项工作,开展区域性的学位课教学、组织毕业研究生学位服着装仪式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等。
研究所是研究生教育的前沿阵地,研究生从招生到毕业整个教育过程,大量的工作是在所里完成的,但整个工作的依据和程序必须按研究生院、省的政策规定和部署进行。
2、教育基地的定位 基地作为中国科学院京外地区区域性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是中国科学院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科学院在京外各地集中开展研究生课程教学、进行学术交流、实施公共管理工作、营造校园文化和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基地。
3、教育基地的职能 负责组织和实施以博士生为主的学位课教学,开展不同学科间的学术交流;营造全面育人的具有中科院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环境,开展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综合素质教育;组织研究生社会实践和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促进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施基地内研究生的公共管理,协调和组织基地内研究生的统一招生,承担研究生生活后勤服务工作。
二、成都教育基地已有的基础和优势 1、教育体系较为完整 成都分院是中科院在西南最大的综合型科研基地,学科专业覆盖数、理、化、生、地,形成了以光学、天然产物、计算机软件、皮革化工和生物医学材料等数十个优势领域。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院级开放实验室4个;硕士学位授予点24个,博士学位授予点6个,博士后流动站2 个;现有科研人员近2000人,其中两院院士3人,省市学术技术带头人30余人;在读研究生400余人。
2、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成都分院现有5000平方米的研究生教育大楼,有中科院区域性文献情报中心一一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成都分院现有研究生公寓9000平方米 (包括光电所),其中新修3700平方米的博士公寓已竣工,原有3300平方米的研究生公寓通过分院自筹资金已开始改造。
——今年在研究生培养规模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成都分院已经将自筹资金建造的4200平方米客座公寓提供给外地来成都基地学习的研究生使用;此外,即将改建的分院专家公寓将为外聘专家学者提供完善的服务。
三、成都教育基地运行模式 本着改革和创新的精神,成都教育基地(以下简称基地)运行主要依托所在地区各院属单位和高等院校的人才资源和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成都分院多年来形成的教育工作优势和特色,突出科学教育、强调创新能力,努力探索具有中科院特色的教育与科研相结合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1、管理体制 基地是研究生院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业务上接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领导和院人教局的指导,按照“三统一”的原则.开展研究生教育的组织与管理工作。
2、管理模式 基地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领导下相对独立的实体,实行在基地管理委员会领导和基地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基地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的管理模式。
(1)设立由分院及各所(中心)主管领导组成的基地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基地的办学方向、运行机制、办事机构、岗位设置及招聘等重大事项作出决策;
(2)设立由研究生导师代表和专家学者组成的基地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审定基地的课程设置、检查评估基地教学和培养质量委员会的决定事项,管理基地日常事务。
3、队伍建设 (1)管理队伍:基地将充分整合成都地区的教育资源,以分院培训中心为基础,建立一支以各所教育干部为主、精干高效、具有开拓创新的专兼职管理队伍。“基地”管理队伍人员控制在 15—18人,配备专职岗位3个,即基地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远程教育主管和教学管理主管,其余人员由各所教育干部兼任。
(2)师资队伍:根据研究生发展规模逐步到位。依托各所 (中心)科研队伍,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以兼职为主、由重点高校和各所知名教授和专家组成的教师队伍。
(3)用人机制:基地管理人员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制,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制定考核评价体系,严格考核,实行绩效挂钩、奖惩分明的分配激励机制。
此外,作为区域性教育基地,成都分院多年来一直大量接受培养院内兄弟单位的研究生,目前在成都分院培训中心就读的成都分院以外的有昆明分院各所、兰州分院部分所、青岛海洋所、山西煤化所、贵阳地化所等单位研究生100余人。
四、基地建设与发展规划
1、启动并逐步完善基地的组织、制度建设
(1)成立“基地管理委员会”、“基地教学指导委员会”、“基地管理办公室”,成立分院研究生党团组织和统一的基地研究生会;
(2) 制定基地的工作手册,编印基地规制度汇编,建立考核评价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基地研究生管理和教育体系。
(3)完成远程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开设远程教育课程。
2、组织区域性的专业课、公共课教学工作。
成都分院地处成都市的科技文化区,相邻有众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长期以来成都分院与周边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有广泛合作和联系,学术交流和人员往来十分活跃。基地将充分整合并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组织开设区域性的专业课和公共课,并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共享整个中国科学院系统内的高水平课程为研究生的培养服务。硕士生学位课程,统一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中国科技大学完成。
3、开展全面素质教育,建设校园文化氛围。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在研究所完成的。这一阶段,学生们同科研人员一道上下班,感受到的是一种研究所文化。研究所文化和校园文化有着较大区别,研究所文化宁静、严谨,校园文化活跃、热烈,内容丰富多彩,较能满足青年学生心理和业余生活的需求,这是科学院同高校之间存在的差距。基地可以利用资源相对集中的优势,将本区域的研究生组织起来,开展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学术报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讲座。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生活,了解基本国情,感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好形势,了解经济建设和发展情况,利用所学知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充分发挥研究生会作用,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挥的能力,形成有中科院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教育基地是在中国科学院全面推进知识创新试点工作、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应运而生的,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的建设与发展,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继续研究和探讨,随着教育基地各项工作日趋规范和成熟,它的地位与作用会更加重要,对我院的教育工作贡献会更大。
(侯方,中国科学院成都教育基地)